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的读书笔记

最新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的读书笔记

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的读书笔记丰子恺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作家和漫画家,最近小编读了他写的《缘缘堂随笔》感慨颇多,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的想法吧!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的读书笔记:【第一篇】: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寄宿舍生活的回忆读后感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

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

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

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

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

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

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

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

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

“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五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

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

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一、先要重视感感要多读要少,要善于灵活掌握。

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

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二、要重视读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

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

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

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四、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

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

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

五、写景、物的读后感应该怎样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

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

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的读书笔记:【第二篇】: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一位广博的学者,一个平实的凡人,一位真切的彻悟者,丰子恺,不仅能以其简洁白描般的漫画引人深思,一本薄薄的《缘缘堂随笔》也让人掩卷漫思、受益良多。

最近看完丰子恺先生的《缘缘堂随笔》,丰先生睿智的思维和豁达的人生态度,着实让我敬畏万分。

他在书中写道:“我似乎看见,人的心都有表皮。

这表皮的质量与重数,依个人而不同。

有的人的心似乎是用单层的纱布包的,略略遮蔽一点,然而真的赤色的心的玲珑的姿态,隐约可见。

有的人的心用纸包,细细摸起来也可以摸得出。

且有时纸要破,露出绯红的一点来。

有的人的心用铁皮包,甚至用到八重九重。

那是无论如何摸不出,不会破,而真的心的姿态无论如何不会显露了”。

和下一句:“我家三岁的瞻瞻的心,连一层纱布都不包,我看见常是赤裸裸而鲜红的”。

这些话语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让我沉思良久。

在它里面蕴含了鲜为人知的道理:“每个人的心都有表皮”。

的确就是这样,表皮越厚重数越多就更不容易被欺骗,更坚强,但与别人交往的想法与欲望就会越少;反之,表皮越薄重数越少就会容易被人欺骗,更脆弱,但会给人感觉很真实,别人就愿意与你交流、沟通。

而瞻瞻呢,却又不一样了,他那一颗没有表皮的、赤红的却是童心。

天真、善良这两种性格正是拥有一颗童心的表现。

另外,丰子恺先生又十分崇拜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是丰子恺先生学艺术时的老师,又是他学宗教的导师。

他的一生,受法师的影响很大。

他还认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

而弘一法师则住在了第三层上,他住在了第二层上,只能在第二层里徘徊,有时能去望望第三层的风景,却不能入,不能真正地进到里面。

此外,丰子恺先生总能够把任何事写的透彻。

就拿吃瓜子这件事来说吧,他把瓜子的来源、包装、形状、吃瓜子的方法全都描写了出来。

里面有他嗑瓜子时把整粒瓜子全部咬碎时,便会不想再去吃了,可瓜子那非甜非咸的香味会引逗他再吃,拿瓜子没有办法,可再次嚼碎的时候他又会停下来,甚至把瓜子拿到离自己稍远的地方或转过身去,但又和朋友闲聊时,又会发现自己再次吃上了瓜子,而且已经吃了好几粒了。

在这之后便对瓜子产生了恐惧心理,不敢再吃瓜子了。

在丰子恺的笔下,任何事物都具有了生命,能把文章写成这样正是我敬佩丰子恺先生的缘由。

所以,我读了这本书之后受益匪浅,因为里面充满着太多太多的人生哲理了。

但给我印象最深最重要的一点还是童心,他是一个佛教徒,但他对童年、童心的渴求也同样是重要的。

童年在丰子恺的笔下充满了快乐与欢笑,即使他不能跨入生活的第三层他也希望能再次拥有童年,拥有童心。

所以,我们也应该珍惜现在的时间,珍惜我们现在所拥有的每一分,每一秒。

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的读书笔记:【第三篇】:最近看完丰子恺先生的《缘缘堂随笔》感触很多,虽不能说完全看透,但丰先生睿智的思维和豁达的人生态度,让我敬畏万分。

吉川幸次郎说他是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这不是因为他多才多艺,会弹钢琴,作漫画,写随笔,而是他的像艺术家的直率,对于万物的丰富的爱,和他的气品、气骨。

我对他给丰子恺的评价完全赞同。

《缘缘堂随笔》中收录了丰子恺的41篇随笔,包括缘缘堂随笔和山水间的生活,以及6篇缘缘堂往事。

字句间蕴含着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而且妙趣横生。

春日是Mendelssohn,夏日是Beethoven,秋日是Chopin、Schumann,冬日Schubert。

——《闲居》论文学的人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论绘画的人说,“天机勃露,独得于笔情墨趣之外”。

“美”都是“神”的手所造的,假手于“神”而造美的,是艺术家。

——《自然》在不知不觉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

——《渐》“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使人误认其为恒久不变。

这真是造物主骗人的一大轨迹!造物的骗人,使人流连于每日每时的生的欢喜而不觉其变迁与辛苦,就是用这个方法的。

——《渐》在浩劫中,人生原只是一跳。

我在你的一跳中瞥见一切的人生了。

——《阿难》宇宙间人的生灭,犹如大海中的波涛的起伏。

大波小波,无非海的变幻,无不归元于海,世间一切现象,皆是宇宙大生命的显示。

——《阿难》以上只是我选取的部分妙语,一本好书,只有真正读,认真品,才能体悟其深刻。

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的读书笔记:【第四篇】:最近看完丰子恺先生的《缘缘堂随笔》,丰先生睿智的思维和豁达的人生态度,让我敬畏万分,其中《渐》让我感处最深。

“在不知不觉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

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使人误认其为恒久不变。

这真是造物主骗人的一大轨迹!造物的骗人,使人流连于每日每时的生的欢喜而不觉其变迁与辛苦,就是用这个方法的。

”——《渐》“渐”是无形的,你看不到她轻轻挪移的脚步,渐又是有形的,多年后你会惊诧她改变世界的巨大力量;“渐”能掩盖很多变化,使身在其中的人感觉不到,局外的人也难于感觉到。

因此,当一个人奋斗一生逐步走向人生的巅峰时,我们不会觉得惊诧,因为他付出的努力与艰辛人们可以一幕幕地回想起来,虽然那些都已成为过去,但依然清晰。

同样,当一个人从温柔富贵之乡中逐步走向破落衰败,只要其中经历了几十年,人们在感叹的时候,也觉得没有什么稀罕了,很多平民百姓正是希望有一些变数,使他们不至于永远处在社会的最底层,当然,他们在祈祷上苍时,并没有求佛不给那些富贵之家关照。

事实上,一个家庭顺延几代之后,就会有一些崛起与落差,少有十代都富贵而谦和的,因此,社会上流传这样的说法:家无三代富,清官不到头。

这是规律,这也是伤感,这更是无奈——没有读懂人生的无奈。

正因为人生是如此短暂,即使你能活上百来岁,或者与彭祖一样以八百岁为人生之秋,对于浩渺的宇宙来说也是短暂的。

人都是时间这一辆永恒列车上的一员,不同的是,有的人从这里上车,有的人从那里上车,有的人在这里下车,有的人在那里下车,每一站都有人上下,如果人们的人生如同上下车一样,那便是圆满:上车便是喜悦,下车更是喜悦。

达到这一境界是异常难的,不是有很多人因为在车上打瞌睡,一不小心该下车时却未下车,这于人生来说也许不是很大的悲哀,人们只是这样说:好死不如赖活着,但这样的生命没有多大价值。

那些在车上不安分的人,甚至危害乘客安全的将会被提前逐下车,于人生来讲,那便是生命的结束。

因为时间的顺延性与不可逆转性,人生便是唯一的,也可以说是一次性的,从这一角度讲,人生真不如南山脚下一株草,枯草逢春又添绿,人生枯老无再春。

既然这样,我也能理解庄子面对妻亡这一世人公认的大打击为什么会鼓盆而歌:人从生到死,都是自然的,如同四季更替,万物更新。

万物的存亡都有定数,严格地讲,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物质,更难有永恒的精神与信仰。

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的读书笔记:【第五篇】:今天看了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二百来页,看了大半。

不得不感叹丰子恺学识渊博,文章旁征博引信手拈来。

就拿一篇春的随笔来说,不仅能引用大量古诗,而且还进行了中西对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