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二年级必修三期末考试试题(有答案)

高中二年级必修三期末考试试题(有答案)

高二地理期末测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读下图,完成1~2题。

1.从图中的信息看,为保障农业稳产,改良的因素是( )A.地形B.降水 C.水源 D.土壤2.从图中水库分布看,修建水库的主要意义是( )A.防洪 B.发电 C.养殖 D.防治水土流失下图是我国某地区略图。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四座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中均有( )A.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B.山地针叶林带 C.山地荒漠带 D.山地冰雪带4.图中景观图片为黄土塬(黄土高原地区面积广阔、地面平坦的黄土高地)。

黄土塬上水循环过程不同于黄土高原其他地貌类型区,其最弱的环节是( )A.降水 B.下渗 C.蒸发 D.地表径流2009年2月7日上午我国西北某军用机场,三架轰炸机相继升空,先后5次进入段黄河冰凌区实施轰炸,24枚炸弹全部准确命中目标,炸凌任务圆满完成。

据此回答5~6题。

5.黄河凌汛灾情监测中主要用到的技术是 ( )A.GIS B.GRS C.GPS D. RS6.在对黄河冰凌区实施轰炸,飞机准确轰炸目标时可能用到________技术来完成A.RS B.GRS C.GPS D.GIS下为我国东南地区某地形的素描图。

读图,回答7~8题。

7.若将其转绘成等高线图(单位:米),则应为下列四图中的( )8.如果该地形区不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直接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 A.水土流失 B.土壤盐碱化 C.土地荒漠化 D.生物物种灭绝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能源工程标志着西部地区成为我国21世纪能源开发的重点和战略基地,西部的能源生产直接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读下图,结合有关知识完成9~10题。

西部地区能源生产系统产出效益变化图9.关于西部地区的能源分布,正确的是( )A.西北地区的风能资源丰富B.西南地区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C.西部各省区都有丰富的油气资源D.西部的煤炭资源只分布在中纬度省区10.关于我国西部能源生产系统产生效益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产出效益呈逐年上升的趋势B.改革开放出后产效益增长最快C.能源生产系统的产出效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D.进入21世纪西部能源开发存在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状况读某种资源跨区域调配线路图,回答11~12题。

11.图中跨区域调配的资源为( )A.能源资源 B.水资源 C.矿产资源 D.土地资源12.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积极作用体现在( )A.改善了调出区资源浪费问题。

B.促进了调出区的资源保护意识C.资源调配的前提是调出区和调入区经济共同的可持续发展D.跨区域的资源调配前提是市场需求备受关注的中国第三大水电站——向家坝水电站(位于金沙江上)于2008年12月底实现大江截流,各项目正顺利进行。

据此回答13~15题。

13.金沙江干支流水能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未得到充分开发,其主要原因是 ( )①地质条件复杂,工程难度大②该区能源需求量小③可能诱发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④移民难度大A.①④ B.①②④C.①②③ D.①③④14.向家坝水电站选在12月底截流的原因是 ( ) A.工程计划安排,无特殊原因B.此季节气温相对较低,利于工人施工C.避开鱼类的洄游期D.此季节河流流量小,水量小便于施工15.该水电站建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可能有 ( )A.库区水质变差 B.库区降水变率增大C.诱发大型的山崩、泥石流等地质灾害D.生态环境恶化1993年我国由石油出口国变成石油净进口国,以后石油进口的数量逐年增长。

2008年入夏以来,全国许多省区又不同程度地面临供电不足的问题。

据此回答16~17题。

16.我国能源资源分布的特点有( )①和煤炭储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②石油资源主要分布于三大平原③西南地区水能资源比较集中④煤炭资源在北方各省区较均匀地分布A.①② B.①③ C.②③D.②④17.为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能源问题( )①应该限制生产规模以适应能源短缺的限制②应在加快石油勘探和开采的同时拓宽进口的途径③应该压缩不稳定性能源的开发利用比例④应加强技术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读某地等高线图回答18~20题。

18.该图中心所在地区主要的土壤类型是()A.红壤B.黑土C.紫色土D.黄壤19.图示区域应重点防的自然灾害是()A.沙尘暴、地震B.洪涝、泥石流C.台风、滑坡D.寒潮、风暴潮20.该地区最具发展前途的能源是()A.石油和天然气B.水能C.地热能D.太阳能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为了实现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省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围绕煤炭的综合利用,构筑了“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三条产业链,促进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建设。

据此回答21~22题。

21.对于省来说,向外输送煤炭比向外输送电力的优势在于( )A.提高经济效益B.避免环境问题的产生C.减少酸性气体的排放D.降低运输成本22.省煤炭综合利用的明显成效是( )A.改善了环境质量B.提高了煤炭的附加价值C.促进了新兴工业的发展D.减轻了交通运输负担读我国西北某农业区分布示意图,回答23~25题。

23.与平原相比,该地农业生产的不利条件是( )A.热量充足 B.太阳辐射强C.水源不足 D.土壤肥沃24.该区域聚落空间分布具有的显著特点是( )A.沿太阳辐射强地段分布 B.沿自然资源丰富区分布C.沿河流、绿洲与山麓分布D.沿山脉走向呈带状分布25.下列说法符合该区所属自然区的自然环境特征的是()A.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B.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C.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D.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月份 5 6 7 8 9 10 11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作业种植高粱、小米种植冬小麦种植大豆田地休耕A.一年一熟B.两年三熟 C.一年两熟 D.一年三熟27.该地区最可能位于(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辽河平原 C.松嫩平原 D.塔里木盆地28.第三年时,田地要休耕半年,主要考虑的目的是( )A.合理安排农事的忙季与闲季B.减少病虫害C.避免市场供过于求D.保持土地的肥力市位于中部,是一个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方。

多年来人因地制宜,总结形成了“山顶植树造林戴帽子,山坡退耕种草披褂子,山腰兴修梯田系带子,山下覆膜建棚挣票子,沟底筑坝蓄水穿靴子”的治理开发模式。

读图回答29~30题。

29.该治理开发模式为( )A.鱼塘—台田模式 B.立体农业模式 C.基塘生产模式 D.小流域综合整治30.该治理开发模式主要治理的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 B.荒漠化 C.土壤盐碱化 D.森林减少2009年3月19日,、两市政府负责人在签署了《市、市同城化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广佛两地将在产业协作、城市规划、交通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这四个领域率先尝试同城化。

据此完成31~32题。

31.广佛同城对下列哪些方面影响较大( )①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地域结构②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水平③和的城市用地规模④和之间的经济联系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32.广佛同城后,其GDP总量直逼,但与相比,广佛的不足之处有( )①产业体系不够完善,工业门类不全,轻工业发达、重工业薄弱②人才资源不够丰富,科技与教育力量相对不足③工业用水、电、土地价格和劳动力成本在不断降低④经济辐射能强,使经济腹地过大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读2001~2005年省三个区域国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图,完成33~34题。

33.图息反映( )A.2005年珠江三角洲国生产总值比2004年多B.2001~2005年珠江三角洲国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变化在三个区域中最大C.2001~2005年北部山区国生产总值增长率始终高于东西两翼D.2001~2005年东西两翼国生产总值增长率最小的是2001年34.珠江三角洲2004年以后出现农民工需求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珠江三角洲( ) A.城市化发展迅速 B.面临产业升级转型C.高科技产业完全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 D.耕地锐减读我国北方某地区的部分资料,据此回答35~37题。

年份森林覆盖率耕地面积年降水量气温年较差河流含沙量粮食平均亩产粮食总产量1985年19% 333 km 520 mm 38 ℃10% 205 kg 1.025亿 kg1995年10% 478 km 450 mm 42 ℃35% 135 kg 0.975 亿kgA.“退耕还牧”的面积增大B.毁林开荒现象严重C.气候发生异常,出现水旱灾害D.人口增长过快36.目前该地区生态环境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是( )A.风沙危害严重 B.水土流失加剧 C.物种减少 D.土壤盐碱化加剧37.针对该地区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A.退耕还林 B.退耕还牧 C.退耕还湖 D.修建水库读甲乙两图,回答38—40题。

38.甲、乙两盆地中的河流 ( ) A.①河水源主要来自冰雪融水 B.①河是我国含沙量最大的河流C.②河初春有凌汛现象出现 D.②河的汛期短于①河的汛期39.甲、乙两盆地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都是 ( ) A.水运便利B.劳动力充足C.油气资源丰富D.气候适宜40.甲盆地的小麦品质好于乙盆地,主要是甲盆地 ( ) A.地形平坦B.温差大,光照足C.土壤肥沃D.水源充足第Ⅱ卷(选择题共40分)二、综合题(共40分)41.读我国某区域图,完成下列问题:乙(1)在①、②、③、④、⑤山脉中,同为两大水系分水岭的山脉有哪些?(2)比较甲山脉相同海拔东南坡和西北坡气温年较差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3)分析乙地区建立立体农业生产体系的自然、人文原因以及意义。

(4)在西部开发建设中,从地理的角度分析丙省发展经济有哪些优势?主要的限制性条件又有哪些?(5)为了更好地利用我国现有资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制定了西电东送跨区域资源调配方案,在图示地区将红水河的水电输往珠江三角洲地区,试分析其原因。

42.材料一中国东北的松辽平原玉米带与同纬度上的美国玉米带、乌克兰玉米带合称为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

下面为中国的黄金玉米带分布图A(阴影部分)和美国玉米带分布图B(阴影部分)。

材料二近几十年来,随着中国粮食逐步摆脱短缺局面,东北玉米的生产、销售举步维艰,进入了90年代,市粮食生产出现了储存难、运输难、卖粮难等一系列问题,产粮大县成了财政穷县。

阅读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形成的共同自然条件是(双选)( )A.地势平坦、土层深厚B.夏季气温高,降水多C.交通便捷D.消费市场大(2)三大“黄金玉米带”所在的农业地域类型为:________;该地域类型种植的主要作物是________和_______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