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如何写好调研报告

浅谈如何写好调研报告

浅谈如何写好调研报告调查研究是所有公务人员,特别是从事党务工作人员的必修课。

做好调查研究的目的:一是为了求真。

生活、工作中每天都有大量的事件发生,看起来杂乱无章,真假难辨,这时候就需要去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了解事件的真实情况,看它到底是什么或者怎么样。

二是为了解释原因。

事件发生了,工作做到了,出现了一个结果,我们就要探究它为什么会是这样,需要调查研究来解释原因。

三是为了求好。

想让工作和生活不走弯路,不断登上新台阶,需要一些好经验来引领,而总结经验的过程也就是调查研究的过程。

四是预测趋势。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决策权!决策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调查真相、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总之,调查研究在我们工作生活中具有重要位置,而撰写调查报告就是调查研究的重要一环。

一、什么是调研报告1、关于概念。

调研报告是对某一情况、某一事件、某一经验或问题,经过在实践中对其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将调查了解到的全部情况和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揭示出本质,寻找出规律,总结出经验,最后以书面形式陈述出来,这就是调研报告,是应用写作的重要文种。

2、关于特点。

调研报告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针对性。

调研报告不是泛泛地眉毛胡子一起抓,而是有其针对性,就是要围绕一个时期的工作重心,根据实际情况有重点的写。

二是客观性。

要凭借事实说话,以充分确凿的事实为根据,不允许夸张虚构。

调研报告不像写小说可以编造故事情节,制造矛盾冲突,充分合理想象;也不像诗歌散文那样可以含蓄朦胧,它要求客观而不夸张,真实而不虚构,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是什么就是什么。

三是实用性。

也即调研报告的目的性。

调研报告的最终目的无外乎是为了研究问题,找寻规律,便于决策,推动工作。

我们要通过调研进行科学有效地决策,通过调研找到问题的根源和解决的办法,通过调研探寻事物发展的规律,加以推广应用。

3、关于种类。

调研报告有多种分类,有的根据调研内容分,有的根据调研的形式分等等,不一而足。

目前大家普遍认同的大概有两大类:一类是问题性调研。

就是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调研,这类报告的结构常常是三段式,包括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和下步建议。

当然形式也可以有一些变化,但内容跑不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方面。

一类是经验性调研。

这类报告大多是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出经验,归纳出规律。

这类报告在结构上一般是基本情况与总结规律一起表述,由表及里,由小见大,层层剖析,实现由个别到一般的飞跃。

在结构上也可以有一些体会、启示之类内容,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二、怎样做好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一次调研活动能否取得成功,关键看调查是否细致入微,这个过程非常重要,需要把握调研前、调研中两个环节:调研前要做好三个准备。

一是准备好调研课题。

工作中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很多,要按照轻重缓急确定调研课题。

调研课题不一定非要宏大,但一定不要离我们的具体工作太远,要服从实际效果,体现应用价值。

要突出重点。

站在宏观的角度去分析微观的情况,抓住那些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要矛盾和重点问题进行调研。

要时代关切。

把握时代脉膊,抓住前沿问题,选择关系全局、影响长远的大事难题,对倾向性、苗头性问题进行调研。

要群众关注。

围绕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开展调研,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要领导关心。

一般情况下,抓住一个地方一个单位领导最关心、思考最多、抓得最紧的问题,就基本抓住了调研的重心和重点。

二是拟好调查提纲。

拟定提纲的目的是使调查研究有的放矢、不盲目。

相反没有拟定好调研提纲,调研的角度就不能集中,调研的范围也把握不好,在调研中看什么好就记什么,最后记了很多,费了很多时间,写调研报告时却用不上,还得去重新了解,得不偿失。

三是早动手提前进入角色。

一方面要广泛收集相关材料。

每次下去调研之前要搜集学习与调研课题相关的资料。

现在网络很快捷也很丰富,鼠标一点,各种资料就全看到了。

另一方面要多向领导请示、与同事沟通讨论。

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另一种调研。

俗话说,干活不由东,累死也无功。

我们搞调研如果偏离了主题,不是领导想了解的问题,那么调研功夫就白费了,所以一定要在调研前尽可能多地了解领导意图、领导思想和领导要求,多和同事讨论,多方搜集材料,做到带着问题调研,有目的地调研。

调研中要综合运用调研方法。

调查研究方法一般有五种:走访调查、座谈调查、书面调查、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

实践中,大家可以根据不同的调研任务选择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运用。

重点应该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一要沉下去。

俗话说:“入深山采好药,临深池钓大鱼”。

搞调研坐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不行,到基层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也不行,必须扑下身子,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以真心换实情、以勤奋换素材,为形成有情况、有分析、有深度的调查报告奠定基础。

二要全面听。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件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看会有不同结论。

搞调查要全面客观,注重从历史与现实、内部与外部、领导与群众、点与面的有机结合中去把握情况,以此避免以偏概全。

三要抓要点。

搞调查听情况不能就事论事、浮于表面,要善于捕捉信息,对访谈中碰撞出有价值的信息,对形成报告有帮助的素材,要不怕累、不怕深、不怕烦,见微求著,举一反三;要善于引导调查方向和进程,多问多听自己想要的东西,对一些被调查者有顾虑的敏感话题、负面调查,要讲究调查艺术,多用模糊语言,隐藏调查意图,“曲线”了解情况;要坚持边调查边思考,步步深入,比较快地接近事物本质,得出规律性的认识,拿出真知灼见。

三、怎样写好调研报告调查结束、资料搜集筛选的差不多了,就可以着手撰写调研报告了。

一篇调研报告质量的好与坏,取决于调查研究的深入程度,也取决于作者的综合素质、平时积累和对写作规律的正确把握。

要拟好写作提纲。

拟写调研写作提纲就是为一篇调研报告搭建骨架。

这就像建房子,房架子搭不好,房子就会盖偏。

首先要确定好大标题。

确定好文章所要表达的核心。

即使不能敲定最后的标题,也要把大致的内容确定下来。

其次要确定二级标题。

也是将大化小的过程。

标题的拟定要力求对仗工整,让人一目了然。

同时还要注意标题间的内在逻辑不能相互包含相互交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行,要前后呼应,上下勾连,前因后果,逻辑缜密。

第二层标题确定后,再用上述方法,分别研究第三层标题,甚至更多。

搭建文章结构要遵循由大到小、由普遍到一般的原则,写作具体内容时也应该按照这样的原则。

好的调研报告一气呵成,不枝不蔓、层层递进、前后呼应,给人一种顺畅淋漓的感觉。

要认真筛选好素材。

要做艰苦细致的辨别真伪的工作,切忌面面俱到。

怎么筛选材料,主要是做好“四看”:一是站在全局思考问题,看方位。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现在一些部门和单位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研究问题、谋划工作,从局部看无可挑剔,但拿到全局往往行不通。

所以,研究问题必须把局部与全局联系起来,跳出小圈子在更大的格局中看问题想问题,这样我们所总结的经验、揭示的问题、提出的建议,才能符合一般性规律,更容易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二是透过现象思考问题,看本质。

有些素材表现的是现象,是个别情况,不代表主流,不具备共性,对此,我们要注意区分好。

要坚持虚功实做,对占有的材料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研究,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抓住本质,引出规律。

三是面向未来思考问题,看趋势。

要重点选择那些符合发展趋势的素材,揭示问题,提出建议,这样才能使调查报告更有前瞻性和预见性。

四是对比分析思考问题,看特点。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对调查得来的素材,要善于纵向比较、横向比较、反复比较,努力在比较中发现特点、找到方位、优选方案、深化认识。

要规范运用文字。

语言运用是最基本的能力,调研文章当然讲究语言与用字,在某种意义上还有甚于一般的文学作品。

不同的是,文学作品着意于堆砌华丽辞藻,而调研文章的文字则以准确取胜。

在用字上:一要掌握分寸,二求言简意赅。

“掌握分寸”,主要指在遣辞造句时字斟句酌,注意掌握政策,并选用适当的辞汇准确地表达所拟表达的思想,既不过之,也无不及。

清朝曾国藩与太平天国交战屡战屡败,但他在奏折中将“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是易一字而精神出的佳例。

“言简意赅”,则是文字精练,字少义多。

撰写调研文章,锤炼文字颇为重要。

鲁迅的名作《秋夜》在开头写道:“在我的后院,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共28字,是文学佳品。

但若写成调研文章,8字足矣,即:“后院墙外种植两棵枣树”。

锤炼文字也要防止过分修辞,如若“以词害意”,反就弄巧成拙了。

在用句上:要精练。

一句话中不能有多余的字,一段话和整篇文章中不能有意思的重复。

要准确。

一方面字词要准确,另一方面语意氛围要准确。

调研报告一般是针对解决某一问题而产生的。

报告需要陈述问题发生发展的起因、过程、趋势和影响。

如果用词概念不清,读者就难以了解事物的本来面目,也就达不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尤其是政策性调研报告,用词准确有助于政策决策者迅速准确地理解调研报告的内容,有利于政策制定和调整的正确性。

要连贯。

也就是说论述的时候,要一个问题一个问题依次进行,一种意思没有表达完,不得再插入其他内容,否则会造成论证上的突然中断。

不能跳跃,不能性急。

在文风上:文风问题实际上是心态问题,树立良好的文风,就是要求深入实际调查,不浮躁,不闭门造车,不想当然。

写出的文章要以理服人,不强词夺理,要言之有物,不哗众取宠。

文风体现在用字用词上,就是不能盲目追求用词新颖,把简单的事物用复杂的词语来表达,把简单的道理说得云山雾罩、玄而又玄,实际上是学风浮躁的表现,有时甚至有“没有真功夫”之嫌。

要反复进行修改。

文章不厌百回改。

当年曹雪芹写《红楼梦》时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最终才成就了这一旷世巨著。

我们虽然达不到这个程度,但调研报告完成以后,先不要急于出手,应该反复修改。

首先,应该自改。

要从头到尾仔细阅读,仔细修改。

要做到“三看”:先看布局谋篇,看大题小题,看整个文章的内在逻辑有没有交叉和堵塞;再看每个题是否与下面阐述的内容题意相同,切忌题文不符,题是一个事儿,文却说的是另一个事儿;最后看文字表述,就是要文字精练,挤尽水分,杜绝废话。

可有可无的话不说,重复的语言不写,不必要的形容词不加,避免“一个孤人独自归,关门闭户掩柴扉”的重叠废话。

其次,是请领导和同事修改。

领导和同事们站的层次、角度都和我们不一样,对文章的一些毛病和不完善的地方可能作者看不出来,但旁观者却能看出来,通过修改,毛病会被尽量的改掉,文章会变得更加精致、更加完善。

一句话,调研文章的特点既要干净、利落;还要厚重、实在,真正做到读之爱读,用之可用。

要重视调研成果。

不重视成果有两个表现:一是调查完了长时间形不成报告;二是报告形成了便束之高阁不闻不问。

如何克服这两个问题?一是动作要迅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