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道渴而死”的“而”字引发的思考
【摘要】虚词在文言文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在用法上相较实词更加灵活,使用频率也比实词高许多,准确掌握文言文中虚词的用法,对于学生的文言文学习与语文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
但是文言虚词并不太容易被学生掌握,主要原因就是其使用的灵活度太高,文章通过对使用频率极高的“而”字用法的思考,对如何界定和掌握虚词的含义进行探讨。
【关键词】文言文;虚词;界定虚词含义
Abstract:Function word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lassicalarticles, it is more flexible than notional in usage, frequency of use is much higher than the content words, function words accurately grasp the classical Chinese usage, for students with learning classical Chinese language proficiency improved greatly. But the classical function words are not easily mastered by the students, the main reason is the high flexibility of its use, the paper based on theusage of "and" which has very high frequency of use of the classical words, discussing on how to define and control the meaning offunction words.
Key words:Yan Wen; empty words; defined function word meaning
1“道渴而死”中“而”的困惑
笔者在研读《夸父逐日》这篇短文时,心生疑惑,即“道渴而死”中“而”字在不同的教辅书上出现了不同的解释,那么这个字究竟该作何解呢?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中对于“道渴而死”的解释是“在半路上因口渴而死”;而在《教师教学用书》上其又被翻译成“半路上渴死了”;这两本权威书目的翻译看上去似乎意思一致,但是仔细考量就会发现,二者存在着明显差异。
学生使用率高达百分之八十的教辅资料书《教材全解》上对它的解释是表顺承;学生使用的在四川省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练习册《文科爱好者》对“而”字给出的标准答案是表修饰;一些试卷中对于“道渴而死”的“而”字的解释是表因果。
对于这三种答案,笔者感到很迷惑,因为这三种解释似乎都有其合理的一面,然而三种答案显然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这无疑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
2如何掌握文言虚词的意义
如何分辨出虚词最精准的含义,首先要知晓它所有的主要用法。
依旧是拿“而”字来说,“而”在文言文中既可以用作连词,又可以用作代词,还可以在“而已”这样的词组中来使用。
三种用法之间比较容易区分,关键是用作连词时表什么关系不太容易区分和把握,“而”作连词时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一是表示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二是表示递进,可以译为“而且”或“并且”。
三是表示承接关系,如《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四是表示转折关系,如《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五是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如《捕蛇者说》中的“吾恂恂而起”。
六是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论语》中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七是表因果,如《游褒禅山记》中“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八是表目的,如《阿房宫赋》中“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而我们讨论的“道渴而死”中的“而”就有顺承、修饰和因果三种解释,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个例,实则是在提醒我们,文言虚词的运用极为灵活,要找出其精准的含义并不容易。
那么如何掌握好虚词的意义,文章认为要从教与学两个方面下足功夫。
2.1教师要反思文言虚词教学
教师在教授文言虚词的过程中有很多需要反思的地方。
目前教师多用归纳法来指导学生学习文言虚词,这并非不好,但是列举一个文言虚词有多少种用法并举几个例子,就寄希望于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是大错特错的。
因为学生对感性认识是很缺乏的,记住这个并不代表就能灵活运用到别处,也就是说此种归纳对学生系统掌握虚词用法作用不大。
另外,指导学生做习题的方法也存在很大问题,学生做了很多文言虚词的练习,今天“而”,明天“之”,练来练去都是零零碎碎的,不明白依旧不明白,教师在情急之下又总结出什么代入法,结构分析法、句意分析法等一系列解题方法,但客观上却忽略了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特别是古代汉语中的虚词,其用法之灵活并不是几种解题方法就能攻克的。
因此,教师要进行认真反思,探索科学的教授方法,根据所讲文章的特点,在一段时间内集中讲解一两个虚词,如讲授《师说》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学“之”,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集中体会和训练,这篇文章中“之”有好几处用在了主谓之间,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加上
后一篇课文《赤壁赋》中的“苟非吾之所有”、“吾与子之所供适”,可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所有带“之”的句子,反复体会和比较,看看这类句子到底是怎样使用的,那么以后再遇到类似的句子自然就明白了。
此外,教师也可以尝试将其中一些虚词的用法编成歌谣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更方便了学生学习和掌握,能收到一个比较好的效果。
2.2学生如何学习文言虚词
学生初学文言,接触的文言句并不多,对其多是一知半解的感性认知,但是随着学习时间的延长、学习内容的增加,感性的零碎知识逐渐增多后,学生要注意自己总结,如“是”经常是代词而不是系词表判断,“其”的用法一般是用于指代等等,这样总结的认识是具有系统性的理性知识,可以使已获得的感性知识更加清楚和牢固。
因此,文言文学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适当学学古汉语常识是非常有好处的。
此外,学生自身还要多读,来培养文言文语感,尝试多读求熟、以熟求通的学习方法。
在具体的语境里学生还应该注意分清虚实,了解古今虚词的差异,来帮助辨析同一虚词的不同用法。
参考文献
[1] 徐天兴,张红玲.《古代汉语中虚词的修辞作用研究述略》[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7.
[2]黄卡.怎样学好文言虚词[J].文学教育(下),2008.
[3]曹国宾.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文中用法[J].考试(高考文科版),2008.
[4]杨小海.《文言文中的虚词突破教学》[J].文学教育,2008.
[5]韦梦雪.《中学文言虚词教学方法浅谈》[J].丽水学院学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