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育教学案例及解析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育教学案例及解析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案例及解析————————————————————————————————作者:————————————————————————————————日期:《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案例及解析教学目标:1. 了解“乐府”知识,认识汉乐府民歌现实主义传统,认识本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字的特点。

2.了解刘兰芝和焦仲卿之间的爱情悲剧,把握刘兰芝性格特点。

3.进一步认识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摧残,以及刘、焦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

教学重点: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教学时数:二课时布置预习:1.利用工具书和注释,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句的含义;对本文情节形成整体了解;尽量结合作品时代背景理解课文。

课堂教学: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初读全诗,疏通课文词句,扫除文字障碍。

了解“乐府”知识。

一、导入欣赏歌手屠洪刚的《孔雀东南飞》。

屠洪刚的一曲《孔雀东南飞》唱得荡气回肠,催人泪下,而《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

二、题解及文学常识简介1.本诗原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又名“焦仲卿妻”,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区别于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但成诗时间可能稍后一些。

全诗357 句,1785 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因此它也被称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幻灯片)2.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与北朝民歌《木兰辞》合称“乐府双璧”。

3. 徐陵编的《玉台新咏》,是我国最早的乐府诗集,也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4.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

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

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乐府”可以有如下理解:①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兼管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的歌辞,以后就把这些乐章歌辞称为乐府诗,成为继《诗经》《楚辞》之后而兴起的一种新诗体。

(幻灯片)②魏晋六朝和唐代把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模仿乐府古题的作品也称为乐府。

(幻灯片)③宋代以后用作词和曲的别称,如《东坡乐府》。

(幻灯片)5.汉代乐府与南北朝乐府:南朝的《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这部分诗,与《诗经》中的国风性质相同,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最具有人民性,是乐府诗的精华。

文人创作多为民歌的仿制品,难与民歌相媲美。

宋元以后,乐府诗的外延进一步扩大,词、曲因配乐演唱的缘故,也被雅称为乐府。

6.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1)叙事性强,出现了第三者叙述的故事,出现了有性格的人物和比较完整的情节。

(2)能调动各种艺术手段来描写人物,如个性化的对话、人物行动和细节描写等。

(3)不少作品有丰富的幻想,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7.汉乐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汉乐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极高,一方面它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生活和爱憎,是从民间产生或受民间文化影响而产生的艺术硕果。

另一方面,它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它既继承、发扬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也继承、发扬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

三、研习文本结合课下注解和预习,梳理课文字面含义和语法现象。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章结构;2.分析人物形象;3.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理解这场悲剧产生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文章思路1.请一位同学给大家朗读“小序”。

“小序”告诉了我们什么内容?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成诗的经过。

2.“小序”讲的内容起到什么作用?起到概括故事的作用,也奠定了故事的感情基调。

3.“小序”中的哪两个字起到集中体现故事冲突的作用?“遣”“逼”。

全诗围绕这两个字来展开情节。

4.这首诗可以分为几部分内容?第一部分(1~2 小节)开端。

兰芝自诉。

第二部分(3~12 小节)发展。

兰芝遣归。

仲卿乞母——着装遣归——辞母别姑——夫妻泣别第三部分(13~22 小节)再发展。

兰芝拒婚。

践约拒婚——刘兄逼嫁第四部分(23~32 小节)高潮。

刘焦殉情。

生离死别——共赴黄泉第五部分(33 小节)合葬化鸟。

5.故事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以什么为线索?时间顺序。

以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为线索来叙述。

写作这首诗歌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否定什么?肯定什么?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二、研习文本刘兰芝是主人公,她是怎样一个人?诗歌用什么手法来表现刘兰芝?(1)首先她的外表怎样?看第9 小节。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这两句是用了什么修辞?比喻、对偶。

一个绝代佳人。

(2)刘兰芝的外表如此出色,她的内在如何呢?读第 2 小节。

“十三能织素……”什么修辞?排比。

可以看出她这个人怎样?可以看出她多才多艺、聪明。

她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女子,那她是不是整天只顾自我欣赏,不会赚钱,只会花钱?不是。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她是一个勤劳贤慧的女子。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中的“故”字,既显示兰母的故意挑剔,也显示了兰芝洞察世情的聪慧。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为什么要自请遣归?中国古代的女子地位很低,在娘家听父母的,到了婆家听丈夫的,自己没有真正的自由,出嫁后没有婆家的许可,是不得擅自回娘家的。

而她们也很看重自己的贞洁,所以“休”对一个女子意味着什么,大家应当清楚了。

为什么要自己主动提出遣归呢?自请遣归,一则因不堪焦母虐待,再则因深知遣归之势不能挽回。

这样的行动可以看出刘兰芝怎样的性格特点?主动请“休”,对于刘兰芝来说,是需要巨大的勇气的。

所以刘兰芝的这个举动着实表现出她的刚强果敢、自尊不屈的性格,表明兰芝不是甘愿逆来顺受的弱女子,而是外柔内刚的坚强女性。

这第2 小节,描绘了一个多才多艺、聪明贤惠、刚强果敢、自尊不屈、外柔内刚的刘兰芝。

(3)再读第9 小节。

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一小节的内容——“严妆”。

此时此刻的刘兰芝为何要“严妆”?为何要郑重地梳妆打扮?严妆时又为何“事事四五通”呢?严妆打扮,一方面,说明她自尊,另一方面,“女为悦己者容”说明她是为焦仲卿而严妆,为了留给焦仲卿最后的最好的印象。

这一段,不仅写出了她的外在美,而且写出了她的内在美。

美就美在她能沉着、镇静、临阵不乱、有涵养。

这一段很深刻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从她的举动,你能得到什么启发呢?人生难免遇到坎坷,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应该有清醒的头脑,失意但不失志。

这段描写不但写出人物的外在美,更写出人物的人格美。

(4)读第8 小节,思考:这一段可以看出刘兰芝的什么感情呢?第8 小节可以看出刘兰芝的什么性格特征呢?“久久莫相忘”可以看出刘兰芝对焦仲卿的依恋之情;“人贱物亦鄙”可以看出刘兰芝的痛苦、愤激之情。

从诗句中可以品出人物的内心。

她这个人是有情有义的。

(5)读第10 小节。

兰芝向婆婆、小姑告别,表现了她什么品质?表现了她知书达礼、看重感情的美德。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

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这几句表明了兰芝有礼有节,举止得体。

(6)读第12 小节。

这一小节中的“盘石”“蒲苇”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怎样的作用?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体现了刘兰芝对爱情的坚贞。

(7)读第14、18、22 小节,思考:这一部分的描写对刻画刘兰芝有什么作用?这一小节铺张、夸张的场面,反衬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贞,不为权贵金钱所动,表现了刘兰芝的人格尊严。

(8)如何理解这一部分的情节?①刘兰芝被遣回家时,刘兰芝的母亲是什么态度?刘兰芝的母亲是“大拊掌”“大悲摧”。

大家想一想,封建社会妇女被休一般被视为奇耻大辱,会遭人鄙弃,看到刘兰芝被遣回家,为什么刘兰芝被休后求婚的人接踵而来?旧时代的妇女,恪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从一而终”的古训,不仅是被丈夫遗弃的女子不能再嫁,就是丈夫亡故了的,也要为之守节。

如果再嫁,便被认为是不守节操,至少要受到舆论的谴责,体面人家当然不会轻易为之。

但是,如果用这个尺度去衡量《孔雀东南飞》,我们就会碰到许多难以理解的现象。

例如,刘兰芝“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母亲的态度却是“汝可去应之”;后来,“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云有第五郎”,并且“娇逸未有婚”。

难道县令、太守都愿意替没有结过婚的儿子娶不守节操的女人为妻吗?难道兰芝的母亲也愿意自己的女儿背上“失节”的恶名吗?《孔雀东南飞》对于兰芝再嫁的问题,似乎有点现代化的描写,看起来与旧社会的传统悖理,但是,这又确实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因为,将守节作为衡量女人品质好歹的主要内容并使之宗教化,歧视再嫁者,都是宋朝开始出现,明朝以后才逐步走向极端的。

封建社会禁锢妇女的一整套礼法条规和道德标准,必须经过一个发展的过程。

宋元以前,人们对于再嫁的认识,一直是比较客观的,社会上离弃或寡居的女人有人愿意再嫁,也自然有人愿娶再嫁之女。

在汉魏时期,再婚行为依然普遍存在,尤其是那些人品才貌出众者。

如汉朝,有个叫朱买臣的人,家里很穷,老婆因嫌他穷而离开他嫁给另一个人。

朱买臣到五十岁时,被举荐后任命为太守。

快到任时,地方官巴结他,让民工去修道路迎接。

朱买臣原妻的后夫也是个民工,正在干活。

他老婆给老公送饭,看见新太守原来就是前夫朱买臣。

西汉有名的才女卓文君丈夫刚死去,大文豪司马相如作为卓文君的父亲的客人参加了卓府的宴会。

宴会上,司马相如弹奏一曲古琴曲《凤求凰》(凤是雄性的凤凰,凰是雌性的凤凰鸟),引来了卓文君的注意。

而卓文君对司马相如也是仰慕已久。

两人一见如故。

于是当天晚上卓文君背着父亲卓王孙,随司马相如私奔了。

《孔雀东南飞》的时代,那些有关节操的舆论没有左右当时的现实生活,正因为这样,刘兰芝被婆婆逼遣归家之后,才会发生太守、县令接踵遣媒议婚之事。

这是现实基础。

②在艺术表现上,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呢?A.课文中有哪个地方对刘兰芝的外貌作了正面描写?第9 小节。

B.那么这个求婚的情节对刘兰芝的外貌和人品作了什么描写?侧面描写。

很有地位的人接踵而来向刘兰芝求婚,这一情节跟前面的被遣回家形成对比,侧面衬托出刘兰芝的美丽外貌和美好心灵,突出刘兰芝的无辜被遣,也侧面衬托出焦母的专断无知。

③这一个情节的出现,也是人们美好意愿的反映。

在东汉时代,像刘兰芝这样被婆家驱逐回家的,被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所扼杀的女子肯定大有人在,这些女子的遭遇是令人同情的,因此,同处于被压迫的地位的广大群众在传唱刘兰芝的故事时自然地渗透了自己的感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