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鲸遇到身体瘦小的沙丁鱼时,便张大嘴巴跟在逃命的沙丁鱼后面穷追不舍,离海滩越来越近了,鲸却浑然不知。
等鲸以极快的速度接近海滩时,要避开险境已经太迟了,巨大的身体因为惯性冲上了海滩,陷在海沙中无法动弹。
而沙丁鱼只要很少的水就可以存活甚至逃生。
“要求全面理解阅读材料或提示语,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导引】本题允许考生自主确定角度、立意、文体、标题,仍然具有话题作文的特征。
但因为没有明确的话题,审题不再是从“话题”出发,而是从“材料”出发,作文就不再是以“话题”为范围,而是以“材料”的含意为范围。
材料含意具有多向性,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也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立意:可以从鲸的角度立意。
在水中庞大的鲸无疑是强大的,而当它无所顾忌的对沙丁鱼穷追不舍时,却没有想到危险逼近,自己原来的优势在沙滩上就成了要命因素。
由此可以立意为:强者仗恃优势而无所顾忌往往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强者须看到潜在的危险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懂得进退方为智者;该撒手时就撒手(学会放弃);要有忧患意识……也可以从沙丁鱼的角度立意。
身体瘦小的沙丁鱼向沙滩方向游去是十分聪明的,善于利用自身条件和有利地形而引强敌于困境。
由此可以立意为:用智慧战胜强敌;智胜于力;善于凭借才能以弱胜强;要善于利用自身条件……还可以从鲸与沙丁鱼的关系着眼确立文章主旨。
在深水中前者强大而后者弱小,在浅滩上却强弱异变。
由此可以立意为:强与弱、优势与劣势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化,努力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才是智者;在有利于自己的环境中才能发挥自身的优势;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无论从什么角度立意,作文都不能就鱼说鱼,而必须由鱼及人,联系社会生活,表现现实意义。
写感悟类作文,“感悟”、“思考”极为重要:1.辩证分析。
就是运用辩证的观点对作文材料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思考。
2.类比联想。
就是由此(具体的自然现象)及彼(普遍的社会本质)的类比思考。
3.推理想象。
在感悟思考中,依据原材料的暗示进行合乎情理的推想。
4.综合比较。
这一方面是指写作前要对写作材料及写作提示进行深入的综合比较,提炼出较好的立意;另一方面,是指由于思维形式(取向)不同(求同思维或求异思维,顺向思维或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或聚合思维),可能出现多角度多层面的立意,因此要通过综合比较进行分析、筛选而确定最佳立意。
写感悟类作文的要诀:读懂材料,把握材料寓意;看清提示,明确写作范围;选择角度,确定文章主旨。
要大中取小,选取自己感受最深切、思考最深刻、材料最丰富而又能写出新意的角度,大题小作,开口小些,挖掘深些。
【例文1】强势背后的危机很多时候,我们缺少一种清醒的自我认识。
也许你的羽翼足够丰满,也许你的意志足够坚强,但强大并不意味着战无不败,一种貌似强势的背后会隐藏着更大的危险。
就像一条鲸鱼很容易落到沙丁鱼的圈套中一样,缺少冷静的思考会让强势缚住自己的手脚。
因为强大,可以藐视弱小,可以不屑以智取胜。
骄兵必败,亦是这个道理。
三国的刘备扎营六十里,以滔天排空之势怒对东吴,但他没有观察形势,认清利害,为一时悲痛所误,酿得火烧连营,托孤白帝的悲剧。
当历史的卷轴再次打开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失意的战争,更是惨重代价之后,国衰难兴的悲剧。
有时,拥有强势更需要谨慎,一时大意便可满盘皆输。
强者的失败有时亦是一种功利之心在作怪。
面对弱者,如果不能干脆利落的搞定,便会使人产生一种急躁心理。
强者,最大的诱念即在于得到世人认可。
每一个人都想竭力地证明自己,因为强大可以让人得到所谓的尊重与优越感。
这种功利心越强的人越容易走上歧途。
这些人甚至是脆弱的,他们害怕失败,因此不甘心放弃。
纵然身处险境,也会选择声嘶力竭的做一支末势之强弩。
强势,意味着一旦失败,便是全盘崩溃,强者所谓的尊严会让他不堪东山再起,也不会想到为自己留下后路。
纵观历史,霸王项羽的兵败垓下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手握强势,更意味着发展进步的艰难。
强者一旦被认可,便失去了为强的动力。
既然已经做到最好,为何还要前进?殊不知身后多少曾经的弱者正在觊觎第一的宝座。
历史上多少盛世强朝不是在歌舞升平中沦陷的么?商纣、夫差、秦始皇,一个个枭雄最终只能把江山拱手送人。
历史就是如此残酷,纵你有经天纬地之才,倾野之势,不思进取,最终只会被淘汰。
强势实际上考验了承载者的运用能力。
它有时更像一个包袱,会成为一个智者的百宝囊,也会压垮一个勇夫,一个懦夫。
强大的力量需要拥有一颗更为强大的心!〖简评〗作者从鲸的角度立论,论证“强者背后”的危机,给人警醒。
文章从3个方面展开论证:“缺少冷静的思考会让强势缚住自己的手脚”;“强者的失败有时亦是一种功利之心在作怪”;“手握强势,更意味着发展进步的艰难”。
分别举刘备,项羽,商纣、夫差、秦始皇为例,事例典型,论证有力。
文章总起总收,中间分而论之,思路明晰,层次清楚。
就文章本身来看似乎没有问题,但细察可以发现,文章第四段,也就是论证第三分论点的部分,与材料并不契合,鲸是以“以极快的速度冲向海滩”而陷入困境,文中“既然已经做到最好,为何还要前进”、“不思进取”等语句与之相抵触。
【例文2】灵巧制胜的技巧与体型巨大的鲸相比,沙丁鱼瘦小不堪,本来强弱悬殊的一场较量,结果却令人跌破眼镜,为什么?因为沙丁鱼灵巧。
它灵巧,在它遇到鲸之后,立即向岸边游去,那里可以发挥它的优势,它灵巧地运用了自身的条件,战胜了庞大的对手。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愿意成为鲸还是沙丁鱼呢?你可能会说既然沙丁鱼那么灵巧,当然是沙丁鱼了。
但其实显然不是这样,我们谁不愿成为庞大有力的鲸呢?注意了,灵巧只是在我们生活中制胜的技巧,而不是制胜的全部因素,如果鲸能够冷静点,一万条沙丁鱼也敌不过它,实力才是最重要的。
不要过于注重技巧而忽视了实力。
但在有实力或某些不可抗拒因素的情况下,灵巧的技巧依然是制胜的法宝。
二战时有一群坦克战队,装备精良,弹药充足,堪称不败之师,对方的将帅没有办法对付,怎么办呢?这位聪明的将领想了一个好办法,当时是在沙漠之中,他就让几个人雇了一些骆驼,假装是沙漠中的商人,向坦克走去,坦克军起先没有当回事,就让他走进了阵列,谁想,这些人刚进去,就把护卫的士兵打死了,坦克只能干瞪着,距离太近,不能发炮,就这样,一队坦克就乖乖地被制服了。
这无疑是军官的灵巧的作战方法创下的功绩,以己之巧,攻彼之滞,这就是灵巧的力量。
当然,除了斗争与战争之外,其实灵巧在经济商业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据英国的一家报刊统计全世界排名前20的巨富中一半都是零售业联合连锁公司,而且这些公司大部分都是采用贩卖小商品的理念来经营,而在排名50的巨富中只有一小部分是搞庞大的汽车与地产之类的企业,像飞机制造类的工厂更是一个也没有。
这种面向大多数人的一种销售模式,可以根据人们需要而调整经营,灵巧成为制胜的法宝。
在生活中,我们应当努力成为“鲸”,便去拥有雄厚的实力,但我们应该记住沙丁鱼的胜利,运用灵巧这一成功的法宝。
(作者:一考生)〖简评〗作者从沙丁鱼的角度立意,确立“灵巧的技巧是制胜的法宝”的主旨,主要从战争、商业等方面展开论证。
作者在第二段和最后一段,肯定鲸的实力强大,强调要“拥有雄厚的实力”,突出“灵巧只是在我们生活中制胜的技巧,而不是制胜的全部因素”,这样辨证的看问题,避免了偏颇。
从全文看,还应该加强“说理”。
当堂训练:材料作文“轿夫与新鞋”导写及范文材料作文,必须根据材料立意。
有的作文题目,提供的是故事中套故事的“连环套”似的材料,这增加了审题的难度,须高度重视。
【题目】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某日,明朝都察院长王廷相对新御史们讲了这样一件事:昨天雨后乘轿进城,轿夫穿的是双新鞋。
开始,他小心地挑着干净地面落脚,后来一不小心踩进泥水里,于是便不再顾及新鞋。
一御史听后说道:“终身不敢忘。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除诗歌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导写】这则材料,文字不多,却是故事中套故事。
整体上看,说的是都察院长王廷相对新御史们说事,新御史心领神会;局部看,是轿夫的的事。
这两件事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整体对局部具有制约作用,局部不能脱离整体。
材料中轿夫的事是王廷相用来告诫新御史们的,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就被赋予了新意,我们就得把握其新意。
这就是审题的关键。
王廷相作为都察院长官,对新御史们讲轿夫的事,不是随便讲讲逸闻趣事,而是有其用意的;新御史也心领神会,所以说出“终身不敢忘”的话。
那么,王廷相的用意何在?御史“终身不敢忘”的是什么?在这个语境之中,再去琢磨轿夫的事,就利于准确把握了。
轿夫穿的是新鞋,开始没有受污染,因此他“小心地挑着干净地面落脚”;后来“一不小心踩进泥水里”,新鞋受到污染,便不再顾及新鞋了。
这“一不小心踩进泥水里”就是造成轿夫前后变化的关键。
王廷相用轿夫的事,告诫新御史们,新任要职,要走好每一步,以防一不小心踩进污泥浊水,受到污染,由此可以立意:“要防微杜渐”,“谨防走错第一步”,“谨防失足泥水中”,“要善始善终”,“始终洁身自好难能可贵”,“一步不慎影响终身”,“一失足成千古恨”,“提高警惕常备不懈”,……继续思考。
防止“一不小心踩进泥水里”,确实十分重要。
但是,事情一旦发生,就应该勇敢面对,积极补救,如果从此就“不再顾及新鞋”,结果只能是污染越来越重,情况越来越糟糕。
为官任职,如果不小心而失足,受到污染,就要想法补救,改过自新,而不能破罐子破摔。
由此可以立意:“不要自暴自弃”,“破罐破摔要不得”,“过而能改诚可贵”,“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偶一失足不掩大德”……在材料中,“泥水”是与“干净地面”相对而言的,“泥水”应该指的是污泥浊水。
以上从“为官要洁身自好,谨防受到污泥浊水的污染”这个角度来解读轿夫的故事,是符合文意的。
此外,是否还有其他角度的解读呢?轿夫的职责是抬轿,就不要怕脚下的污泥浊水;御史的职责是监察弹劾,就要勇敢面对污秽,不要缩手缩脚畏葸不前,由此可以立意:“尽职尽责,勇往直前”,“大胆行路,不怕湿鞋”,“大行不顾细谨”……有的同学没有弄清材料中两件事的关系,脱离整体而仅仅而只着眼于局部,脱离整个语言环境而单从轿夫的角度考虑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导致立意偏差,如:“踏踏实实干好平凡的事情”,“舍己为人”……有的同学虽然考虑到语境,但没有弄明白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对什么人讲了轿夫的故事,于是确立了“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样的主旨,显然跑题了。
其实,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景下对不同的对象讲这个“轿夫的故事”,就可以有不同的解读,这一点必须注意。
还有部分同学,没有准确把握材料的意思而导致偏题、跑题,诸如:“严以律己”,“做人要自信”,“成功贵在坚持”,“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做出正确选择”,“生活需要经历苦难”,“做人要正派”……最后提醒一句:解读“连环套”材料,一定要有整体制约局部的观念,才能避免因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导致的审题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