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关四小、陶乐一小、红崖子中心学校发展合作体、共同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为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深入推进平罗教育一体化整体提升,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快学校发展合作体、共同体建设,促进平罗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根据《平罗县教体局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发展合作体、共建体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2015】35号文件要求,平罗城关四小与陶乐一小、红崖子中学学校结成合作体、共建体发展学校(城关四小为核心学校,陶乐一小、红崖子中学学校为成员学校),统筹推进校际间的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文化特色等方面工作,努力探索学校发展合作体共建模式,现共同制定实施方案如下: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充分发挥优质学校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实现“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达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组织领导成立学校合作体、共同体发展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具体负责合作体、共建体工作的组织领导及事务性工作。
组长:张国军(城关四小校长)副组长:孔建平(陶乐一小校长)、王创立(红崖子中心校长)成员:(红瑞燕宝校长庙庙湖小学校长吴建平红崖子小学校长张学兰(城关四小党支部书记)、(陶乐一小副校长)合作体学校中层领导)三、发展合作体、共同体成员学校现状分析城关四小是合作体核心学校,建于2004年,2005年8月招生。
现有3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240名;现有教职工107人,专任教师106人,骨干教师62人。
具有高级职称3人,一级职称29人,二级职称54人。
教师学历全部达标,学科结构基本合理。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222人,留守儿童5人。
片区内现有“三类”残疾儿童7名,在本校及特殊学校就读6名,入学率达到86%。
图书37421册,生均16.7册。
学生用计算机183台,生机比9:1。
占地面积46020平方米,生均20.5平方米。
校舍建筑面积10232平方米,生均4.56平方米。
体育活动场地面积15083平方米,生均6.73平方米。
小学科学实验设备、专用教室设备、体音美教室设备齐全,仪器设备值总价710万元。
学校环境优美,达到了校园环境园林化、活动场地塑胶化、校园生活温馨化,名花名木遍地,实现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
学校先后获得“全国阳光体育大课间展演入围案例奖”、“自治区级文明单位”、“区级安全管理规范化学校”、“自治区职业道德十佳单位”“全区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小学组第一名”、“市级绿化工作先进集体”,区、市、县“红旗少先大队”、“石嘴山市创城知识竞赛小学组一等奖”、“石嘴山市中小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典诵读二等奖”、“自治区教研技能大赛团体二等奖”、“石嘴山市十佳教研团队”、“石嘴山市教研技能大赛一等奖”、“语文教师素养大赛区市一等奖”、“石嘴山市网络教研大赛一等奖”等多项荣誉称号。
十年的办学实践积淀形成了“求新求善,重华重实”的办学理念,目前她已成为一所学生喜欢、家长信任、社会认可的优质学校。
红瑞燕宝小学是合作体成员学校,位于平罗县红崖子乡红瑞新村,是一所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十二五”期间生态移民学校,服务于三个行政村,1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2500人。
学校于2011年4月开工建设,分两期建成,2011年10月一期工程完工投入使用并开始接收移民学生入学就读,2012年12月全部竣工。
现共有教学班26个,学生1232人,回族学生1204人,占全校总人数的97.7%。
学校占地总面积39488平方米,共有教学用计算机102台,生机比8:1,共有图书21891册,现有教职工62人,专任教师62人,大专及以上61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100%,专任教师高于规定学历比例98.39%,共有骨干教师7人,占教师总数11.1%,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7人,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比例为11.1%,专任教师平均年龄29.4岁。
目前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一是由于农村土地流转,农民多外出务工,留守儿童数量有上升趋势,监护人文化程度偏低、教育意识淡薄、经济条件较差,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投入不够,在教育子女方面方法单一、观念落后;二是随着学校教育信息化条件的不断改善,教师现代化教学设备运用能力低已成为当前较为突出的问题。
陶乐一小也是合作体成员学校,建于1956年。
校园占地面积3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75平方米,教学班17个,在校学生629人,专任教师34名,其中,音体美专兼职教师6名。
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微机室、音体美器材室等各室齐全,各种器材、设备均达到自治区配备标准,能够满足教学及课外活动的需求。
59年来,学校历经风雨,砥砺出“我们一直会努力”的校训,孕育了“团结、奋进、务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形成了“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对学生的一生幸福负责”的办学思想和“以生为本、全面发展”的育人思想。
学校建有标准的舞蹈室、音乐室、实验室、美术室、科学室、综合实践室和多媒体教室,坚持开展师生共同参与的大课间活动,扎实开展阳光体育冬季长跑和校园集体舞活动,积极举办全校师生古诗诵读、书画展、歌咏、舞蹈等比赛活动。
注重挖掘校内外资源,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体卫艺教育宣传活动,把各项活动落到实处,努力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全面提升了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教学工作水平。
目前学校存在的教学问题:一是生源流动性大,且大多数家庭只有爷爷奶奶看护,不能够起到学习监管,孩子的生活学习存在一种缺失亲情的教育状态。
造成“家校共育”工作不能很好地开展。
二是教师队伍的不稳定,个别轮岗教师不能很好地胜任教育教学,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
青年教师敬业精神不高,所分担的工作总在敷衍,对学生爱心、耐心做得不够。
40岁以上教师身体健康状况不良,造成工作有激情,有热情,不能善始善终。
三是学校教科研活动滞后,各个教研组被动工作,积极性不高,教学模式教师不熟悉,上课不能够做到得心应手,没有起到真正的教研促教学。
四、合作体、共同体学校建设目标1.形成较为完善的学校管理制度;改善师生精神面貌;改善合作体、共同体学校的校园文化,各校均要产生自己的标识,使办学有目标。
2.提升教师成长氛围。
形成各有特色的学校培训思路,促进教师研究课堂的积极性,提高合作体、共同体学校教师整体教学水平。
3.开发校本课程,形成办学特色。
各学校针对本样校实际确定自己的重点推进项目,最终形成自己的特色,促进学生成长、教师成长和学校成长。
五、合作体、共同体工作内容及措施(一)工作内容1.加强舆论宣传。
成立学校合作体、共同体后,要充分利用校信通、学校网站、致家长一封信等大力进行宣传(10月底召开各校校长联席会)。
充分利用好家长会、家委会等渠道,让家长、社会、教师和学生了解学校合作体、共同体的工作思路和发展目标,赢得家长、社会、教师和学生的一致认同。
(各校办公室负责)2.实现资源共享。
尝试校际优质资源的交流与共享。
将校务管理、课程建设、教育教学、队伍建设、后勤保障、学校特色等方面的制度、安排、设计、方案、课件、课堂录像等在成员学校中分享与借鉴。
(办公室负责)3.德育工作齐抓共进。
各校之间通过确定统一的活动主题,统一标准,统一内容,统一活动形式,共同发展。
(政教处、少队负责)4.交流班级活动,促进学生发展共同体学校的班级进行结对,学生之间主要采用书信、电子邮件等形式交流班级活动及活动心得。
如“名著大家读”读书交流活动、中华经典诵诗文诵读比赛、班级歌咏比赛等。
共同培养优秀和特长学生。
各校之间通过相互参观学习、共同组织社团活动、联合举行学科竞赛、艺术体育竞技、科技创新活动等形式来加强校际间的优秀和特长学生的交流与培养。
(教导处、政教处负责)5.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在教学工作上,立足常规抓质量,立足研训促发展,立足教改提效率,立足活动增感情。
①每学期一次课堂教学交流,本着传递先进教学理念的目的,各共同体学校要推出能代表本校水平的教师互相结对,进行交流。
由承办学校邀请有关专家进行点评,讲座。
每次可安排1-2个学科进行交流,听课教师由各校视情况安排。
(四小计划12月初请教研室马冬青老师进行一次讲座,邀请成员学校部分老师参与)②课堂教学比武或优质课比赛活动。
要求各校挑选优秀的教师参加比武,比武的学科不限,可以一个学科相比,也可开展多学科同台相比,目的是给年轻教师创造机会。
评委可邀请外校教师或合作体内教师担任。
(11月中旬开展优质课比赛)③每学期组织一次大型的互助式教学研究活动,以“课堂研讨课”或“课堂展示课”活动为平台,通过示范、研讨、过关、交流、展示和总结,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能够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教导处负责)④共同检测,每学期合作体学校共同组织一次学情检测(期中测试试卷同用一份试卷)做到统一进度、统一试卷、统一标准阅卷,共同进行质量分析。
(教导处负责)⑤.每学期组织一次中层干部“管理论坛”,共同研讨学校管理中的问题和困惑。
(办公室负责)⑥每学期组织一次教师联谊活动或展示表彰活动,增进两校教师之间的友谊。
(工会负责)6.积极开展教师交流。
采取互派优秀教师执教优质课、示范课等形式,促进相互间的学习与交流,尤其是对青年教师培养,以促进青年教师更好更快的发展。
(教导处负责)7.交流研究成果,促进学校、教师发展召开合作体学校课题交流会。
不定期召开共同体成员学校课题或个人课题交流会,各校交流学校课题或推荐优秀老师交流个人课题,由其它学校教导主任作出评价;召开合作体学校校本课程研讨会,交流各各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情况,促进各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特色建设;召开合作体学校理论讲座。
确定某一方面的主题活动,邀请相关专家来做讲座或各校推荐优秀教师进行讲座,合作体学校相关领导和教师一起参加。
(二)建立工作机制,有效实施合作体、共同体的管理1.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
核心校校长是第一责任人。
合作体、共同体学校建立每月一次的例会制度(每月第一个周的周一上午),定期研究合作体建设管理等相关问题,促进先进学校文化、管理理念和机制的创新、融合和落实,相互借鉴,相互交流,不断促使合作体成员学校共同提高管理水平。
2.建立教育教学工作逐步一体化管理机制。
合作体学校在管理、课程建设、教育教学、考试与评价以及育人为本基本制度建设等工作方面要加强沟通协调,在统一基本标准要求的前提下,促进学校个性化发展。
充分依托网络设备和技术,积极开展远程教研与管理,建立资源库,进一步丰富合作体成员学校间的合作交流。
3.建立考核评价机制。
对共同体学校实行全方位、捆绑式的一体化联动考核,实现共同体学校“利益共享、荣辱共担、校兴共荣、校衰共耻”。
对共同体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教育教学质量等实行捆绑式一体化评价。
学校发展共同体统一制定成员学校教师、学生的评价方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生个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