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拉米韦临床应用
作用机理
帕拉米韦是Babu等在分析唾液酸、扎那米韦、奥司他韦与NA的互相作用机制及构效关系的基础上设计并合成的环戊烷衍生物,与环连接的基团有亲水的羧基和胍基,以及疏水的异戊基和乙酰氨基,4个极性不同的基团分别作用于流感病毒NA结构中不同的活性位点区域。
羧基部分与NA活性位点的3个精氨酸残基Arg118,Arg292,Arg371形成强烈的分子间作用,乙酰氨基的甲基部分与NA疏水口袋中的T rp 178和Ile 222作用,羰基氧则与Arg152作用;胍基与NA活性位点的Asp 151、Glu 119、Glu 227及Trp 227产生强烈的分子间作用;对于B型流感病毒NA,异戊基部分与Ala 246、Arg 224和Ile222构成的疏水性口袋强烈作用,而对于A型流感病毒NA,异戊基部分作用于Glu 276疏水部分。
帕拉米韦分子上多个基团分别作用于流感病毒NA分子的多个活性位点,强烈抑制NA的活性,阻止子代的病毒颗粒在宿主细胞的复制和释放。
从而有效地预防流感和缓解流感症状。
临床试验
,在人体Ⅰ期临床试验中,帕拉米韦剂量高达10 mg/kg、用药10 d仍易于耐受。
两项Ⅱ期临床研究评估了本品用于二次感染A型或B型流感病毒患者的抗病毒活性和耐受性,结果本品产生剂量依赖性的抗病毒作用。
对A型流感患者,口服帕拉米韦400 mg q. i. d. ×5 d 试验组和200 mg b. i. d. ×5 d 试验组的
病毒浓度明显降低,与安慰剂相比,分别下降73%和69%,而奥司米韦试验组病毒浓度下降71%。
对B型流感患者,口服帕拉米韦400 mg q. i. d. ×5 d 试验组和800 mg q. i. d. ×5 d 试验组使病毒浓度分别下降49%和61%,而奥司米韦试验组病毒浓度下降82%。
当前还没有关于帕拉米韦在家禽临床应用方面的报道。
毒性和不良反应Smee等报道,帕拉米韦毒性低,剂量达到1mmol/L 328 g/mL对细胞无毒性; Sidwel等报道,小鼠每天口服帕拉米韦 1 000 mg/kg无毒性;Bantia等报道,小鼠一次性肌肉注射20 mg/kg无毒性。
Freund等报道,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头痛、头晕、失眠、胃肠不适、疲乏、咳嗽、鼻塞、咽痛等。
国内应用
2013年4月5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了抗流感
新药帕拉米韦氯化钠注射液,现有临床试验数据证明其对甲型和乙型流感有效。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通报,H7N9属于甲型流感病毒亚型。
李松研究员组织团队对H7N9病毒基因组序列进行分析,认为H7N9病毒神经氨酸酶结构稳定,N9的同源性大于98%,提示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对此次疫情有效。
而帕拉米韦是一种新的强效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对HXNX型流感病毒均有效,对新发的H7N9人禽流感患者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2]
为满足临床需要,国家药品审评部门在确保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下,对帕拉米韦氯化钠注射液加快了审批进度。
据介绍,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李松研究员团队研究认为,H7N9病毒神经氨酸酶结构稳定,N9的同源性大于98%,提示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对此次疫情有效。
帕拉米韦是一种新的强效神经氨
酸酶抑制剂,对HXNX型流感病毒均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