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读刘强东

解读刘强东

解读“留守儿童”刘强东南京频道腾讯大苏网2015-07-17 15:53——驰骋商场的名人,我们看到的是他们成功的光芒和荣耀。

背后的成长故事却很少有人提及,今天,我们一起扒下刘强东的童年,看一下成功人士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传奇色彩。

刘强东向这些年轻人强调激情,反复重申年轻不努力,不能为年老的时候留下回忆是不行的,每天都得有好的状态,设立短期、中期目标,不断冲击更高的目标。

京东一年有两次加薪机会,如果有成绩,就能加薪。

不过,物质上的激励总是有限的,京东这些人能够长年保持激情,一定有精神层面的原因。

完成了预定目标,不仅能够拿到承诺的奖金,还能有精神上的满足感:打了胜仗的骄傲,带领更大团队的荣耀,与更高层次人物对话、社会地位上升的尊严。

前几年,我刚认识刘强东时,用“霸气”形容他,他说:“我不希望是这样的,实际表现出来是不是这样呢,那可能有一点吧。

我们在内部的形容词不是‘霸气’,是‘冲击力’,我们更强调团队的冲击力,我们与任何人竞争都有极强的冲击力,能打败任何竞争对手。

”这话,一如他当年贴在公司墙上的标语“战斗!战斗!”,一如他设定的目标“中国第一,世界前五的电商公司”。

虽然起于草莽,但刘强东毫不掩饰他的雄心,尽管那时候公司员工还在蟑螂满地爬的办公室里工作。

他有走向世界的欲望,童年时,他已经流露出不甘平凡的意愿,就像他告诫孙加明他们的那样,不要让年老的时候没有留下回忆。

刘强东:外婆家长大的“留守儿童”江苏宿迁位于中国的南北交界处,京东大运河贯穿全城,这里是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乡,城里有项羽举鼎的雕塑。

刘强东就出生于此,在北方的白杨树和南方水稻的包围中长大。

他的老家在来龙镇的农村,四周是田,小路泥泞,他从小学到高中毕业一直住在外婆家里,红砖平房三间,屋子白墙斑驳,墙皮剥落,木板床挂着白蚊帐,这是一个典型的苏北农民的家。

刘强东家离外婆家不到一公里,是20世纪90年代末修的一幢两层三间、带院子的砖楼,外墙贴着白色瓷砖,院门红瓦翘檐,门楣贴着“家兴财源旺”,在周边破败的红砖平房映衬下,显得格外簇新。

刘强东的父母依靠驶船养活一家人。

刘父原是生产队会计,1979年农村搞包产到户,家里借了2 500元买了一条10吨的船搞货运,从徐州运沙子到扬州,又从扬州运瓷器到徐州,赚一点运输费。

当地驶船的模式就是这样,用家里的积蓄以及借款买一艘小船,过几年还完借款之后,又用卖掉小船的钱和借款再买一艘大点的船,如此反复。

最早的时候,来龙镇有沙场,两天一趟,能赚二三十元,一年跑一百来趟,毛收入两三千元,扣除主要成本柴油费,还有一千多元,这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中国农村算不错了,当时大米才一毛钱一斤,猪肉七毛钱一斤。

三年后,刘家借款一万多元,换成40吨的水泥船,有两个柴油机,目的地也换成了淮安、泗阳、淮阴,单程距离100多公里,往返需要半个月,要过三道闸,过闸最长的时候要等好几天。

驶船收入比种地强,但是风险高,担惊受怕,在刀口上讨生活。

每年都有刘母王绍侠认识的船家被浪头打翻沉入水底或者两船相撞被活活夹死的事件发生。

父母常年跑船,在船上吃住。

刘强东和他妹妹被寄养在他的外婆家,照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留守儿童。

他的外婆是一位典型的被艰难生活榨干了血肉,只剩下皮与骨头的中国农村妇女。

5岁的刘强东就要照顾3岁的妹妹,妹妹喊饿,他就在地上用砖块搭灶做饭,把米煮成一锅黑乎乎的饭。

再长大一点,割猪草、挑水他什么都做。

刘强东的创业动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改善家庭经济,让外婆、母亲能够放心花钱,过上好日子。

他跟外婆感情很深,一直到读大学的时候才离开外婆家。

外婆去上海走亲戚,带了一些水果回到宿迁,给孙辈每人留了一个。

刘强东在宿迁城里读高中,不在家里,外婆就带着最大的一个梨走上五六里路到来龙镇,坐车赶上近30公里的路到宿迁,再步行三公里到宿迁中学,把梨当面拿给刘强东。

刘强东在大学里打工,除了留下自己的生活费外,还将钱寄回家给外婆治病。

2000年1月,宿迁刚下了一场大雪,外婆去世,接到家里的电话,他就哭了起来,先坐飞机赶到徐州,再坐5个多小时的车赶回宿迁。

夜里11点,他扑通一声跪在外婆的灵堂里,跪了一晚上。

每逢春节、清明,他回家到外婆坟前拜祭,都泪如雨下,恨当年条件太差,外婆辛劳了一辈子,未能让她去最好的医院,用最好的大夫。

现在条件好了,外婆不在了。

这些经历,让他能够体谅中国农民难以言道的辛酸和血泪。

京东自建物流之后,雇用了大量来自农村的人,他们享有业内较高的工资、稳定的福利以及良好的工作环境,这一切都是刘强东带给他们的。

这些员工干上几年,甚至能够在县城买房买车,让家人过上更体面的生活。

他对一线配送员特别好,很多配送员提到他都很感激,去北京开年会远远看到他一眼都激动、满足。

刘强东内心柔软,对中国农民的艰辛感同身受。

2014年春节前,刘强东在吃饭时看到一条有关留守儿童自杀身亡的新闻,忍不住哭起来,立即要求在春节期间,为京东凡是有孩子的一线值守员工发钱,每个孩子3 000元,让这些留守在农村的孩子们春节能够到大城市与父母团聚,这意味着家里有3个孩子就能拿到9 000元收入。

2015年春节前,公司宣布仍将保留这一福利政策。

为此,公司一年要多支出数千万元。

从小学起,每逢暑假,刘强东就和妹妹一起到船上生活,妹妹把着船头,他自己掌舵,风里来浪里去。

他觉得父母的家庭作坊模式做不大,永远只能开一条船,船从10吨换成40吨、80吨、120吨,还是一条船,赚钱总是有限。

她对父母说,为什么不建立一个船行,有很多船,给别人驶?父母的观念是,自己亲手做才踏实。

当时,刘强东就想着,如果将来他创业,一定要拥有很多很多的船,从长江驶向大海,用10万吨的巨轮将货物运到全球各地。

很多年后,刘强东坐在他近20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说:“我的梦想就是在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在一清二白的基础上做起一个伟大的企业。

”在刘强东的童年,最重要的一段经历是他独自离开宿迁去冒险。

这段冒险给他的人生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可以说,他不甘平庸、想做一个伟大企业的欲望,最初的刺激就来自这段冒险。

少年强东历险记:险做街头卖艺人1989年夏天,刘强东初中毕业,15岁的他没和家里人打招呼,一个人离家出走,独自到江西九江、湖北黄梅县探亲。

他的父亲原本承诺,他考上宿迁中学就带他去上海玩。

结果,父亲违约了,刘强东感到失望,怀揣50元就出去闯荡。

这50元是平日外婆给的零花钱积攒而来的。

15岁以前,刘强东从未出过远门,没坐过火车,飞机想都不敢想。

他在村里面找到一张破旧的地图,看有公路从宿迁通往徐州,再从徐州坐火车去南京。

他早晨出发,第二天凌晨1点就到了南京。

他没有钱住宾馆,从火车站走路到金陵饭店。

37层高的金陵饭店灯火辉煌,深深震撼了从来没有见过这么高的楼的刘强东。

他也买不起南京地图,向人打听应该怎么去江西九江,有人建议他坐江轮,他又一边打听一边从金陵饭店走到南京10号码头,在桥洞露宿,有位乞丐借了一个麻袋给他。

在船上,刘强东第一次吃到方便面,以前吃的都是自家手工擀的面条,连机器做的挂面也没吃过。

他觉得方便面真是人间美味,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面条。

同船的乘客里,有一位耍猴跑江湖的老头,他给刘强东讲故事,教他魔术,光扑克牌的玩法就教了30多种。

在九江下船的时候,老头劝刘强东跟着自己走南闯北,看尽人间景物。

这种率性江湖的游侠范儿,对少年刘强东还挺有吸引力的,差一点儿就拜师了。

但他想着要考大学,只好和老头挥手告别。

很多年后,刘强东在和京东员工喝酒的时候,表演过魔术,便是来自这段少年经历。

这次出远门的经历,在刘强东的人生里留下浓重的痕迹,这是他第一次自主思考生命的意义,认真思考自己只有一次的人生。

虽然老师在课堂上教育学生思考人生,思考理想,但那时风过水无痕,对他没有多大的影响。

刘强东从南京登上轮船“江芜129号”,溯江而上,前往江西。

在轮船顶层的甲板上,他看着长江水滚滚东逝,船头劈开波浪,学校里学的各种诗词就涌了出来,什么“一江春水向东流”,什么“孤帆远影碧空尽”。

他突然意识到,生命就跟江水一样,到了海里就再也回不来了。

很久以后,刘强东偶尔也会跟他的下属说起,生命只给我们一次机会,哪怕有号称“生命的传承”的孩子,那也不是你自己,离开这个世界之后,你再也回不来了,再也不能活第二次。

哪怕有来生,那也是全新的生命,你也不会想得起前生是怎么过的。

这次出远门,让刘强东第一次有了理想的感觉,不能像村里的大人一样,来了不知道怎么来的,死了也不知道怎么死的,奋斗一辈子就是为了一口饭。

他在轮船上即兴写了两句打油诗:“愿做出海蛟龙,不做南河刀鳅。

”南河是刘强东老家村南边的小河,他经常去小河里钓鱼,最讨厌钓到刀鳅(一种带刺的泥鳅),每次钓到刀鳅,都会把它狠狠摔在地上。

创业者最重要的特质是什么?就是冒险精神。

刘强东15岁时的冒险之旅,对他未来的人生有很大影响。

10年后,刘强东开始他的另一段冒险经历,富贵险中求。

他骨子里不安分、甘冒奇险的因子,让他的野心如燎原野火一样,呼呼地烧起来。

这段离家冒险的经历,也让刘强东始终秉持一种观念,你需要去外面的世界看看。

他这么告诉他的表弟吴洁,你不读书,就一辈子走不出来龙镇这个地方,过着一眼就能看到老的生活。

你得到外面去看看。

他事业有成的时候,还将中学同学的孩子聚集起来,和他助养的贫困学生一起在北京过夏令营。

他也邀请京东的管培生去美国纽约玩,去他家里做客,目的很简单,这些管培生在京东已经待了两三年,人生发展到了一个瓶颈口,需要到国外开开眼界。

20年后,刘强东眼中的世界2015年3月20日月,在北京北四环、与鸟巢和水立方遥遥相对的北辰世纪中心,阔达气派的办公室里,刘强东侃侃而谈:我感觉,全球的企业越来越趋同。

过去中国对全世界充满好奇,创业的时候,我记得中国企业家见到国外的企业家,共同的问题都是:你怎么管人啊?你为什么这么做?对国外企业的各种做法充满好奇,充满不解的疑惑。

中国企业,包括职业经理人的制度、流程、系统,都和国外的企业有关。

刚开始改革开放时,双方差距巨大,中国人像农民进城,像我第一次到南京一样,觉得南京怎么这么繁华啊,到处霓虹灯闪烁,农村很少有那么多灯光。

但是,今天在南京生活了10年的人到了北京,可能会觉得北京很大,但仅仅是大而已,没什么冲击力。

这么多年跟这么多国外企业家切磋,感觉大家在管理上都没多大的本质区别,他们说的中国企业家都听得懂,特别是新兴的互联网企业,和国外企业对话,大家已经是同一种语言了。

到国外看了这么多企业,你会真正理解每个企业的追求可能不一样。

欧洲的企业,让人惊奇的都是几百年传承,家族做了8代、10代,现在的老板是第五代或第八代传人。

英国有家很著名的面包店,已经是第12代了,还是每天烤几百箱面包出来。

卖完了,就算还有很多人排队,也对不起,我不卖了。

人家每年还带家人出去度假几个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