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高考作文备考资料:绽放传统文化新魅力

2020高考作文备考资料:绽放传统文化新魅力

2020高考作文备考资料:绽放传统文化新魅力拓宽传播渠道绽放传统文化新魅力日期:2020-05-07来源:福州文明网作者:闻平戏曲与电视剧、综艺搭档,能否真正点燃年轻人对传统艺术的热爱?面对网生代,传统戏曲还有多少路要走?本周,正在爱奇艺上热播的民国传奇情感大剧《鬓边不是海棠红》迎来大结局。

这部以京剧为背景的网剧引发了年轻观众对于戏曲的关注和热爱。

另一档网络综艺《瑜你台上见》也同步开播,京剧名角王珮瑜以脱口秀的形式宣传京剧文化。

(4月26日《工人日报》)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精粹,凝结了中华民族的美学思想,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现代社会,文化艺术的传播形式和媒介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戏曲演出方式不太适应当代年轻人的审美取向,愿意走进电影院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但愿意进剧院、戏园听戏曲的年轻人并不多见,但也并不代表着年轻人就不喜欢戏曲等传统艺术。

事实证明,只要在传播方式上加以转变,戏曲等传统艺术依然具有轻易叩动人心的独特魅力。

传统文化与现代媒介往往能够碰撞出精彩的艺术火花。

戏曲与电视剧的结合在近年来越来越常见,在《都挺好》中,几乎每集都能听到苏州弹评的动人旋律;在前不久播出的《新世界》里,戏曲的锣鼓声增添了老北京的意境;网上热播的《鬓边不是海棠红》更是直接以京剧为背景,吸引了不少年轻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除了电视剧,戏曲也更加频繁的在综艺节目、网络直播、短视频中露脸。

从艺术效果和观众反映来看,戏曲元素的融入能够显著提升节目的文化品位和艺术层次,彰显出传统文化非凡的感染力。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拓宽了路径。

很多年轻观众虽然从没有走进过剧院和戏园,但通过影视剧或网络视频接触到了戏曲,并因此喜欢上了这些传统文化,有的还成为戏迷或者戏曲的学习者、从业者。

这充分说明现代媒介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价值,同时也启示了相关艺术家们,不能把艺术表演桎梏于剧场、舞台等传统的表演场景,而应当打破壁垒,拓宽渠道,为传统文化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站上更广阔的数字化舞台,让更多观众能够欣赏,这样才能为传统文化注入更充沛的活力。

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也要跟上现代思维,不能总是老曲目、老故事,也要根据年轻观众的审美需求,创新创作出贴合当代社会、反映时代心声的当代新作,既保持传统文化本身的艺术风格、艺术水准不降,也能用更有时代风貌的作品引人入胜。

这样的传统文化才能与时代共鸣,焕发新的生机,这本就是传统文化能够千百年传承下来的生存之道,是我们做好传承与保护应当遵循的路径。

拓宽传统文化线上传承新路径日期:2020-04-21疫情期间,各地戏剧院暂停营业,戏曲院团纷纷涉足直播领域。

在日前举行的艺起前行·演艺大世界云剧场——“东方之韵”戏曲展演周里,京、昆、沪、越、淮、评弹5天举行了6场直播。

上海越剧院“越赏清音”首场公益演唱也在10余个平台同步直播。

梨园雅音走到线上,在数字时代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4月12日《工人日报》)戏曲等传统文化一度面临传承困境,主要是在自身内容和表达形式上还始终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与当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审美显得有点格格不入。

当代社会已经步入了网络时代,互联网成为人们享受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渠道,网络直播、短视频深受网民喜爱,是文化展示与传播的重要平台。

戏曲具有优秀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其实并不缺少优质的文化内容,缺的是传播渠道。

如果一直守着戏园子,一方面容纳的观众有限,另一方面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不大。

年轻人宁可去电影院,或者宅在家看直播、刷视频,也很少会主动走进戏剧院。

年轻人是传统文化的未来希望,只有年轻人愿意看、愿意演,戏曲才可以一直被传承下去,那么不妨投年轻人所好,把戏曲表演也做成短视频,搬上直播平台,从根本上改变戏曲的传播方式,拓宽戏曲的传播渠道。

一场现场演出,最多也就2000多名观众观看。

同样的演出进入网络直播间,观众会立刻变成几十万甚至上百万。

网络直播技术的出现,大大拓展了文化艺术的传播边界,这就是信息技术的力量。

一些更具有创新意识的人,已经开始尝试通过网络向年轻人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些线上艺术直播活动的观看人次可以达到数百万甚至数千万之巨,有的艺术家的粉丝数也可以积累到数十万、上百万,传统文化在线上迸发出了强大的活力。

戏曲直播表演的成功,证明了传统文化本身并不缺乏吸引力,只要能够在表达形式上进行创新,贴合年轻人的需求和方式,就能够更好地与年轻人沟通,让年轻人愿意花时间来观看传统艺术,从而重新点燃年轻人的兴趣。

需要注意的是,线上文化传播的目的是为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能把流量作为唯一的追求,更不能为了流量而恶意篡改、亵渎传统文化,给年轻观众造成错误的引导,反而会起到反面效果。

线上传播打开了让传统文化走进年轻人心里的一扇新窗户,但从让年轻人接受到让年轻人喜爱,还有不短的路要走。

这就需要艺术家们不断提升自身的艺术修为和表演水平,创作和演绎更多适合线上传播的优质文艺作品,用精湛的艺术持续打动人、吸引人,让传统文化真正在“互联网+”时代深入人心。

博物馆需要个性化发展日期:2020-05-09来源:铜陵文明网作者:胡景天当出国、出省游潜存风险,博物馆再度成为公众“五·一”大假放松的选择。

5月1日,包括四川博物院、成都博物馆等早已全面开放的博物馆,再度吸引部分观众前往。

(四川在线)近年来,伴随着传统文化的复苏,博物馆热也在各地迅速兴起,逛逛博物馆,感受历史文化的无穷魅力也因此成为不少游客节假日出游的主打项目。

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发布的《中国旅游消费大数据报告2018》就显示,2018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全国重点博物馆消费人次同比增长28.1%。

然而,博物馆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其自身所面临的同质化发展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喜欢逛博物馆的参观者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很多综合性的博物馆总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除了展品不同以外,无论是外在形象还是布展方式都大同小异,缺少自身应该具有的鲜明个性特征,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

出现这种情况,不排除因为资金紧张、人手缺乏导致很多工作无法深入开展的可能性,但是很大程度上还是一些博物馆在发展上喜欢墨守成规,缺乏创新思维所致。

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博物馆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交叉科学领域,任何成功的学术理论研究都离不开这个领域的实践支撑。

除此以外,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博物馆也是传播历史文化知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让公众能有机会约会历史、邂逅文化的重要场所。

因此,博物馆要想真正发挥出自身价值,不让参观者产生审美疲劳和厌倦感,博物馆还是需要在个性化发展上下一番功夫。

所谓博物馆的个性化,显然是指博物馆在主题、内容、展览、外在形象以及与此相关的理念、服务和氛围等一系列博物馆活动中的呈现特性,从而体现与众不同的特点和价值。

而从参观者的角度来看,追求个性化发展可以使博物馆差异化存在,这种不同博物馆之间鲜明的个性特征,不仅能够避免“千馆一面”的尴尬,增强自身吸引力,而且还能够产生不同的观展体验,从而大大提升博物馆的服务能力。

当然,博物馆的个性化归根到底还是人性化,因此在追求个性化发展的过程中,博物馆还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办馆宗旨,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方面多下功夫,而不能因为片面追求个性化而忽略了参观者的实际需求,让博物馆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线上见”的戏曲别样美日期:2020-04-16来源:四川文明网作者:何勇海疫情期间,各地戏剧院暂停营业,戏曲院团纷纷涉足直播领域。

一部以京剧为背景的热播“网剧”《鬓边不是海棠红》本已让戏曲吸引了无数年轻人的关注,而戏曲直播更吸引了大批年轻网民,一时成为“流量担当”。

(4月12日《工人日报》)在网红层出的当下,戏曲涉足网络直播,走上网红之路,并成为“流量担当”,让年轻人大饱耳福,自然让人欣喜。

事实上,戏曲直播不是新事物,只不过在今年疫情期间,搞直播成为戏曲界的普遍动作。

比如在前段时间举行的一场“线上见”戏曲展演周里,京、昆、沪、越、淮、评弹6种戏曲各显神通,让直播的春风吹遍梨园,大家都致力于戏曲的年轻化推广与传播。

这无疑是极好的现象。

戏曲界玩直播,更吸引年轻观众。

这些年,如何传承传统文化是一道难题。

尤其是传统戏曲,长期以来基本都是老年人的“菜”,要想让较多年轻人喜欢,必须让戏曲“变脸”。

故而,一些年轻戏曲人不得不将戏曲与相声、流行音乐、演唱会、话剧等相结合,或者和其他当代艺术玩跨界。

只要能推广戏曲,玩什么新花样都可以。

老实说,这恐怕是一种戏曲“乱炖”,精神虽可嘉,但年轻观众未必买账。

而“戏曲+直播”则不同。

无论是直播一场有头有尾的戏曲演出,还是直播教网友如何发声练气、舞刀弄枪等,都重视的是艺术本身,而非让戏曲沦为陪衬。

戏曲吸引年轻人的心态再急切,也不能过度流俗化,降格以求,否则,带给年轻观众的只是皮毛,让他们忽略了艺术本身。

同时,戏曲直播不同于剧场的单向传播,对年轻人而言,看戏曲直播能满足他们的网络互动需求,以弹幕形式进行“云叫好”;平台还可把年轻人的反馈传递给表演者,供其继续修改作品。

戏曲需要名角,但更需要偶像。

戏曲虽不如影视剧受追捧,但戏曲演员的功底并不比影视演员差,故戏曲界也需要打造偶像。

年轻人普遍有偶像情结,戏曲直播则可为年轻人打造戏曲偶像。

比如,京剧余派老生第四代传人、70后王珮瑜在近几年搞直播、玩弹幕、上综艺,用年轻人听得懂的方式传播京剧,既传播了戏曲,又收获大批粉丝,可谓一箭双雕。

“线上见”的戏曲别样美。

疫情期间戏曲直播所取得的“战绩”,让我们认识到传统戏曲也有流量潜力。

戏曲“线上见”,绝不是疫情下的权宜之计,而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

希望有更多戏曲人与时俱进,将戏曲这一传统文化精华,更好地留存与发展下去。

文艺“入云端”也能“接地气”日期:2020-04-01来源:张家港文明网疫情之下,特殊时期,文艺生活更密切地与“云端”联系起来。

“云观影”“云录制”“云演奏”等方式被广泛运用,文艺工作者走进网络平台与观众“见屏如面”,大量“云”文艺作品应运而生,满足了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文化市场。

(3月26日《人民日报》)突如其来的疫情警报,影响了国家和社会的正常运转,给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在出行受到限制的现实背景下,“云”则成为人们口中十分热门的词汇。

从火神山、雷神山现场加油“打call”的“云监工”,到足不出户便可宣扬和延伸绿色理念的“云植树”,再到体验新奇、效果却令广大师生和家长颇为满意的“云课堂”,科技进步带来的改变正一步步照进我们的生活现实,改变着许多传统行业的形态与习惯。

特别是大量“云”文艺作品应运而生,成为一种崭新的风尚和潮流,让所有用户及从业者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创新与变革的契机。

先有巨量票房预期的“春节档”电影由院线改为网络首映,引发强烈的冲击与争议;后有各类晚会的“云现场”,热门综艺节目的“云录制”,跨屏器乐的“云演奏”等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