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学年高中语文 11 论民本优化练习(含解析)语文版必修5

2020学年高中语文 11 论民本优化练习(含解析)语文版必修5

11 论民本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桀.纣(jié)粢盛..(zī chénɡ)庠.序(xiánɡ)曳.兵(yè)B.邪侈.(chǐ)饿莩.(piǎo)社稷.(sù)鸡豚.(tún)C.数罟.(ɡǔ)孝悌.(tì)鹯.(zhān)走圹.(kuànɡ)D.丧.死(sānɡ)洿.池(wū)仓廪.(lǐn)狗彘.(zhì)解析:B项,“稷”应读“jì”。

答案:B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兽之走圹也B.为丛驱爵者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解析:B项,“爵”通“雀”;C项,“无”同“毋”,不要;D项,“颁”通“斑”。

答案:A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危社稷,则变置..变置:改立。

B.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有时。

C.申.之以孝悌之义申:反复陈述。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解析:B项,“或”,有的人。

答案:B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B.C.D.解析:A项,“者”字结构,译为“……的人”。

B项,介词,按照/连词,表修饰,相当于“而”。

C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助词,的。

D项,介词,替/介词,被。

答案:A二、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此之.谓也。

”5.与“得天下有道”一句中“得”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虽欲无王,不可得.已B.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D.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解析:A项,能够;B项,求得;C项,通“德”,感激。

答案:D6.与“今之欲王者”中“者”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B.项伯者.,项羽季父也C.言之,貌若甚戚者.D.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解析:B项,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C项,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D 项,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答案:A7.对下列“之”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桀纣之.失天下也②所欲与之.聚之③民之.归仁也④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⑤诸侯皆为之.驱矣⑥今之.欲王者⑦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⑧此之.谓也A.①③/④⑦/⑤⑥/②⑧B.①③/④⑦/⑤/⑥/②⑧C.①③/④⑦/②⑤/⑥/⑧D.①③/④⑦/⑤⑧/②⑥解析:①③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④⑦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②⑤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⑥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⑧指示代词,这,此。

答案:C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2)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参考答案:(1)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加给他们,如此罢了。

(2)如果现在天下的国君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们就会替他把人民赶来。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9~12题。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

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

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

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

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

《春秋》,天子之事也。

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

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

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

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①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有删改) 注:①诐:偏颇。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治:治理。

B.孔子惧.,作《春秋》惧:忧虑。

C.罪.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怪罪。

D.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易:改变。

解析:A项,“治”,太平、平安。

答案:A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B.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C.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D.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答案:A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自己好辩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他借论辩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宣扬儒家的“仁政”思想。

B.孟子将杨墨两家的学说概括为“无君”“无父”,将其比作乱臣贼子的邪说,认为危害大于禽兽。

C.孟子主张端正人心,消除邪说,反对偏激,批判怪论,这些做法符合人民意愿和社会发展规律。

D.孟子认为没有大禹天下不会太平,没有孔子人们会变成野蛮的夷狄,没有周公人们会思想混乱。

解析:D项,应为“没有周公人们会变成野蛮的夷狄,没有孔子人们会思想混乱”。

答案:D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

(2)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参考答案:(1)尧、舜死后,圣人之道衰微,残暴的国君接连出现。

(2)杨朱、墨翟的学说不停止(传播),孔子的学说不能彰显,这样邪恶的言论就蒙蔽了百姓,阻塞了仁义。

参考译文:公都子说:“别人都说先生喜欢辩论,请问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我难道喜欢辩论吗?我是不得已啊。

天下有人类以来很久了,太平一时,动乱一时。

在尧的时候,水倒流,在中国泛滥,陆地成为蛇和龙的居所,使老百姓无处安身。

“尧、舜死后,圣人之道衰微,残暴的国君接连出现。

他们毁坏房屋来造深池,老百姓无处安身;荒废农田来建园林,使老百姓得不到吃穿。

这时又出现荒谬的学说、残暴的行为,园林、深池、沼泽一多,禽兽也跟着来了。

到了纣的时候,天下又大乱。

周公辅佐武王杀掉纣,灭了五十个国家,把老虎、豹子、犀牛、大象赶到远方,天下人很高兴。

“时世衰落,道义微茫,荒谬的学说和残暴的行为又出现了,有臣子杀掉他的君主的,有儿子杀掉他的父亲的。

孔子为此忧虑,写了《春秋》。

《春秋》说的是天子的事情。

所以孔子说:‘了解我的可以只凭《春秋》这部书了!怪罪我的也可以只凭《春秋》这部书了!’“从此圣王不曾出现过,诸侯放肆纵恣,一般读书人也乱发议论,杨朱、墨翟的学说充满了天下。

天下种种议论,不是归附杨朱,就是归附墨翟。

杨氏讲的是‘为我’的道理,这叫不把君主当回事;墨氏讲的是‘兼爱’的道理,这叫不把父亲当回事。

目中无父,目中无君,这是禽兽啊。

公明仪说:‘厨房里有肥肉,马厩里有肥马,但是老百姓面有饥色,田野上有饿死的人,这是带领野兽吃人。

’杨朱、墨翟的学说不停止(传播),孔子的学说不能彰显,这样邪恶的言论就蒙蔽了百姓,阻塞了仁义。

仁义的道路被阻塞,就等同带领禽兽吃人,人们之间互相残杀。

我为此忧虑,因而捍卫古代圣人的学说,抵制杨、墨,驳斥夸诞的言论,使发布谬论的人起不来。

种种谬论从心里产生,就会妨害行动;妨害了行动,也就妨害了政治。

如果圣人再起,也不会抛弃我的这番话。

“从前禹平息了洪水而天下太平,周公兼并了夷狄,赶跑了猛兽而百姓安宁,孔子作成了《春秋》而叛乱的臣子、作逆的儿子感到害怕。

我也要端正人心,抑制谬论,反对偏激的行为,驳斥夸诞的言论,来继承这三位圣人。

我难道喜欢辩论吗?我是不得已啊。

”能够用言论来反对杨、墨的,也就是圣人的门徒了。

”三、语言运用13.有人认为《孟子》之于中国散文,犹如《诗经》之于中国诗歌,可见《孟子》文学地位之高。

联系所学过的《孟子》中的文章,用对联的形式概括《孟子》的艺术特点。

示例(孔子):德合乾坤,集群贤之大成;道通中外,立万世之师表。

答案示例:气势磅礴,笔力锋芒,富于鼓动性;比喻贴切,结构工巧,富有说服力。

14.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一段话。

读《论语》宜曲阜音,读《孟子》宜滕州调,读老庄宜河南腔。

解析:先分析示例,比如《论语》记载的是孔子的言行,孔子老家是曲阜,由此可以找到一些相关的作者,然后从作者特点的角度入手仿写。

答案示例:(1)读莱蒙托夫宜喝酒,读海涅宜高歌,读雨果宜沉思。

(2)读李白宜长啸,读王维宜安静,读陆游宜舞剑。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社稷.(jì)胥.吏(xū)走圹.(kuànɡ)水獭.(lài)B.沟壑.(hè)仓廪.(lǐn)奚.暇(xī)狗彘.(zhì)C.孝悌.(tì)庠.序(xiánɡ)忖.度(cǔn)祭祀.(sì)D.驱爵.(què)桀.纣(jié)洿.池(wū)所恶.(wù)解析:A项,“獭”应读“tǎ”。

答案:A2.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粢盛:供祭祀用的谷物。

B.苟为不畜.,终身不得畜:平日积聚,储藏。

C.弃甲曳兵.兵:士兵。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制止,约束。

解析:C项,“兵”,兵器。

答案:C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②申之以孝悌之.义③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A.①②两个“之”字相同,③④两个“其”字也相同B.①②两个“之”字相同,③④两个“其”字不同C.①②两个“之”字不同,③④两个“其”字也不同D.①②两个“之”字不同,③④两个“其”字相同解析:①中的“之”,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中的“之”,代词,的;③④句中的“其”,都是代词,它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