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学流派第7讲 供给学派

经济学流派第7讲 供给学派




5、供给学派否定了凯恩斯主义关于社会经济发 展动力的分析。
凯恩斯主义: 自发市场机制保证 不了经济稳定发展, 只有依靠国家对经 济的干预和调节, 才能保证充分就业 和经济稳定发展。
供给学派: “单个私人的积极性”是经 济增长的源泉。 供给学派也否定资本主义经济 是自然而然地发展,认为资 本主义创造性不受“看不见 的手”指挥,而是受看得见 的具有进取心的手指挥。因 此,供给学派主张给富人减 税,因为这样一来可以增加 储蓄和投资,提高投资的积 极性,社会增加收入。



高失业津贴降低了“失业成本”,演变成创造失 业的制度:

一方面使失业者不努力寻找工作,或不接受低 报酬工作;
另一方面它打消了雇主解雇工人的顾虑,一有 衰退迹象便随意解雇雇员。


最低工资法保护落后,鼓励人们不思上进、不学 技术。 凯主义造成通货膨胀。其认为失业是需求不足造 成的,主张刺激需求。这非但不能降低失业,反 而造成严重的通胀,最终酿成滞胀局面。


因为产生“滞”的原因在于供给不足,而 不是需求不足,刺激需求只能使供给更加 不足,从而使失业问题更加严重,同时又 导致了“胀”的出现。所以凯恩斯主义的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施,是引 起经济出现停滞膨胀的重要原因。
3、供给学派否定了凯恩斯关于储蓄投资关系 的分析。
Leabharlann 凯恩斯主义: 促进经济增长 的途径是增加 有效需求。 但由于三个基 本心理规律的 作用,使有效 需求不足。 因此应鼓励人 们多消费、刺 激企业多投资、 政府多支出, 以刺激总需求 增长。


二、对凯恩斯主义的具体批判 1、供给学派否定了需求自行创造供给的凯恩斯定律。 供给学派认为,需求的增加并不一定造成实际产量的 增加,而很可能是单纯增加货币量,促进物价上涨, 结果反而引起储蓄率下降,投资率放慢,技术变革延 缓。在这种情形下,商品竞争能力的削弱也就不可能 避免。于是,一方面有通货膨胀,另一方面有低增长 率和高失业率。所以“需求自行创造供给”的说法既 在理论上站不住脚,又在政策实践中造成危害。因此, 供给学派通过批判有效需求原理而对凯恩斯进行全面 否定。
凯恩斯主义者大都从需求方面寻找经济滞胀的原 因,供给学派则强调供给不足是经济滞胀的根源, 投资不足,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使经济陷于停 滞;同时,单纯增加需求并不一定会导致实际产 量的增长,而很可能是单纯增加货币供给的数量, 这又应归罪于凯恩斯主义理论和政策的实施。 供给学派得出结论: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 落后于日、德、法等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使得美 国商品在内外市场丧失竞争能力,对外贸易连年 出现逆差,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大大下降。
第二节 供给学派的革命
一、主要理论观点 1、批评凯恩斯主义,主张恢复“萨伊定理”
供给学派主张回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原则上,尤其是 “萨伊定理”。主要理由是: 凯恩斯主义颠倒了供求关系,是一种“需求自行创造供 给”的理论。只有萨伊的“供给自行创造需求”才是正 确的理论。 凯恩斯主义理论和政策主张造成大量失业,理由是: 刺激需求忽视供给政策造成生产力下降,制造大量失 业; 为刺激需求而主张实行过多过滥的福利,这制造出大 量失业,尤其是失业保险、最低工资保护等制度:
美国劳动生产率的年增长率(%)
年度 1948~ 1955~ 1955 1965 部门
私营经济部门
1965~ 1973 2.3
2.0
1973~ 1977 1.0
0.9
1977~1 978 0.4
0.6
3.4
2.7
3.1
2.6
非 农 业 部门
资料来源:《美国总统经济报告》1979年第68页。

4、供给学派否定了凯恩斯主义对滞胀经济 的分析。
其理论特点与供给学派成员有关,其代表人物除
经济学家外,还有议员、记者、社会学家等。 其可分为激进供给学派与中间供给学派两支:
激进供给学派 (正统供给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有:
阿瑟· 拉弗 裘德· 万尼斯基 乔治· 吉尔德 R· 蒙代尔等。
中间供给学派 (温和的供给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 马丁· 费尔德斯坦。
阿瑟•拉弗(Arthur Betz Laffer),(1941年8月14日- ), 美国经济学家,南加州大 学教授,供给学派代表人 物。拉弗先生以其“拉弗 曲线”而著称于世,并当 上了里根总统的经济顾问, 为里根政府推行减税政策 出谋划策。 一般情况下, 税率越高,政府的税收就 越多,但税率的提高超过 一定的限度时,企业的经 营成本提高,投资减少, 收入减少,即税基减小, 反而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 描绘这种税收与税率关
2、增加供给的动力来自刺激
供给学派反对凯主义,也不完全同意货币主义的观 点,认为美国经济问题的关键既不是失业,也不是通胀, 而是生产率低下。其原因在于:

生产率低下源于资本形成率和劳动积极性低下;

这又源于没有给生产要素所有者足够的刺激。
如拉弗所说,供给学派实际是一种“新的关于个人 刺激的经济学”。这种刺激主要是:
美国和主要西方国家的投资率比较(固定投资/GNP)
1960-1970年
1970-1975年
美 国 意大利 英 国 加拿大 联邦德国 法 国 日 本
15.2 20.8 17.9 22.2 24.8 23.6 33.1
17.6 21.0 19.3 22.7 23.9 23.7 34.0
资料来源:《国际金融统计》有关各期。转引自(美)托马斯· 黑尔斯通 斯:《供给派经济学指南》,罗伯特· 戴姆出版公司,1982年版第74页。


凯恩斯主义不利于储蓄投资,这是造成投资率下降 进而劳动生产力下降的根本原因。具体理由是:


鼓励消费,抑制储蓄积累的税收政策;
庞大的福利计划使人们认为储蓄是多余的,不再 为养老、医疗、失业、子女教育而储蓄; 消费信用膨胀和繁多的消费贷款鼓励人们多消费, 少储蓄;


为弥补巨额财政赤字,用政府债券来弥补赤字的 做法造成私人储蓄减少,公共消费对私人投资产 生挤出效应。

2、供给学派否定了凯恩斯主义有关部门失业的分 析。
凯恩斯主义:


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主要问题是失业,失业的原因 在于有效需求不足,由于小于充分就业机会的均 衡而出现非自愿失业。
供给学派: 上述分析只适用于30年代的经济萧条时期,那时 的失业是非自愿的,设备利用率低,刺激需求可 扩大产量,减少失业,但在20世纪70年代滞胀经 济条件下,则不再适用。



2、供给学派的主要特征
第一,强调供给而不是需求; 第二,强调重视萨伊定律,相信市场经济的自 动调节机制; 第三,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反对凯恩斯刺激总 需求的政策; 第四,主张“健全财政”,强调减税的“生产 性”,主张恢复“崇尚节俭、鄙视奢侈”的传 统美德。 这一学派的最基本命题:是认为削减税收可以 激发人们更加勤奋的工作和刺激人们多投资, 从而可以增加总就业量,最终导致国民收入的 增加。 减少税收刺激生产是供给学派全部理论的精髓。




3、供给学派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其一,供给学派的产生反映了美国各阶层群众 对现实经济不满的情绪,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例如,美国租税负担加重,通货膨胀使负担更 重;战后美国财政开支增大,赤字增多,物价 水平上涨;长期推行信贷膨胀政策,形成病态 的债务经济;战后资本主义矛盾激化、政府机 构臃肿等。


其二,供给学派是凯恩斯主义国家调节政策失败的 产物。 特别是从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经济由 “停滞膨胀”到“衰退膨胀”,使西方经济学者和 政界人士不得不承认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方案的失 灵,一些人主张反其道而行之,把经济的重点由经 济的需求方面转到经济的供给方面,并由此提出了 与凯恩斯主义理论相对应的供给学派的理论和政策。 因此,供给学派的产生适应了美国经济摆脱滞胀困 境的需要。



65岁(2005年)的费尔德斯坦是三位候选人中年龄最 长的,自上世纪80年代在里根政府倡导减税以来未担任过 公职。不过华盛顿许多权威人士仍认为他是最有希望接替 格林斯潘的。

1、供给学派的两个分支: 正统的供给学派:以南加州大学的拉弗 为代表,其基本论点是认为当时美国税 率太高,应大量减税以刺激投资积极性, 主张三年内降低所得税30%。而减税可以 增加投资,发展生产,税收总量可以增 加。从而抵消因降低税率而减少的收入。 当时里根政府的“经济复兴计划”基本 上是依据这一分支的理论和政策而制定 的。这一派也被称为极端的或纯粹的供 给学派,是供给学派的主流。
第7讲
里根革命
供给学派
第一节 概况
1970年代美国兴起的经济自由主义流派。
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主要在货币理论和政策 方面批评凯恩斯主义,供给学派则主要在财政理论 和政策方面批评凯恩斯主义。 前总统里根宣布信奉供给学派,使它曾名燥一 时; 小布什减税政策也源于供给学派,使其影响再 次扩大。
与其他流派不同,供给学派没有艰深的经济理 论和模型,其理论中政策讨论比重很大。
系的曲线叫拉弗曲线

马丁· 费尔德斯坦

英国《卫报》在7月 28日在一篇题为 《继格林斯潘之后, 谁将承担这一全世 界最困难的工作?》 的文章中说,目前 的候选人有三位: 马丁· 费尔德斯坦、 格伦· 哈伯德和本· 伯 南克。三人在华尔 街和学术圈都深受 尊敬和爱戴,都与 总统关系密切。但 职位只有一个。
供给学派: 这种观点颠倒了储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夸大了政府投资的作用,储蓄不是经济增 长的抑制因素,因为投资来源于储蓄,在 I=S公式中,供给一方的储蓄更重要。 因此,凯恩斯刺激消费的政策降低了人们 储蓄的积极性,使储蓄率逐年下降,导致 固定资本投资不足,资本形成率下降,生 产萎缩、停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