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
版)
R2 = 01995 DW = 2158 F = 971265 结果显示 , 此估计式系数的 T 检验和方程的 F 检验都通过了 5 %水平上的显著性检 验 , 并且具有较高的拟合度 , DW = 2158 , 说明并不存在序列相关问题 。1996 年 —2000 年 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了 814 % , 已经超过了进口资本品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7129 % , 这可能是由于中国经济已经逐步走出供给约束型经济 , 而转向需求约束型经济 , 这个时期相对于内在需求的不足 , 中国出现了产品的部分过剩 , 这部分产品对外贸易扩大 了产品的国际市场 , 增加了产品需求 , 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313 (1)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
———供给角度的分析
孙 林1 王启仿2
(1. 南京农业大学 经济与贸易学院 , 南京 210095 ; 2. 南京农业大学 土地管理学院 , 南京 210095)
GY
= 11323 + 01329
I Y
+
010729
M Y
-
01316 GL + 01084 GX
X Y
(6)
(131635) (111650) (41004) (21196) (11247)
① 这个时期考虑到时间序列很短 , 自由度不够 , 所以利用的是全国其他 29 个省和 1996 年 —2000 年的混合数据 (Panel Data) , 总体的样本数为 5 3 29 = 145 个 , 充分保证了自由度 。
·36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济增长的机制和途径是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 本文通过改进的费德模型对这一问题进行实 证分析 。
二 、模型的设定
11 费德模型 本文所使用的理论模型为费德模型 , 它是在巴拉萨的适用于开放型经济条件的出口扩 展生产函数[5]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将一个国家的经济部门分为出口与非出口两个部
费德模型 (出口扩展生产函数) :
N = g ( L n , Kn , X) , X = f ( L x , Kx) Y = N + X = g ( L n , Kn , X) + f ( L x , Kx) (1) 其中 : N 和 X 分别表示非出口部门和出口部门的产出 , L n , Kn , L x , Kx 分别表示非 出口部门和出口部门的劳动和资本投入 , X 是出口额 。 费德模型上述两部门劳动和资本边际生产力的相互关系表达为下列形式 (假定出口部
dy y
=
gl ·L
y
dL L
+
gk·K
y
dK K
+
δ 1 +δ
( f 1 dL x + f kdKx)
+ gxdx
即:
Gy = gk
I y
+ gl
L y
GL
+
δ 1 +δ+ gx
dX X
X y
(3)
21 费德模型的适用性改进
现有的研究缺乏一个完整的逻辑模型以准确地概括对外贸易 (特别是进口贸易) 对经
门具有更高的生产率) :
fl gl
=
fk gk
= 1 +δ
(2)
其中 :
fl
=
5X 5Lx
;
fk
=
5X 5 Kx
;
gl
=
5N 5Ln
;
gk
=
5N 5 Kn
分别表
示出口部门
、非出口部门劳动
和资本的边际产出 ; δ: 是出口部门与非出口部门之间相对边际生产力的差异 。
对方程 (1) 两边同时微分并将 (2) 式代入 , 并两边同时除以 y 可得 :
来衡量进出口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
费德模型忽略了生产所用资本品的效率 (或质量) 差异 。[7]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 程中大量引进国外生产原料和机器设备 。进口的资本品与国产资本品相比 , 往往有更高的 生产效率 , 因此 , 有必要区分进口资本品 ( Km) 和国产资本品 ( Kd) 投入 。考虑这一点 ,
关键词 : 对外贸易 经济增长 费德模型 中图分类号 : F75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671 - 7465 (2003) 01 - 0035 - 05
一 、问题的提出
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的作用在国内外一直存在着争论 。这些争论主要集中在出 口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及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上 。从理论上来说 , 贸易与经 济增长是相互促进的 , 两者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 但是从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来看 , 中国 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在现阶段还没有实现对出口增长的规模经济效应 , 此时 , 对外贸易对经 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主要的 。[1]从需求角度分析 , 有关研究表明外贸出口每增长 10 % , 基 本上能够推动 GDP 增长 1 %[2] ①; 从供给角度分析 , 现有的研究大多通过费德模型[3] , 利 用跨省或跨国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 但是结果大相径庭 。究其原因 , 一方面是有的学者对于 费德模型在中国的适用性没有充分考虑 , 没有把国外的理论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紧 密结合 , 从而简单地把进口作为出口的一个抵减因素 , 忽略了进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 作用 ; 另一方面 , 改革开放以来 , 中国明显经历了从供给约束型经济向需求约束型经济转 化的过程[4] , 这一过程在 1995 年已基本完成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 进 、出口影响中国经
非出口部门和出口部门的生产函数变为 :
N = g ( Kdn , Kmn , L n , X) X = f ( Kdx , Kmx , L x)
出口部门和非出口部门的要素边际产出率存在差别 :
f Kdx g Kdn
=
f Kmx g Km n
=
fLx gL n
=1
+ δ,
此时的
总投资 I = dK = ( dKdn + dKdx) + ( dKmn + dKmx) = Id + M ( Id , M 分别为国内投资和进
R2 = 01725 DW = 2116 F = 31147
以上估计式各自变量对 GY 的解释程度达到了 7215 % , 各 t 统计值都通过了 5 %的显著
性检验 , 这个时期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有限 , 对外贸易依存度每变化一个单位只能
使经济增长 013 % , 而进口资本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较明显 , M/ Y 每增加 1 个单位可使
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国内学者在研究贸易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时 , 往往只强调出口对经济
增长的推动作用 , 而忽视了进口对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 , 或只简单地把进口作为国内生产
总值的减量 , 因而不能解释贸易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之间呈 “负相关”的 “贸易顺差 悖论”[6] ①; 或者只是简单地把进口和出口杂糅在一个模型中 , 缺乏一个稳健的经济模型
四 、结论及政策建议
11 中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机制和途径具有很明显的时期性 在供给约束型经济 (1978~1995 年) 条件下 , 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和途径是利用 进口替代政策促进出口来换取外汇 , 从而增加进口资本品的能力 , 扩大产品的供给能力 , 通过弥补国内市场短缺和降低生产成本来促进经济增长 。这个时期进口对经济增长起到了 很好的促进作用 , 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却是很微弱的 ; 在需求约束型经济 (1996 ~2000 年) 条件下 , 出口主要是为国内产品寻找国际市场 , 通过扩大外部需求从而促进 经济增长 , 这个时期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很大的 , 当竞争力提升到一定程度后 , 可以积极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 , 符合未来发展的趋势 。但是 , 对于国内市场很大的中国来 说 , 现在出现的产品过剩其实只是部分产品的结构性过剩 , 在积极发展对外贸易的同时 , 不能忽略国内市场的开发和市场的占有 , 因为现在很大的国内市场正面临着国际化的趋 势。 21 中国应该适度增加进口资本品 从模型回归数据我们可以看出 , 国内投资在两个不同的时期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都 是很明显的 , 分别达到了 1713 %和 3219 % , 说明中国在近期内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生产 要素的持续投入 。但是从长期角度分析 , 中国要实现可持续性经济增长 , 需要依靠的不是 生产要素的投入增加 , 而是要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虽然近期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靠 增加要素投入来实现 , 但是通过这种方式来促进经济增长的潜力已不大[8] , 在中国目前科 技水平不高的情况下 ,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将是我们明智的选择 。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包括 产业结构优化 、规模经济 、制度创新等在经济增长中将扮演重要的角色 , 而这些因素与进 口资本品密切相关 。通过进口资本品提高要素生产效率 , 这对中国调整产业结构 、增强综 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 都有重要的作用 。今后 , 我国在开放的条件下发展经济要注意保持 资本品的进口能力 , 在制定外贸政策时也应该注意对进口资本品给予一定的优惠 , 力图在 较短的时间里通过进口资本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 , 促进要素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产业结构 的转换 。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 , 对外贸易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的机制和途径已逐 步发生了变化 ,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 , 进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仍是巨大的 。
11 模型的运算 : 1978~1995 年 用中国 1978~1995 年的有关数据 , 对 (4) 式进行回归分析 , 得到以下估计式 :
GY
= 01118 + 0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