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县中心小学2013-2014学年
太极拳教学案例
前言:在新课标不断改革推进的过程中,把太极拳纳人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这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行为习惯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但是在太极拳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其教学效果总是差强人意,难以达到如期的教学目标。
究其原因,是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承袭了传统口传身授的教学模式,加上太极拳动作的特殊性,致使学生难以理解其变化规律,练习起来枯燥乏味,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因此,在教学内容安排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年龄层次对运动技术认知能力,做到合理有效的安排。
我们在太极拳教学中,应该遵循一般体育教学中的基本规律,还要结合太极拳自身运动的特点及其运动规律进行。
必须立足于这一教学实际,提高发展教与学过程中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以期实现太极拳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案例介绍:小学生级太极拳教学
教学目标
1、运动参与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
2、运动技能目标:通过学生观察、模仿,相互交流练习,使学生领会每个动作的要领,做到路线清楚,手形步形正确到位。
3、身体健康目标:发展协调性、柔韧性、力量、平衡等身体素质。
4、心理健康目标:培养学生自尊自信、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顽强勇敢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5、社会适应目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团结协作精神,培养荣誉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上体正直,松腰松胯,上体协调一致,动作路线清晰,手形,步行正确到位。
教学目的:注重学生对太极拳历史渊源文化内涵理解,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太极拳的兴趣和爱好,和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能力,增强终身体育意识,以及发展中华传统项目,培养崇尚武德的精神。
六、教学方法的运用:
1 教法:根据本课教学内容枯燥的特点,结合体育与健康的教学新理念,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线。
采用情绪激励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运用示范法,以正确优美的示范动作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为学生能更好更快的掌握动作要领打下基础。
2 学法:本课学生主要采用“模仿学习法”“分组练习法”“对比练习法”“集体练习法”。
首先让学生在练习中发现自身动作问题,而后在练习中,通过学生间相互对比,交流,评价和小组探讨,悟出动作要领,理解动作含义。
给学生留有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最后通过集体表演和个人展示解决所发现问题,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自主性。
教学过程:学习太极拳十——十四式
准备部分:为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身体能够尽快兴奋起来,我采用了节奏感教强的“武术搏击操”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后做一些专项练习,主要安排了(武术小组合动作)使身体各个关节充分活动开,为下面的练习打下基础。
(师生同做)
设计意图: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教师优美的示范动作来感染学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欲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最高点。
基本部分:
1、复习:复习所学内容(1—10动作),随音乐师生同做,使学生温故而知新。
2、新授:新授(10—14动作)。
教师示范表演,学生模仿练习。
我在讲每一个动作时补充动作的攻防含义,从不同角度和方位进行演示,使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每一个动作,激发学生兴趣,使“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设计意图:太极拳属于肢体语言,每一招一式代表着学生内心世界,模仿教师的动作很重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用语言提示,以加强学生模仿更加逼真。
3、学生分组练习,体验动作。
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组长带领,通过互相学习,互相评价,在尝试练习中发现自身动作问题所在。
设计意图:在学生体验练习中,学生之间互相纠正动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4、集体练习,汇报表演。
学生随着音乐口令集体练习,展示自己的风采,教师巡回指导并激励掌握动作较慢的同学。
设计意图:充分发掘学生潜能,通过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促进学生改进动作,以完美的动作表演体现“我能行”使学生能在表演过程中体验成功。
5、游戏:《蚂蚁搬家》
蚂蚁搬家这个游戏主要是发展学生的上下肢的协调能力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游戏方法及规则:
1、将学生分成四组迎面站立,每组十人。
2、游戏者双手背与身后撑地,身上放着“粮食”(书包)向前行进,交给对面同学,依次类推,以先运完者为胜者。
3、中途“粮食”不准掉地,如中途落地需原地捡起再进行。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团结互助,积极向上乐观的精神,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体验集体荣誉感。
结束部分:
1、放松活动(音乐伴奏)
学生和老师随音乐缓慢的做一些太极拳的放松练习。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优美的气氛中结束本课。
2、师生“抱拳礼”道别
设计意图:上下课要有礼,使学生做到:“以礼始,以礼终”。
案例分析
太极拳是我国武术传统项目中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
它是一种柔和缓慢的拳术运动,但是年青好胜的学生对于学习教材中的简化太极拳,都会因慢条斯理、运动缓慢、动作连绵不断而感到厌倦和烦躁。
在专项化教学改革中,太极拳教学已经成为各校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所以在太极拳教学中,我们教师更应该仔细钻研教材,针对学生特点进行教学。
一、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步法和手法的单个动作练习是练好太极拳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要精选出典型的几种步法和手法在开始阶段反复练习。
步法不得当都会造成重心不稳。
如迈步过小、过窄,出脚的位置、方向、角度不对,都会形成上身不正、重心不稳等现象。
所以步形要准确,出步要适度,保持稳定性及培养身形、步法的协调性,为进一步学习太极拳打下基础。
在初学太极拳时不要贪多求快,潦草从事,如果贪多求快造成错误的定型,再进行纠正就困难了。
二、心静体松,呼吸自然。
太极拳教学时要注意呼吸自然。
有些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会出现耸肩、僵脖、突肘、撅臀等现象,都是同呼吸憋气有关,因为姿势不正确造成憋气练习,连续几个动作之后,必须换气且这口气一定会换得比较深。
这样就会迫使动作速度发生变化,造成呼吸不顺畅,动作不协调,既影响练习效果,又妨碍技术水平的提高。
所以,只有在姿势正确、呼吸自然的情况下,做动作时劲力才能顺达,松柔、自然。
三、结合基本防卫技术,改变单一的健身意识。
太极拳动作徐缓、均匀而细致,尤其是男同学,总认为太极拳是老年人锻炼的一种手段,导致学习及练习的积极性不高。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基本防卫术,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更能领会太极拳中所含的挤、按、肘、靠等基本特征,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作为教师,一方面要从全民健身的认识高度去教育学生端正认识,一方面也要结合基本防卫术,因势利导;让学生明确,在一个个徐缓的太极拳动作中,充满了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又具有很强的攻击性,以此提高学生学习和练习太极拳的兴趣和积极性,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充分利用多种教具和教学手段,增强直观效果。
合理运用不同的教具优化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仅用单一的动作示范是不够的,在教学中要利用挂图,电视录像等先进的电化教学手段,加深直观意识。
同时还要利用多种教具,如教“左右野马分鬓”时,有双手体前“抱球”的动作,光靠提示往往不能起到较好的作用,如用篮球“抱”于体前,就能使学生更明确动作的要领。
五、太极拳练习必须持之以恒。
“拳一天不练手生。
”在促使学生熟练掌握动作技术,不断提高动作质量的同时,提高学生自觉参与练习的积极性,为今后走入社会,树立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打下扎实的基础。
这才是太极拳真正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在新课标不断改革推进的过程中,把太极拳纳人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这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行为习惯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但是在太极拳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其教学效果总是差强人意,难以达到如期的教学目标。
究其原因,是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承袭了传统口传身授的教学模式,加上太极拳动作的特殊性,致使学生难以理解其变化规律,练习起来枯燥乏味,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因此,在教学内容安排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年龄层次对运动技术认知能力,做到合理有效的安排。
我们在太极拳教学中,应该遵循一般体育教学中的基本规律,还要结合太极拳自身运动的特点及其运动规律进行。
必须立足于这一教学实际,提高发展教与学过程中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以期实现太极拳教学效果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