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电气设计中的消防设计

建筑电气设计中的消防设计

建筑电气设计中的消防设计研究
李颂席
(云南华成消防咨询有限公司,云南昆明650000)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我国建筑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在城市之中,建筑的火灾问题凸显出来。

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一些建筑的建筑造型和结构形式更加复杂,建筑物所使用的用电设备和用电装置也越来越多,由此就对电气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建筑中,为了有效避免因为电气事故引起的火灾需要合理的进行电气防火设计,并且要保证建筑物内各种消防用电设备在万一发生火灾时,能够可靠运行并有效控制火势,保证人员和财产有充足的时间疏散。

关键词:建筑;电气;设计;消防
0引言
建筑电气消防设计的发展是与建筑以及科技发展相同步
的。

特别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科技投入到建
筑电气消防的设计中。

必须做好建筑电气消防设计,维护人们
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1消防供电
1.1消防供电主接线
图1为某电力调度中心供电方案。

带有发电机组接线的注意问题:应急电源与正常电源之间必须采取防止并列的措施。

发电机组严禁与市电并联,应采取防止与市电并联的措施,“措施”为机械联锁加电气联锁。

既要满足消防(应急)时使用,也要满足平时电网停电时非消防负荷使用。

常用接线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
(1)单电源(单变压器)、发电机做备用电源,如图2。

(2)双电源(双变压器)、发电机做应急电源,如图3。

1.2消防供电线路
当采用矿物绝缘型耐火类电缆时,应该进行吊顶敷设或者是明敷设。

难燃型电缆或有机绝缘耐火电缆在电气竖井内或电缆沟内敷设时可不穿管保护,但应采取-定的措施与非消防用电电缆隔离。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传输线路采用绝缘电线时,应采用穿金属管、难燃型刚性塑料管或封闭式线槽保护方式布线。

消防联动控制、自动灭火控制、通信、应急照明及应急广播等线路,宜采用穿金属管或难燃型刚性塑料管保护,井应暗敷在不燃烧体结构内,其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30mm。

当必须明敷时,应在金属管上采取防火保护措施。

采用绝缘和护套为非延然性材料的电缆时,可不穿金属管保护,但应敷设在电缆竖井内。

筑物吊顶内的消防电气线路,宜采用金属管或金属线槽布线;在难燃型材料吊顶内,可采用难燃型(氧指数LOI40)硬质塑料管、塑料线槽布线。

1.3应急电源转换时间
疏散照明≤15s;疏散指示标志灯的规格标准如表1。

备用照明≤15s;
(金融商业交易场所≤1.5s );
安全照明≤1.5s。

1.4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的安装要求
安全出口标志宜设在出口顶部,应采用“安全出口”作为指示标志。

沿疏散走道设置的灯光疏散指示标志,应设置在疏散走道及其转角处距地面1.0m以下的墙面上,且灯光疏散指示标志间距不应大于20m(人防工程不大于10m);在袋形走道中,其大小不能够比10m大;在走道转角区,不应大于1.0m。

大型商场、地下车库等灯光疏散指示标志不易安装在1.0m以下时,可安装在上部,但不应采用线吊,要采用管吊或吸顶。

2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2.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由触发器件(探测器、手动报警按钮)、火灾报警控制器、火灾警报装置、各种联动控制、火灾应急广播、消防通讯等组成。

图1某电力调度中心供电方案
图2单电源(单变压器)、发电机做备用电源示意图图3双电源(双变压器)、发电机做应急电源示意图
类别
标志灯规格
长边/短边
长边的长度(cm)Ⅰ型4:1或5:1>100
Ⅱ型3:1或4:150~100
Ⅲ型2:1或3:136~50
Ⅳ型2:1或3:125~35
表1疏散指示标志灯的规格标准
消防安全
180
广东科技2013.4.第8期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作用是:能自动(手动)发现火情并及时报警,控制各种消防设施(消防泵、喷淋泵、防排烟风机、防火卷帘、消防电梯、火灾应急照明等),控制火情的发展,指挥人员安全疏散。

2.2火灾探测器的选用和布置
对火灾初期阴燃阶段,产生大量的烟和少量的热,很少或没有火焰辐射的场所,应选择感烟探测器。

对火灾发展迅速,可产生大量的热、烟和火焰辐射的场所,可选择感温探测器、感烟探测器、火焰探测器或其组合。

感温探测器适用场所:厨房、锅炉房、发电机房、烘干车间等;正常情况下有烟滞留(如吸烟室);相对湿度经常大于95%;无烟火灾;有大量粉尘等。

对火灾发展迅速,有强烈的火焰辐射和少量的烟、热的场所应选择火焰探测器。

火焰探测器适用场所:火灾时有强烈的火焰辐射;液体燃烧火灾等无阴燃阶段的火灾;需要对火焰做出快速反应。

对使用、生产或聚集可燃气体或可燃液体蒸汽的场所,应选择可燃气体探测器。

无遮挡大空间或有特殊要求的场所,宜选择红外光束感烟探测器。

电缆隧道、电缆竖井、电缆夹层、电缆桥架等,宜选择缆式线形定温探测器。

一个探测区域内所需设置的探测器数量:
N≥S
K·A
式中:N——
—探测器数量;
S——
—该探测区域的面积(m2);
A——
—探测器的保护面积(m2);
K——
—修正系数,特级保护对象取0.7~0.8,一级保护对象取0.8~0.9,二级保护对象取0.9~1.0。

当梁突出顶棚为200~600时,按梁间区域布置。

当梁突出顶棚为超过600时,被隔断的每个梁间区域按单独的探测区域对待,至少应设置一只探测器。

火灾探测器距离梁边以及墙壁的水平距离应该不能小于0.5m。

在探测器的周边的半米范围内,不能够允许一些遮挡物的存在。

此外空调送风口边到探测器的水平距离不应该低于1.5m,至多孔送风顶棚孔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0.5m。

探测器与照明灯具的水平净距不应小于0.2m。

感温探测器距高温光源的灯具(如碘钨灯、大于100W的白炽灯)净距不应小于0.5m。

探测器距电风扇的净距不应小于1.5m。

探测器距不突出的扬声扬声器净距不应小于0.1m。

探测器距各种自动喷水灭火喷头净距不应小于0.3m。

探测器距防火卷帘的间距,一般在1.0~2.0m。

在宽度小于3m的内走道顶棚上设置时,宜居中布置。

点型感烟探测器的安装间距不应超过15m;点型感温探测器的安装间距不应超过10m;探测器至端墙的距离,不应大于探测器安装间距的一半。

探测器宜水平安装。

当倾斜安装时,倾斜角不应大于45°红外光束感烟探测器的光束轴线至顶棚的垂直距离宜为0.3~1.0m,距地高度不宜超过20m。

相邻两组红外光束感烟探测器的水平距离不应大于14m。

探测器至侧墙水平距离不应大于7m,且不应小于0.5m。

探测器的发射器和接受器之间的距离不宜超过100m。

在每一个防火分区都要对至少一个手动火灾报警按钮进行设置。

从其中一个防火区中的任何一个地点到相近的一个手动的报警按钮之间的距离必须小于30m。

手动火灾报警按钮宜设置在公共活动场所的出入口处。

2.3模块安装
同一报警区域内的模块宜集中安装在金属箱内。

模块(或金属箱)应独立支撑或固定,安装牢固,并应采取防潮、防腐蚀等措施。

模块的连接导线应留有不小于150mm的余量,其端部应有明显标志。

隐蔽安装时,在安装处应有明显的部位显示和检修孔。

消防联动控制—自动喷水系统。

控制要求:控制系统的启、停;显示消防水泵的工作、故障状态;显示水流指示器、报警阀、安全信号阀的工作状态;消防水泵的启、停,当采用总线编码模块控制时,还应在消防控制室设置手动直接控制装置。

2.4防烟、排烟设施
控制要求:对相关部委的空调送风进行有效的阻止,并且对电动防火阀进行关闭,并对相关反馈信号进行接收;对有关部位的排烟风机、排烟阀以及防烟等设施进行启动,也对相关反馈信号进行接收;控制挡烟垂壁等防烟设施;防排烟风机的启、停,当采用总线编码模块控制时,还应在消防控制室设置手动直接控制装置。

3结语
如今城市中的建筑越来越多,建筑火灾的危害也越来越大。

为防止火灾发生或者减轻火灾危害,必须注意建筑电气的合理设计并保证消防设备的全寿命正常工作运行。

在对建筑电气消防设计中,对消防水泵,应根据水专业的要求,利用消防控制设备进行可靠的控制,满足在不同的区域发生火灾时都能准确启动相应的消防水泵,供水灭火。

参考文献:
[1]于霞,柳正茂,张力.建筑电气消防设计若干问题探讨[J].经济师,2007(5):34~35.
[2]王桂华,赵文,苏本玉.高层建筑消防电气设计问题探讨[J].山东消防,1998(4):67~68.
[3]易桂宏.对建筑电气消防设计的探讨[J].山西建筑,2007(3):34~ 35.
[4]梁子剑.建筑消防电气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A].重庆市电机工程学会2010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8):67~68.
[5]肖峰.论建筑电气火灾的预防和工程检测技术的运用[A].安全责任重在落实——
—第四届吉林安全生产论坛论文集[C].2011(9):23~24.
作者简介:李颂席(1965~),男,汉族,高级工程师,大学专科,主要从事建筑消防、建筑设备、房地产等方面工作。

181
广东科技2013.4.第8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