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地理(中图版)一轮考点规范练:20 人口的迁移 含解析

高三地理(中图版)一轮考点规范练:20 人口的迁移 含解析

20xx
年后
46.43
37.55
30.96
39.17
34.68
44.28
12.不同区域农村居民的婚姻迁移距离在各个时期均存在较明显差异,表中显示()
A.平均婚姻迁移距离平原地区均大于丘陵地区
B.平均婚姻迁移距离低山地区均小于丘陵地区
C.各时期近距离婚姻迁移比例平原地区均最大
D.近距离婚姻迁移比例低山地区均小于丘陵地区
5~6.5.B 6.C 第5题,T1时期人口迁出率大于人口迁入率,长时间人口大量迁出,说明人口增长缓慢,但人口自然增长不一定缓慢,A项错误;T2时期人口迁入率大于人口迁出率,人口机械增长加快,迁入人口主要为青壮年,导致老年人口比重下降,B项正确,D项错误;人口总量的增长量包括人口机械增长量和人口自然增长量,材料中没有人口自然增长量的信息,故C项不能确定。第6题,T1时期人口迁移增长率为负值,长时间人口大量迁出,造成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就业压力虽有减轻,但劳动力短缺会制约经济的发展,A项错误,C项正确;T2时期人口迁移增长率为正值,长时间人口大量迁入,会给生态环境、城市管理等带来一定负担,B、D两项错误。
居民婚姻迁移的时空变化情况统计表
结婚
时期
平原地区
丘陵地区
低山地区
近距离
(≤5千
米)婚迁
比例(%)
平均婚
迁距离(千米)
近距离
(≤5千
米)婚迁
比例(%)
平均婚
迁距离(千米)
近距离
(≤5千
米)婚迁
比例(%)
平均婚
迁距离(千米)
1950—
1959年
68.89
9.26
50.72
10.40
21.05
9.79
1960—
5.图示T1、T2时期该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是( )
A.T1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缓慢
B.T2时期老年人口比重下降
C.T1时期人口总量不断增加
D.T2时期人口机械增长缓慢
6.图示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率对该地地理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T1时期迁移增长率为正值,人口压力不断增大
B.T2时期迁移增长率为正值,环境承载力不断下降
材料三 叙利亚难民避难地分布图。
(1)分析大量叙利亚难民选择到德国避难的原因。
(2)大量难民涌入将会给德国带来哪些影响?
(3)指出叙利亚难民避难地分布的突出特征,并简析其原因。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达2.21亿人。下图为我国1982—20xx年流动人口数量和比重统计图。
3~4.3.D 4.D 第3题,在美国的主要经济区域中,西部及西南经济区因新兴产业发展迅速、环境优美,吸引大量人口迁入,人口占比一直上升,D项正确。第4题,长期以来丙经济区人口占比最高,应为五大湖地区,但其占比一直呈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有纬度高,气候冷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传统产业为主的经济全面衰落,就业机会减少;因传统产业发展导致地价上升、环境恶化。D项正确。
材料二 八大经济板块吸收的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比重表。
地区
年份
20xx年
20xx年
东北地区
6.95
6.20
北部沿海地区
11.97
13.22
大西北地区
3.13
4.13
黄河中游地区
7.98
11.14
大西南地区
10.98
13.53
长江中下游地区
9.71
11.01
东部沿海地区
20.58
19.86
南部沿海地区
1969年
64.70
29.34
51.58
8.64
43.18
13.71
1970—
1979年
60.13
16.75
49.45
16.12
41.41
11.36
1980—
1989年
66.29
13.80
45.17
13.84
36.97
18.46
1990—
19xx年
52.03
23.84
48.76
17.17
48.21
21.32
3.表示西部及西南经济区人口比重变化的曲线是( )
A.甲B.乙C.丙D.丁
4.丙经济区人口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该地( )
①气候冷湿,宜居性差 ②城市化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
③地价上涨,环境恶化 ④传统产业衰落,就业机会减少
⑤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③④
(20xx广西南宁高三摸底考试)人口迁移率是指一定时期,某地区人口迁入、迁出的绝对量与该时期地区总人口数之比。迁移增长率=迁入率-迁出率。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人口迁移率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第5~6题。
D.居民社会地位的提高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xx年9月,联合国发布数据称,欧洲将迎来“战后最大难民潮”,源源不断的难民主要来自叙利亚、利比亚等局势动荡地区。据了解,此次难民潮有大批难民选择前往德国。德国政府和民众对难民持欢迎态度。
材料二 一个叙利亚家庭需要花费两年的家庭收入,才有可能将家中的年轻人送到欧洲。到达欧洲后,他们要找到工作或者做买卖,再将攒下的钱寄回家里,让其他的家庭成员来团聚。
解析 第(1)题,从救助、就业、政策等角度分析大量叙利亚难民选择到德国避难的原因。第(2)题,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方面分析大量难民涌入对德国的影响。第(3)题,根据材料三归纳叙利亚难民避难地的分布特征,从距离、交通、社会文化等因素分析其原因。
16.答案 (1)流动人口数量大,规模持续增长,占全国人口比重不断增长;1990年之后流动人口的数量和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增幅明显变大。
10.该城市人口变动将导致( )
A.老龄化的进程延缓
B.城市基础设施的负担减轻
C.平均预期寿命缩短
D.文化和价值取向趋向单一
11.该城市最可能是( )
A.武汉B.重庆C.上海D.西安
由婚姻而引起的人们居住地的变动称为婚姻迁移,是人口迁移中的重要方面。读下表,完成第12~14题。
我国某省的平原、丘陵和低山地区农村
C.俄罗斯、美国、英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D.美国、英国、俄罗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2.表中③国家吸引国际移民的主要原因是( )
①气候适宜,环境优美 ②缺乏青壮年劳动力 ③移民政策宽松 ④就业机会多,收入高,吸引力强 ⑤国土辽阔,资源丰富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④⑤
下图为20世纪美国主要经济区域(新英格兰及中大西洋、五大湖、东南、西部及西南)人口比重图。读图,完成第3~4题。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
高三地理(中图版)一轮考点规范练:20 人口的迁移 含解析
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发布20xx年世界移民报告显示,全球国际移民的总数持续上升,下表为部分主要移民国家的相关资料。据表和所学知识,完成第1~2题。
15.答案 (1)经济发达,能提供较好的救助(社会福利);就业机会更多;社会稳定,人身较安全;宽松的难民政策。
(2)有利:增加劳动力;缓解人口老龄化。不利:影响社会安定;与当地人竞争就业岗位;加重社会负担。
(3)多分布在周边的多个邻国。原因:距离近,路费少;走陆路(不走水路),易于到达;同处于中东,文化、语言、民族、宗教等差异小。
12~14.12.C 13.D 14.B 第12题,表中显示平均婚姻迁移距离平原地区有的时期小于丘陵地区,A项错;平均婚姻迁移距离低山地区有的时期大于丘陵地区,B项错;各时期近距离婚姻迁移比例平原地区均最大,C项正确;近距离婚姻迁移比例低山地区有的时期大于丘陵地区,D项错。第13题,20xx年后,各区域的平均婚姻迁移距离均比之前大,主要是居民文化程度的提升、非农业人口比重增大、交通和通信业的发展等因素影响。人口密度的不断提高与平均婚姻迁移距离增大无关。第14题,1950年以来,推动农村居民婚姻迁移时空演变的主要动力是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
C.T1时期迁移增长率为负值,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D.T2时期迁移增长率为负值,给社会带来沉重压力
目前,全球化下的国际人口迁移日益频繁,迁移人口的结构也出现新特点。下图示意20xx年迁入日本的移民居留目的百分比(图1)和接受教育状况百分比(图2)。读图,完成第7~8题。
图1
图2
7.影响迁入日本的移民居留目的的主导因素是( )
(2)南部沿海地区。有利影响:增加劳动力;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不利影响:产生交通问题、城市环境问题、居住问题以及就业、治安等社会方面的问题。
(3)国家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解析 第(1)题,结合图表数据可知,1982—20xx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占全国人口比重持续增长;1990年之前流动人口的数量和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增幅相对较小;1990年之后流动人口的数量和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增幅明显变大。第(2)题,结合材料二可知,全国八大经济板块流入人口最多的地区是南部沿海地区。影响要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个方面分析。第(3)题,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比重逐年增加的原因主要从政策、经济发展水平、产业转移的角度分析。西部大开发政策及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大批的劳动力从东部回流到中西部地区;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导致人口向中西部转移。
7~8.7.D 8.C 第7题,图中显示移入日本的人口状况以定居、高中以上学历为主,属于学习的人数只占9.88%,主要是日本属于发达国家,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高,因此选D项。第8题,从学历水平看,高中及以下学历人口占65%左右,学历较低,故选C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