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佛山城市规划(2020)

新佛山城市规划(2020)

佛山城市规划第一章总则第1条规划目的为适应2002年佛山市行政区划调整后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统筹城市各项建设活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重新编制《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第2条规划基本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年)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年)4、《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5、《佛山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6、《广东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构想》7、国家、广东省、佛山市的相关规划文件第3条城市规划区与中心城区1、本次规划的城市规划区为佛山市行政辖区的范围,面积3848.49平方公里。

2、规划中心城区为“2+5组团”所包括的街道办或镇的行政辖区范围,面积1913平方公里,约占全市域面积的49.7%。

“2+5组团”是指:中心组团、大良容桂组团、狮山组团、西南组团、西江组团、大沥盐步组团和九江龙江组团。

第4条规划期限近期为2005-2010年,远期为2011-2020年,远景为2021年以后。

第5条规划指导思想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路线,使佛山市由“快速城市化”向“健康城市化”的方式转变,由注重“数量的增长”到关注“质量的提升”。

2、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佛山发展的实际情况,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全市域内不同类型地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佛山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其他城市间的关系,在区域协调中准确把握佛山自身的定位;统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按照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规划好产业发展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划定并严格控制区域绿地,加强土地、水、能源的节约与综合、有效利用,降低工业污染,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建设宜居城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通过合理布局,在对外招商引资的同时,鼓励民营企业的成长。

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与战略第6条城市发展目标1、第一阶段,到2010年左右,全面协同地推进佛山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工作,在保持发展活力的前提下调整体制结构,努力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加强区域协作,构建广佛都市区的基本构架。

2、第二阶段,到2020年左右,力争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优美、城乡协调、体制完善、社会文明的小康社会;与珠江三角洲其他城市一起,确立具有独自特色的国际大都市区的地位。

第7条区域协调发展策略1、以区域协作为城市发展的基本前提,遵循区域化与市场化的一般规律,科学判断与合理制定城市的发展路径、功能定位与发展选择,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应充分考虑对于跨界地区的影响。

2、注重区域内各城市与地区间在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协调。

3、注重区域内各城市与地区间在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协调。

第8条社会发展策略1、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全民社会保障体系,重点推进农村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稳定劳动力的供给,引导流动人口逐步本地化,实现劳动力的稳定储备。

2、积极创造就业岗位,建立与就业岗位相关的土地供应机制,加大职业培训与教育的投入,增强劳动力的可就业能力,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适应产业发展对人才结构的需求。

3、完善城乡统筹规划,促进人口向中心城区的集聚,全面改善村镇地区在社会基础服务设施方面的配套建设。

各级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公共设施应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在全市逐步建立起“市-区-街办(镇)-村”多级与多层次的社会服务设施体系。

4、加强城镇化进程中的“镇改街、村改居”和城市新建小区的“社区建设”,增强市民的地方认同感。

5、加快建设信息社会。

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建设“数字佛山”。

6、切实保障城市安全。

构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的防灾减灾和应急保障的设施系统,建立有效应对各种公共突发事件的预警和防范机制。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一节城镇发展布局市域城镇为“多级、网络化、组团式”的空间结构,形成以中心城区“2+5”组团为集聚区的“指状发展,网络联系”的空间增长关系。

第二节中心城区与外围城镇职能分工第9条中心组团职能1、目标职能:区域内地区性主中心;全市行政中心、商贸服务中心、文化体育中心;全市重要的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与物流基地;具有高品质生活环境的城市生活区;具有悠久历史人文环境的地区。

2、分时序职能近期:广东省中心镇,制造业基地。

远期:制造业基地。

第10条大良容桂组团职能1、目标职能:区域内地区性次中心,区域性交通枢纽与物流中心,高新技术为主导的制造业基地,顺德区政治、文化、教育与信息中心;具有岭南滨水特色和较高品质生活环境的城市生活区。

2、分时序职能近期: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物流中心。

远期: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物流中心。

第11条狮山组团职能1、目标职能:全市重要的新兴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科研教育基地,全市重要的客运铁路枢纽,区域性休闲度假、会议基地。

2、分时序职能近期:制造业基地;区域性度假、休闲、会议基地。

远期:制造业基地;区域性度假、休闲、会议基地。

第12条西南组团职能1、目标职能:广佛都市区西部的交通枢纽和旅游、会议、培训基地,三水区的行政与文化中心。

2、分时序职能近期:以生态保护为前提的独立发展区。

远期:城市西部交通枢纽与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新功能区。

第13条西江组团职能1、目标职能:市域西部地区的行政、文化、商业中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生态旅游基地。

2、分时序职能近期:广东省中心镇;制造业基地(轻纺业为主导);区域性旅游休闲基地及专业市场。

远期:南海区南部地区的商业、消费中心;区域性旅游休闲基地;区域性物流中心。

第14条大沥盐步组团职能1、组团目标职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区域专业市场与物流中心,具有优良生态环境的新城区。

2、分时序职能近期:制造业基地;区域性专业市场。

远期:区域性专业市场;新型产业基地。

第15条九江龙江组团职能1、组团目标职能:市域南部的交通枢纽,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基地,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

2、分时序职能近期:组团内广东省中心镇;以轻工产品为主的制造业基地。

远期:市域南部重要的交通节点;以陆路运输为主的物流中心;制造业基地。

第16条外围独立城镇之中心镇职能1、里水:广东省中心镇;制造业基地;农副产品生产与交易基地。

2、乐平:广东省中心镇;制造业基地;旅游休闲等新型服务业基地。

3、芦苞:广东省中心镇;生态保护区与农副产品基地,旅游休闲等新型服务业基地。

4、明城:广东省中心镇;高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中心;农副产品基地。

5、杨和:广东省中心镇;加工工业区,生态保护区与农副产品基地和旅游休闲等新型服务业基地。

6、更合:广东省中心镇;生态保护区与农副产品基地。

第17条外围独立城镇之一般城镇职能1、丹灶:农副产品基地,制造业基地,旅游休闲等新型服务业基地。

2、勒流:农副产品基地,近期加工制造业基地,岭南水乡特色的新型服务业基地。

3、杏坛:农副产品基地,近期加工制造业基地,岭南水乡特色的新型服务业基地。

4、均安:农副产品基地,近期加工制造业基地,旅游休闲等新型服务业基地。

5、白坭:生态保护区与农副产品基地,近期加工制造业基地。

6、大塘:生态保护区与农副产品基地,近期加工制造业基地。

7、迳口:生态保护区与农副产品基地,旅游休闲等新型服务业基地。

第四章城市性质和城市规模第一节城市性质第18条城市性质佛山是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区域性专业物流中心之一,具有岭南风貌特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第19条城市定位佛山是珠江三角洲-广佛都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粤西沿海、西江流域等地区通向广州的主要门户,是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是区域组合型专业化市场及物流基地,是具有岭南风貌特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第二节城市规模第(一)节人口规模与城镇化水平第20条市域人口控制规模市域人口控制规模规划近期为780万人,规划远期为960万人。

第21条中心城区人口控制规模中心城区人口控制规模规划近期为644万人,规划远期为806万人,规划远期总人口占市域总人口的84.0%。

第22条外围城镇人口控制规模外围城镇人口控制规模规划近期为136万人,规划远期为154万人。

第23条城镇化水平规划近期,市域以总人口测度的城镇化水平达到80%以上;中心城区城镇化水平将达到85%—87%;规划远期,市域以总人口测度的城镇化水平达到85%—90%。

第(二)节用地规模控制第24条市域建设用地控制1、规划近期市域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1000平方公里以内;规划远期市域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1200平方公里以内。

2、规划远景市域建设用地的规模控制在1380平方公里以内,不超过市域总面积的36%。

第25条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控制1、规划近期中心城区总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745平方公里以内,其中城市规划建成区用地控制在645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建设用地为115平方米;村庄发展用地控制在100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内。

2、规划远期中心城区总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885平方公里以内,其中城市建成区用地控制在817平方公里(含部分近期为村庄发展用地的面积)以内,独立村庄发展用地控制在68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10平方米以内。

第26条外围城镇建设用地控制1、规划近期市域中心城区以外地区的城镇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170平方公里以内,外围城镇镇区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内。

2、规划远期市域中心城区以外地区的城镇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185平方公里以内,外围城镇镇区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内。

第27条区域性设施与独立发展区用地控制规划市域区域性设施与独立发展区建设用地总量近期控制在85平方公里以内,远期控制在130平方公里以内。

第五章城市用地布局规划第一节中心城区发展与空间结构第28条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中心城区为“多级组团、轴向发展”的空间结构。

以中心组团为中心,依托广珠西线高速、105国道等向东南方向联系大良容桂组团;依托佛开高速、325国道等向南联系九江龙江组团;依托广明高速、横七等向西偏南方向联系西江组团;依托广三-广贺高速、324(321)国道等向西联系西南组团;依托佛一环东、西环线等向北分别联系狮山组团与大沥盐步组团。

各组团由多个分组团或片区构成。

规划通过区域绿地、城市基础设施的布局引导作用,强化这一结构的形成。

第二节中心组团用地布局第29条中心组团发展方向核心区西部向南拓展,东部向北拓展,呈现双轴南北向拓展的态势,使中心地位进一步强化;中心组团新城区、南庄高新区和一环沿线的部分地区将成为组团近期发展的重点地区;其他分组团或片区的建设用地保持适度增长,完善以各自镇区为主的次中心的建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