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2014年)指导思想依循一般教育学原则和研究生培养规律,根据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的特点,按照社会对本学科人才的需求,本方案在一级学科范围内培养研究生,确定本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具体目标。
艺术学理论学科培养的研究生应具有如下素质:治学严谨,学风端正,专业知识扎实,富于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相关实际工作能力。
本专业研究生应努力成为中国当代社会文化建设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硕士一、硕士生培养目标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艺术学理论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了解本学科国内外学术发展的新趋势。
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论文应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或应用价值。
能胜任艺术学理论及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胜任文化、宣传等领域的相关工作。
二、硕士生招生1、统招生应届本科毕业生,已获得学士学位或具有同等学历的符合相关规定的在职人员,符合硕士生报名条件,参加全国硕士生统一考试,考试成绩合格并进入当年招生计划范围内的考生,均可参加硕士生招生复试。
复试及相关审查合格者,可录取为当年硕士生。
硕士生统招生考试和录取工作分初试、复试两段:(1)初试:政治、外语和两门专业课。
专业课I的考试科目为“艺术基础理论”,试题按一级学科命题。
专业课II根据不同二级学科方向命题:1)艺术理论与艺术史方向的考试科目为“艺术史论与批评”;美育与艺术教育方向的考试科目为“美育与艺术教育”;文化创意与文化产业方向的考试科目为“文化创意与文化产业”。
(2)复试: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初试成绩排序,差额复试。
复试内容包括:A.专业知识笔试(艺术评论写作,按三个不同二级学科方向命题);B. 专业英语听力和口语测试;C. 艺术实践能力考试(美育与艺术教育方向、文化创意与文化产业方向的考生)。
2、免试生应届本科毕业生,符合下列四项条件者,可申请免予参加全国硕士生入学考试,经审查并面试合格后直接录取为硕士生:(1)德智体美全面发展;(2)全国重点大学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并取得所在学校推荐免试资格;(3)大学本科主干课成绩平均80分以上,英语成绩达到国家六级或四级优秀;(4)前三学年总评成绩在专业名列前茅。
三、硕士学制硕士学制三年。
四、硕士专业方向1、艺术理论与艺术史2、美育与艺术教育3、文化创意与文化产业五、硕士课程设置(适应于所有方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办法》,硕士生须修满32学分(非艺术相关专业本科毕业的硕士生需修满36学分),并通过硕士学位课程考试合格者,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全部硕士生课程由A、B、C、D四类组成。
A类课程为公共必修课,共8学分;B类课程为专业基础课,每位硕士生须修满11学分,其中专业英语为硕士生必修课程;C类课程为专业选修课,共分为三个专业方向,所有专业硕士生均须修满8学分,其中本专业方向课程不得少于6学分(包括本专业方向必修的2学分实践类课程);D类课程为跨学科选修课,按学校规定执行。
剩余学分自由任选相关课程。
具体课程如下:A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和第二外语必选,其他三门任选一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自然辩证法概论(1学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学分)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1学分)第二外语(4学分)B类:1. 艺术理论经典选读(专业英语,必修)(2学分)2. 艺术史的理论与方法(3学分)3. 中国艺术理论与美学(3学分)4. 西方艺术理论与美学(3学分)5. 艺术教育理论与方法(3学分)6. 文化创意与文化产业(3学分)C类:(一)艺术理论与艺术史方向1. 美学史专题(2学分)2. 艺术史专题(2学分)3. 艺术史学史专题(2学分)4. 艺术批评史专题(2学分)5. 艺术心理学专题(2学分)6. 艺术社会学专题(2学分)7. 文化研究专题(2学分)8. 视觉文化专题(2学分)9. 博物馆与策展实践(2学分)(二)美育与艺术教育方向1. 艺术教育史专题(2学分)2. 大学公共艺术教育专题(2学分)3. 教育心理学专题(2学分)4. 舞台艺术教学研究(2学分)5. 造型艺术教学研究(2学分)6. 影视艺术教学研究(2学分)7. 艺术教育教学实践(2学分)(三)文化创意与文化产业方向1. 文化理论(2学分)2. 文化创意经典案例(2学分)3. 跨媒介创意专题(2学分)4. 新媒体艺术专题(2学分)5. 艺术品鉴赏与投资管理(2学分)6. 文化创意管理与营销(2学分)7. 文化创意实践(2学分)D类:1. 跨一级学科任选2. 计算机网络六、硕士生培养1、硕士生学习时间为3年,其中课程学习2年,撰写学位论文1年。
硕士生入学后不分专业,不定导师,实行年级导师负责制。
第一学期末进行师生互选,进入专业(三个二级学科方向),制定培养计划。
第三学期末进行中期考核,根据具体情况实施分流:(1)硕博连读或提前攻博;(2)进入硕士论文阶段;(3)终止学业。
2、公共课以讲授为主,基础课和专业课采取课堂讲授、课外阅读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重在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形成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3、硕士生应根据专业特点广泛阅读相关文献,提倡跨专业选修其他课程,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努力成为知识丰富、专业精深、综合素质高和创新能力强的高端人才。
七、硕士考核方式1、公共课及基础课以笔试为主,由有关教学单位负责相关课程考试。
2、专业课采取笔试与专题学术报告相结合的方式,重在考核硕士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中期考核。
为保证硕士生质量,在入学后第三学期末进行中期考核。
由导师组成的硕士生中期考核小组对硕士生的学位课程、论文进展情况以及掌握本专业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等方面进行考核。
考核小组本着公正、负责、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硕士生做出评价,评定成绩。
其中,(1)考核优秀、具备良好的科研素质和培养前途的硕士生,可于中期考核时提出提前攻博申请。
硕士生提前攻博者按研究生院有关规定执行。
(2)其他考核符合条件者,准予进入学位论文写作阶段,继续完成硕士学业。
(3)对考核不合格或完成学业确有困难者,劝其退学或作肄业处理。
八、硕士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硕士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应在在导师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并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完成。
选题应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论文题目选定后,由相关专业组织硕士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会,对选题及其相关工作做出评议和审核。
论文开题报告会安排在第四学期。
开题报告会通过论文题目后,应拟定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包括各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
该计划由硕士生在导师指导下拟定,经研究院导师指导小组审核批准后送校研究生院备案。
九、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学位论文接近完成和进入答辩之前,应由专业组织学位论文预答辩,检查论文完成情况和存在问题,并建议硕士生进入或暂缓进入学位论文答辩程序。
学位论文完成后,答辩前至少由2位专家(其中1位是外单位专家)评审并写出评阅意见,评阅通过后方可组织答辩。
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由3人组成(其中教授不少于2人),答辩由答辩委员会主席主持,导师依照回避制度将不参与答辩会。
论文答辩不合格者,经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一年内修改完成后重新答辩一次。
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后,提交院系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后由校学位论文评定委员会根据答辩委员会意见及院系学位分会的意见并按照有关规定做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决定。
十、质量监测1、建立硕士生个人教学与研究档案。
2、确定硕士生培养过程规范,按规范进行相关工作。
3、抓好开题报告、中期考核、预答辩、答辩等重要环节,定期进行教学检查与评估。
3、严格按专业成绩和科研成果质量评定硕士生各项奖学金。
4、对毕业后硕士生就业后的情况进行不定期的跟踪调查。
博士一、博士生培养目标博士学位获得者应拥有扎实的艺术学理论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能够独立完成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教学和服务工作,富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学术交流能力。
博士学位论文应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其观点与方法应有创新性,并达到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二、博士生招生博士考生资格为已获硕士学位或具有同等学历的符合国家规定的人员。
博士入学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
笔试分为两门专业课和一门专业英语考试。
1)专业考试I为艺术学理论综合考试:在一级学科范围内命题,考察考生的艺术学理论专业基础知识;2)专业考试II为艺术评论写作:考察对具体艺术及其理论问题的分析、阐释和解决能力,学术论文的写作水平;3)专业英语考试考察考生本学科专业英语的水品。
面试考察考生的全面素质、思维反应和口头表达能力。
笔试和面试均合格者,根据招生相关规定和名额录取为当年博士生。
三、博士学制博士生的学习时间为3-4年,在职博士生为4-5年,最长不超过7年。
四、博士专业方向1、艺术理论与艺术史2、美学理论3、艺术教育理论与历史五、博士课程设置(适应于所有方向)博士课程分为A、B、C三类。
A类为博士公共必修课;B类为博士专业课,每位博士生至少必须修读3门课8学分;C类课为博士跨一级学科相关课程,每位博士生至少要修读1门3学分。
除公共必修课之外,本专业对博士生修课的最低要求是:B类课程不少于3门9学分,C类课不少于1门3学分,总学分B、C两类课不少于5门14学分。
A、公共课程1. 博士生学术交流英语2.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B、专业课程1.艺术理论经典选读(专业英语,必修)(2学分)2.艺术理论与批评专题(3学分)3.美学专题(3学分)4.中国古典艺术理论(3学分)5.艺术史专题(3学分)6.艺术教育理论与历史专题(3学分)7.文化研究与文化创意专题(3学分)C、跨一级学科相关课程选修其他一级学科的博士课程六、博士生培养1、博士生培养应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
培养计划由导师和博士生商定,由博士生本人填写,在第一学期末完成,一式两份,一份由学生自己保存,一份交院研究生办公室备案。
2、博士生培养要体现导师指导小组集体指导的原则,由相关老师组成博士生指导小组,负责审议并决定博士生培养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导师在博士生指导小组领导下工作,具体负责指导博士生的课程学习、学位论文撰写等工作。
3、公共课以讲授为主,基础课和专业课采取课堂讲授、课外阅读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重在培养博士生形成严谨的学风、严格的学术规范和富于创新的科研能力。
4、博士生应根据人文学科的特点,广泛阅读各种专业书籍和相关文献,本学科根据专业特点确定博士资格考试必读书目,博士生须在前三个学期研读完这些书目。
博士生培养提倡跨专业课程选修和跨学科研究,鼓励博士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努力成为知识渊博、专业精深、综合素质高和创新能力强的高端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