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热轧精轧机板形控制操作方法和经验浅谈

热轧精轧机板形控制操作方法和经验浅谈


OS 机架水平 DS
OS≥DS OS≥DS OS≥DS OS≥DS
水平度最大范围
≤0.15mm/3m ≤0.15mm/3m ≤0.15mm/3m ≤0.15mm/3m
支持辊轧制 吨位
8 万吨 8 万吨 8 万吨 6 万吨
水平度要求
精轧 机的下支 撑辊水平度倾斜方 向必须一致,同时下 支撑辊的水平度应 该≤0.05mm/m
轧机传动侧和操作侧的 HGC 动作不同步、响应不同步、活套在工作时有机械干涉,及 轧机之间的侧导板和过渡板存在着不利于钢带自由通过的因素,这些都是影响板形提高的最 基本的因素。AGC、AFC 自动闭环和开环控制功能的影响因素,由于外方调试的这些自动 控制功能时处于技术保密顾虑不是太充分的给 1750 热轧职工培训,导致有可能在使用的方 法不正确导致增加了堆钢的次数。同时,VAI 制作的自动控制功能是否有自身的缺陷和尚未 调试优化,导致了功能在工作时发生堆钢和轧烂的事故,这些都是影响到堆钢和轧烂的软件 方面的因素。
是否均匀的主要因素。精轧机的入口擦拭器和出口切水板对工作辊轧制时的紧密配合是提高 板形控制的基础工作,轧制薄规格时必须要求切水板精密结合。另外还要扼制精轧区的冷却 水对带钢的不规则冷却和异常冷却对轧制的钢卷的断面的不规则带来的温度不均匀的影响。 3.4.4 操作工调整时的方法对板形控制和提高的影响:
粗轧中间坯操作侧和传动侧的厚度偏差对精轧板形控制有明显的影响因素:粗轧轧出的 中间坯在操作侧和传动侧的厚度偏差值小于±1mm 时,精轧机控制板形比较空难。 粗轧轧 出的中间坯在操作侧和传动侧的厚度偏差值小于±1mm 时,中间坯在不存在明显的镰刀弯 时,精轧的轧制稳定性较好。 3.3 中间坯的横截面温度差对板形控制的影响因素:
通过用这样的操作方法,操作员充分的把握好对轧机在整体单个轧制计划中的稳定状态 的控制的几个重要的阶段。在前一个阶段的快速的调整中要把带尾的形状也要仔细观察,同 时结合对侧导板的夹紧间隙控制,使轧制计划在轧制到薄规格的主题材前进入轧机的稳定状 态,为轧制主题材做好一定的良好基础。对于状态不好的轧机或着对于试验比较高的轧制带 钢就要使轧机的稳定状态要控制的更高和更充分,可以相应的就增加更多的易轧材帮助操作 工充分的调平轧机。
F3
F4
(a )
边浪
F
中浪
300
400
宽/厚(
(b )
断面形状改变
100



横向流动



F5
F6
B C
500
600
平直度改变 纵向流动
0
12
6
0
带钢厚度,
(c )
a—精轧机简图
b—等比例凸度的控制范围
c—带钢在精轧机的流动特性
图 2 等比例凸度的控制原理
为提高热轧精轧机的板形控制质量从国内外热轧生产线都遵循等比例凸度控制原理,在 整个的热轧生产中为精轧机的都要为精轧机实现等比例凸度的控制做好基础的控制,使精轧 机生产过程中能充分实现等比例控制保证好热轧的产品的板形质量。不论在什么形式下的热 连轧轧机及设计和应用都采用这种控制原理来直接的控制热轧精轧机的板形质量。
当轧制状态处于主体材的轧制阶段时,在操作中仍然要通过上述的迎合头部、控制腰部、 送走尾部的轧制方法来保持好稳定阶段的轧制状态,同时还要为轧制计划的最后阶段的垫底 材的轧制作好基础和准备工作。
当处于轧制到最后的垫底材阶段时,除了继续保持好轧制稳定的状态后,还可以继续以 实际的轧制表现来验证整个轧制计划中的轧机的稳定状态的转变和操作员的判断是否正确, 只要操 作员通过这 种方法在具 体的实践生 产中不断的 总结和分析 后就可以提 高操作员的 判 断能力和实际稳定状况的鉴别能力。 4.5 关于控制好精轧机的轧辊磨损形状的方法来间接的提高板形控制经验和方法
进入精轧机前的中间坯在横断面上的温度是否均匀,这与精轧前的所有冷却水在带钢横 向冷却是否均匀有关,解决这一影响因素想到的办法是把粗轧和精轧的除磷箱及所有冷却水 在带钢的横断面上的流量是否有很大的差值。同时解决对带钢横断面上不规则的冷却水和异
常的冷却水。借助于精轧机的多功能仪表可也看出带钢横断面的温度趋势,以此推断轧制过
确定精轧机的辊缝倾斜预先摆位时,可先看辊缝零位自动调平后,存在的一个微小的偏 差,对这个基准偏差修改后。再在这个基础上修正后续轧制过程中的实际的穿带过程中进行 第二次修正,直到主体材开始轧制。这时可以作一些操作工的自己的经验分析试验,可能存 在着极端的叠加和预计命准得叠加,只要逐步调节观察将轧机调整到稳定的等比例的变形转 变中来提高精扎机的板形控制。在基准的确定中,如果第一次修正后的趋势图不是很理想, 么可以判断是钢带自身的中点模量和轧机的中心模量不一致造成的,所以在第二块和第三块 的调整中,就要把这个常规的方法相反的进行调整。这时可能出向的问题是,第一次和第二 次的抵消和叠加的结果,检验的方法是实际的钢带的走势。所以平时要记下带钢的稳定状态 的偏差值在冷状态下重新开始轧制时并不能直接进入这个稳定值,而是以以前的经验逐步的 过渡到这个“相对的稳定值”。如果知道轧机的实际状态比较差时,可以在完成第一步后, 进行对第二步预设定,在过钢时要观察和快速的调整和修正。同时时刻注意来料的状态注意 二者之间的吻合。保持好轧件尾部的状况的措施和控制,带尾部的形状也是轧机稳定性的一 种表现。 4.3 模型对板形控制的提高
在自然的轧制轧辊磨损的常规形状的规律下,经过对 CVC 辊形的轧制后的辊形的磨损 和变化,再结合轧制计划中的规格宽度变化所产生的有关的影响和反之对这个特征的应用和 控制与预防在轧辊的磨损变化中,在轧机稳定状态控制中也可以人为的把辊型进的磨损规律 来适当 的反常的利 用第一阶段 来优化轧辊 的磨损来提 高轧制过程 中主题材阶 段的稳定轧 制 状态,当然这需要很高的操作经验和一定深度的判断能力。在具体的用作中要和窜辊和侧导 板的控制结合在一起,来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轧机的轧辊正常的磨损状况。 4.6 轧机检修后的特殊处理方法来提高轧机的稳定性后保证精轧机的板形
在轧制过程中,目见的堆钢和轧烂的事故现象是比较复杂的,有带钢中部鱼鳞状的轧烂 和边部起浪轧烂的现象及带钢产生轴线分立的现象。这些复杂的现象可能与工作辊和支撑辊 的综合变形有关,也可能和工作辊的磨削偏心、锥形有关系,也可能和工作辊的压差配置有 关系,这些问题除长期经验积累外要查阅一些科学的资料不断的验证总结争取不断的优化轧
目前操作工在轧制薄规格时调整轧辊倾斜和弯辊的方法不一致,目前还不能明确比较科 学和正确的调整方法,只是在不断的自己总结和摸索阶段。在轧制过程中操作工调节的倾斜 值不科学没有按凸度等比例控制的方法进行操作调整致使带钢在轧机中产生蛇行,导致了发 生边部轧烂。手动干预太多或手动干预和自动调节的方向不一致导致发生致使手动干预和自 动控制功能没有衔接平稳导致制动控制功能无法调节成功。侧导板的余量设定不合适,导致 带钢轧制时带钢中心线和轧制中心线偏差太大,致使轧机短时间内失去稳定状态,程序无法 调节恢复,导致通板失败。 3.4.5 轧辊辊型对板形的影响因素:
4 提高板形控制的方法和措施
4.1 轧制节奏产能化,质量化来提高板形控制 长期的稳定的控制轧制节奏,保证好同规格的出钢节奏和各个关键位的停留节奏,保证
好钢坯在轧制过程中的稳定的温度降和,轧辊在钢卷的转换期间的轧辊凸度的温度度,来提 高模型 对精轧机的 轧制力的设 定精度。保 证在钢卷的 转换过程中 的轧制力处 于设定最精 状 态。这样做起同时还能保持热轧带钢的性能质量和规格质量的基准因素。 4.2 轧制过程中提高精轧机的基准的倾斜确定保证精轧机的板形控制
提高 1750 热轧机组精轧机板形质量方法浅谈
张智刚
乌鲁木齐市 830022 新疆八一钢铁股份公司热轧薄板厂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对热连轧带钢的生产过程中提高热轧带钢的板形质量的方法应用和经验总结。 关键字:热轧;板形质量;板形控制;提高;经验
1 前言
在热轧生产工艺中,尤其是在生产过程如何提高热轧产品的板形质量,是热轧生产中存 在着的最复杂和设计面的相关知识最多的问题,在 1750 热轧机组的筹建到顺产的过程中, 也产生了大量的带有板形质量的钢卷,为了解决好这一问题,经过不断的实践生产摸索和总 结及在相关的专家的指导下,有关于在 1750 热轧机组生产中对提高板形控制方面的经验和 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和部分经验总结。
辊的磨削工艺和工作辊和支撑辊的配辊工艺。另外,在以后的生产中还要设计到窜辊工艺的 优化应用和轧辊辊型的加工应用,所以对基础的轧辊配置工艺和工作辊磨削工艺的基本要求 一定要去总结一套科学和最佳的工艺。 3.4.6 轧辊热凸度的建立和保持对板形的影响因素:
如何编排好轧制计划在一个轧制周期起始时的最佳烫辊材,和保证轧辊的热凸度不变的 合理的轧制节奏,及在轧制中途出现事故如何重新进入稳定的轧制状态也是影响到轧制稳定 性的重要因素。 3.4.7 自动控制功能对板形控制和提高的影响因素:
厚度偏差值 mm -0.16 -0.205 -0.14 0.07 0.04
要求范围 mm ≤0.05
测试条件
轧 制压 力 1000t,新 工作辊 标定后未轧钢(静 态压靠)(操作工 未干预倾斜 (铜 棒直径 30mm)(铜 棒离 轧制中心 线 750mm)
F6
DS > OS
-0.01
3.4.3 精轧机轧辊冷却水的控制及切水板漏水和擦拭器漏水对精轧机的板形的影响: 精轧机的除鳞箱在带钢的横断面上是否冷却均衡,也是影响到精轧带钢横断面上的变形
程中的异常温度降低的因素。
3.4 精轧机自身影响因素:
3.4.1 精轧机的下支撑辊的水平度的影响因素: 精轧机的下支撑辊的不水平度在保证精轧在正常轧制提高板形控制稳定性的要求,如表
1。 表 1 精轧机下支撑辊的水平度要求
机架
F1 F2 F3 F4
OS 机架水平 DS
OS≤DS OS≤DS OS≤DS OS≤DS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