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咏物言志诗
7/12/2020
• 三、分析手法,明辨技巧
• 从表现手法上看,由于咏物诗重寄托,所以常常运用托 物言志和象征手法。从修辞手法上看,咏物诗在构思时 常常运用象征、拟人、比喻、衬托、对比等手法。
• 如郑谷《菊》:“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诗人将池岸上的 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长在池岸 ,却有高洁气质和幽香的内质;而瓦松虽踞于高屋,但 毕竟是附依外物,从而突出了菊花的高洁品格。又如李 商隐《初食笋呈座中》:“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 重如金。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片心。”主要用 了象征、比喻的手法。以生机蓬勃的竹笋自喻,象征社 会对有才能的人,非但不培养,重用,反而去摧残、扼 杀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对社会漠视、扼杀人才的批 判,也抒发了诗人有才能壮志却被扼杀的愤慨之情。
• 咏物诗除运用托物言志手法外,还兼用比喻、象 征、拟人、对比、比兴、联想和想象等修辞,达 到亦物亦人、形神兼备的佳境。
• 咏物诗导源于《诗经》中的咏物描写,但一般认 为第一首咏物诗是屈原的《橘颂》。唐代以前咏 物诗以追求形似为主,物态描摹有余,传神造境 用力不足。到了唐代,咏物诗有迅猛的发展,无 论题材的开拓,表现手法的运用,抑或托物寓意 传情,都超越了前代,杜甫是唐代咏物诗的集大 成者。宋元明清,咏物诗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和发 展,苏轼、陆游、元好问、龚自珍等都是咏物诗 的重要诗人。
• 这首诗写于杜甫漂泊西南寓居夔州时期,是他晚年 的作品。经历了安史之乱,在那动荡不安的岁月里 ,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可他无时 无刻不渴望骨肉团聚,梦想挚友重逢。这孤零零的 雁儿,是诗人自身境遇的真实写照,同时也表达了 对一些庸夫俗子的厌恶之情。在这首诗中,诗人即 孤雁,孤雁即诗人,物我交融,浑然一体。
7/12/2020
• 【鉴赏指津】咏物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 一、体察物态,形神兼似
• 描摹物态是咏物诗的共同特征,因此,赏析咏物诗可以 从体察物态开始,要抓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 或所处环境,追求贴切逼真,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 爱之情。
• 体察物态不仅仅是看诗人扣住了物的哪些特征,更要体 察诗人的描摹物态之妙。如骆宾王七岁就写了著名的《 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 掌拨清波。”诗人通过白描的手法将鹅的形态、动作被 刻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白毛、绿水、红掌、清波 ,四种颜色搭配起来,画面鲜艳明丽:鹅白毛红掌,浮 在清水绿波之上,两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 鹅嬉水图”,诗人对白鹅的喜爱之情跃然纸上,也表现 诗7/12人/2020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
7/12/2020
• 二、比兴寄托,抒情言志
• 在咏物诗中,咏物是诗的内容,比兴寄托才是诗 的灵魂。
• 咏物诗既是托物言志,就要表达自己寄托的感情 。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然闲适、不慕富贵的 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 的气节。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 要用心体味。
• 所以,鉴赏咏物诗,既要分析所咏之物的外在特 征,还要分析其内在品性。能够自然地由物到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由实到虚,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 ,联系诗人的情趣爱好、人生态度、生活作风、
7/12/2价020 值取向等,揣摩诗人在诗歌中寄托的情感。
• 如杜甫咏物诗的代表作《孤雁》:“孤雁不饮啄, 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 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 这是一首孤雁念群之歌,体物曲尽其妙。一只失群 的孤雁,为寻找失去的伴侣,不停地飞鸣;可野鸦 们是全然不懂的,它们鸣躁纷纷,自得其乐。
7/12/2020
• 由于作者的身世遭遇、审美情趣、写作意图的不 同,对吟咏的同一个对象,往往会表达出迥然各 异的感情。
• 如同为咏柳的诗作,贺知章的《咏柳》描绘了刚 刚发出新芽的柳树美丽的姿态,并对大自然的神 奇发出了由衷的赞颂,表达出诗人对春天的热爱 。
• 而曾巩《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 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描写了柳枝随风狂舞、柳絮遮天蔽日的柳树形象 。诗人抓住了狂风中柳树的特点,使之性格化了 ,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的形象。 曾巩将状物与哲理交融,意味深长。
7/12/2020
• 从描写角度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 烘托的手法,或白描勾勒,遗貌取神。
• 如白居易《夜雪》:“已讶衾[qīn](被子)枕冷 ,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 诗人从感觉、视觉、听觉的角度,由衾寒窗明而 知有雪,闻折竹之声而知雪重。全诗侧面烘托, 曲折有致,又景中寓情,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 诗境平易自然,浑成熨贴,韵味悠长,成为咏雪 的珍品。
高考咏物言志诗
• 【咏物诗概述】 • 咏物诗就是“咏物诗”,是指那种以客观的“物
”为描写对象,或细致地刻划它的色彩与形态, 或借以抒怀兴感的诗作。 • 咏物诗可分两类,一类单纯状物,如骆宾王的《 咏鹅》、贺知章的《咏柳》; • 一类则于状物之外,别有寄托,也就是“托物言 志”,如于谦《石灰吟》。
7/12/2020
• 咏物诗在思想内容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 ,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所以描摹物态不能 仅止于“形似”,更要追求“神似”。
• 如林逋《山园小梅》诗中二句,“疏影横斜水清 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疏影横斜” 写临水梅 花之姿态,紧扣梅花稀疏的特点和姿态,状其影 入水中,美妙至极;“暗香浮动” 写月下梅花之 神韵,写尽梅花的清幽淡雅,沁人心脾。再加上 黄昏月下、清澈水边的环境映衬,梅花那神清骨 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品性便跃然纸上了。 林逋将梅花描摹得形神俱现,曲尽梅花之丰姿情 韵。
7/12/2020
• 四、掌握步骤,规范答题 • 1、“读清”全诗。读标题,明了吟咏对象;读作
者,知人论世;读注释,联系背景;读关键词, 揣摩情感。读题干,明确要求,规范答题。 •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由表及里,由物到人,由实到虚。 •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知人论世 ,揣摩情感。 •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掌握名词术语,对号入 座。答题基本格式是:指出手法+具体运用+表达 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