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说明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使学生会学、爱学,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这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最有效的途径。

标签: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师生关系
一、利用有效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来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所要学的理论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亲切感,使他们体会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

如教学《认钟表》一课,认读钟面上所表示的整时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学生在生活中虽然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教学伊始通过创设龟兔赛跑谁赢了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看时间的需要,并利用已有知识試认时间,在此基础上展开新授。

其次,课中注意在大情境中创设不同的小的问题情境:蓝猫参加森林运动会看到的龟兔赛跑、小猪参加森林运动会的时间、帮蓝猫修钟表,使学生对探索新知保持浓厚的兴趣,在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火花不断发生碰撞,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对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也能积极思考、积极讨论、积极交流。

二、利用学具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

”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常常需要借助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过程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

学生通过操作具体的材料,建立丰富的表象,并在操作的过程中积累经验,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满足了学生好奇、爱动的心理特点。

如教“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时,让学生先摆10个三角形,然后在下面摆6个圆形,并向学生说明摆的时候要从左边起,把圆形和三角形一个对着一个地摆。

教师问:“哪一行摆得多?看看第一行里的三角形哪一部分和圆同样多?请你们用手指圈一圈,同桌互相检查一下,看看圈得对不对?再圈出三角形比圆多的部分。

”接着问:“同样多的有几个?三角形比圆多几个?”再启发学生想,三角形比圆多,三角形可以看成是哪几部分组成的?多的部分是几个三角形?从而使学生直观地看出三角形多,圆少,三角形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圆同样多的部分,一部分是比圆多的部分,从而体会到多的数能分成两部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三、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容易产生“喜新厌旧”的情绪,在教学中我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方法进行教学,给学生以新异感,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通过讲故事、设问或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用多媒体教学、直观教具、数学游戏、课堂提问、练习形式多样化……等方法,使学生不会产生厌烦感,从而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并保证数学教学的顺利进行。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对具体形象的实物比较感兴趣,因为具体形象的东西直观生动,给人的印象深刻,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上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理解和掌握,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直观性、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

使一些抽象、难懂的内容变得易于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的想象,变抽象为具体,从而使教学活动教得生动、学得活泼、练得扎实。

五、关心爱护学生,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小学生爱说爱动,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同时带有较强的“亲师性”。

如果他们比较喜欢哪个老师,他们就会比较喜欢该老师所任教的科目,会花力气、花功夫去学,成绩自然就比较好,反之,如果他们不喜欢某个教师,那么他们就会不喜欢学该老师所任教的课,甚至产生消极抵触的心理,成绩自然一落千丈。

因此,老师与学生朝夕相处,不能靠一时的“做秀”是来打动学生,要真正的放下架子,走到学生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真心交流,用真诚赢得学生。

把自己塑造成学生心目中一个可亲可近的亲密朋友。

同时,对于他们的缺点和错误在批评的时候要注意批评的方式方法。

要在不伤他们自尊心,不侮辱他们人格的同时,让他们从内心感到教师的批评是诚挚的爱,是由衷的爱护和帮助。

这样,师生才能关系和谐,感情融洽,学生才会真正的从心里接纳你,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

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法国的雕塑艺术大师罗丹说过的“美是到处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因此,教师不能用一把尺子、从一个方面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分等,这种评价方法不能真实地反映每一个学生的真实情况,而是应该针对学生个体的不同的学习情况,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

当学生有达到目标时,教师应当不吝啬表扬,在不同的场合给予鼓励和赞赏;对于没有达到预定目标的学生,我们应该帮助其分析原因,如一张考卷;我们可以根据上面的失分情况,帮助其分析哪些是他不应该失分的题,哪些是他由于知识掌握缺漏造成的失分,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助其重新建立自信心。

同时,对于考试成绩没有达标的同学,我们可以采用“借贷”制,比如:某个学生的目标是定80分,结果只考了79分,那么我们可以先“贷”给他1分,但是要求他在下一次考试的时候,除了要达到80分的目标外,还要“还”上1分,这样既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让他们有了更进一步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七、教会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
学生做题慢和数学成绩不理想,往往不是因为做题少、花费时间短和学习不努力,而是由于不会观察和灵活思考,没有养成机智灵活的做题习惯。

一个模式,照搬套用,机械重复,时间一长,就成了做题机器。

成人计算是为了结果,学生计算重在过程,只有在做题过程中才能开发潜能、启迪思路和活跃思维。

改错要用改错本,把做错的题找到原因记录下来,复习的时候重点复习就行了。

问题大概分成三类:1.一看就会,但是还做错的。

这类题尤其要注意,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提醒,提醒我们下次小心;2.自己感觉会,但是一做就错的。

这说明你知识点有漏洞,需要做补充;3.一看题就没思路,但一看答案恍然大悟的。

这些知识点是你容易遗忘的,也分类记下。

如此做到总结一道题胜做十道,而不要在题海中奋斗。

你要养成写周记的习惯,把一周的所做的做一总结,并写出下周计划,这样你会进步很快的。

至于操作性,就一点:避免眼高手低。

做错了题或写错了字,要自己先主动思考,而不是急着向老师、父母和同学问正确的答案。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学习数学是一个“悟”的过程,而“悟”是别人代替不了的。

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成绩,学习的兴趣也就提高了。

在倡导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今天,应尽快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如果短期内尚不能从体制上改变应试教育的评价机制,作为教育工作者,也应该为学生的快乐学习和健康成长竭尽全力。

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讲究教学艺术,积极投身课改研究,鼓励学生创新学习、自主学习,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能驱使学生自觉地,积极地追求对新事物的认识,克服重重困难,解决数学问题。

事实证明,激发兴趣,是学好数学的根本保证。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