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特种加工技术课程标准

特种加工技术课程标准

《特种加工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特种加工技术课程代码:0110039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职业训练课
课程类型:A类(纯理论课)/ B类(理论+实践课)/C类(纯实践课)是否为精品课程:院级精品课/省级精品课/国家级精品课/院内一般课程
总学时:××(理论学时数:××,实践学时数:××)学分:××分
二、课程定位与课程设计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本课程是机械类专业课程。

本课程的目的使学生了解电火花加工、电化学加工、超声加工、激光加工、电子束和离子束加工以及化学加工、磨料加工等特种加工方法的基本原理,基本设备,工艺规律,主要特点和适用范围,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

本课程以《机械制造技术》的学习为基础,同时与《CAD/CAM 技术》和《逆向工程技术》两门课程相衔接。

学好本课程也可为学生提供将来从事机械设计制造等相关工作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基础。

(二)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本课程的任务是培训学生的加工机床操作技能,提高动手能力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培养职业技术素质,增强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较熟练的使用机床的全部功能完成中等复杂程度零件的加工。

初步具备在现场分析、处理工艺及程序问题的能力。

应当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

教学内容以能力为目标,以项目为载体,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以真实工作任务作为依据,分析特种加工技术的生产过程,开发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突出工学结合,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强调将职业道德渗透到课程,按照职业活动选择教学内容,按照行动体系序化教学内容。

深入调查相关岗位人员工作过程中应该掌握的具体技术和技能要求,将相关专业知识、技术应用能力及操作技能进一步细化并落实到对应程教学和实训教学环节中。

并将相关联的知
识点、能力及操作技能组合成若干生产中实际项目进行教学,每一个项目都包含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

在各课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将知识与技能融为一体,每个项目都明确应该掌握的技能,以技能的掌握和提高为主干线,将必须掌握的知识融汇到项目中。

三、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特种加工》这门课程的性质、地位和独立价值。

知道这门课程的研究范围、基本框架、研究方法、学科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

理解这门课程的主要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

掌握电火花成型及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的基本理论和技术。

掌握电化学加工基本理论和技术。

理解超声波加工基本理论和技术。

理解电子束、离子束加工基本理论。

理解激光加工基本理论。

了解其他特种加工方法。

掌握各种特种加工工艺方法的适用范围。

(二)课程教学要求
1、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采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模式,理论课程和实践性教学部分都在多媒体教师中进行,学生在做中学,老师在做中教。

2、学习方法
采用探究型学习、自主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

3、课程资源
《特种加工技术》电子技术出版社华国然
《特种加工技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周旭光
《特种加工基础实训教程》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鄂大辛//成志芳
《精密与特种加工技术》新世纪高校机械工程规划教材张建华
《特种加工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白基成
五、课程实施条件
(一)教学条件
1、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室;
2、设备要求
1、常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挂图、幻灯片、投影片、录像带、视听光盘、多媒体软件、电子教案等,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创设形象生动的工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

充分利用诸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络信息资源,使教学媒体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使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互转变;使学生从单独的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二)师资条件
机电类专业本科以上毕业,具备特种加工方面的相关知识和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

六、课程考核要求
1、突出过程与模块评价,结合课堂提问、业务操作、课后作业、模块考核等手段,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并注重平时成绩的评定与管理。

2、强调目标评价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改变。

3、强调课程结束后综合评价,结合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岗位轮训操作等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注重考核学生所拥有的综合职业能力及水平。

4、建议在教学中分任务模块评分,课程结束时进行综合模块考核。

各任务模块可参照下表:
说明:1、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各类作业情况进行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是在教学模块结束时,对学生整体技能情况的评价。

若模块考评中同时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时,建议采用6:4的方式记分。

2、本课程按百分制考评,60分为合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