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概述

北京外国语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毕业设计(论文)*名:***学号: ************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指导老师:**论文提交日期: 15.6.11北京外国语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学士学位论文诚信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士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论文所涉及的项目为本人亲自负责或者参与实施的项目。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本人完全了解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士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摘要 (II)Abstract (III)插图索引 (IV)附表索引 (V)第1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概述 (1)1.1 非物质文化遗产含义 (1)1.1.1国际定义 (1)1.1.2国内定义 (1)1.2 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 (1)1.2.1 口头传说和表述 (1)1.2.2 表演艺术 (1)1.2.3 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1)1.2.4 有关自然界的知识和实践 (2)1.2.5 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2)1.3 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 (2)1.3.1社会性 (2)1.3.2 多元性 (2)1.3.3 地域性 (2)1.3.4 脆弱性 (2)1.3.5 文化艺术性 (3)第2章城市旅游发展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 (4)2.1 城市旅游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 (4)2.1.1 城市旅游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促进作用 (4)2.1.2 旅游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阻碍作用 (4)2.2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旅游开发的作用 (5)2.2.1 增加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和文化内涵 (5)2.2.2 丰富旅游开发项目、提高旅游开发层次 (5)2.2.3 宣传促销旅游目的的的形象品牌价值 (5)2.2.4 弘扬旅游目的地传统文化、构建和谐旅游的社会、文化价值 (5)第3章南京城市旅游发展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与保护研究 (7)3.1 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 (7)3.1 南京非物质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8)3.2.1 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现状 (8)3.2.2 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8)3.2.3 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10)参考文献 (12)致谢 (13)文章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理论及其与城市旅游发展关系为基础,以南京为例,报告了南京旅游发展中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与保护现状,对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和客源分布以及游客对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情况进行了调查与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城市旅游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间关系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探讨如何在旅游发展的同时给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与保护,南京市The article take th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elementary theory and with the urban traveling development relations as a foundation, take Nanjing as the example, reported in the Nanjing traveling development regarding th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s use and the protection present situation, has carri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to the Nanjing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type and the source of tourists distribution as well as the tourist regarding the local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s understanding situation, finally indicated the urban traveling development and th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related the importance, how and further did discuss gives th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during traveling development the question.Key words: Urban tour;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use and protection;Nanjing插图索引图3.1 南京当地居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情况统计图 (9)图3.2 外地游客对于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情况统计图 (9)图3.3 南京2006-2009年国内客源分布分析图 (10)附表索引表3.1 南京已申遗成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类型 (7)第1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概述1.1 非物质文化遗产含义1.1.1国际定义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给出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以及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1.1.2国内定义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意见》的附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中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给出了这样的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和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

这里的“文化空间”指的是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实践性。

除以上所列举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外,一些学术界、文化界人士也根据自己的认识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本文中所提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范围均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出的定义为标准。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划分为五类。

分别是:语言和口头文字类、表演艺术类、仪式习俗类、知识和实践类、传统技艺类。

1.2.1 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即诗歌、传说、谣谚等,以及相关的具有濒危且具有重要价值的语言。

1.2.2 表演艺术即在文化群体的节庆或礼仪活动中的表演艺术,主要指在民间流传的音乐、舞蹈、戏剧等。

1.2.3 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主要指反映某一民族或风俗习惯的重要节日、礼仪、游艺活动、庆典活动、民族体育活动等。

1.2.4 有关自然界的知识和实践即有关大自然的观念,农业活动和知识,生态知识与实践,药典和治疗方法等,有关大自然、海洋、火山、环境保护和实践、天文和气象的具有神秘色彩的、精神上的、预言式的、宏观宇宙的和宗教方面的信仰和实践,冶金知识,计数和计算方法,畜牧业,水产,食物的保存、制作、加工和发酵,花木艺术,纺织知识和艺术。

1.2.5 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主要指世代相传、技艺精湛、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区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手工技艺,传统生产、制作技艺等。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1.3.1社会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性,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生和发展离不开人类社会,是人类创造能力、认知能力和群体认同力的集中体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性总是和人类实践相联系,具体表现为人类实践的过程性、价值性。

过程性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成和传承的过程直接表现在人类具体实践过程中。

价值性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成和传承的动力由不同的实践主体价值诉求来体现,实践主体诉求的文化遗产都贯穿在相同或相似的实践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1.3.2 多元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性不仅表现在不同地区、种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而且表现在种族、信仰的群体、个体在不同时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具有不同的形态。

而且,同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存在形态也是有区别的,此外,不同风格和素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会直接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性与多样性,如不同派别中具有代表性的表演艺术家又常常又因为其个人的气质、修养和独到的艺术创造而使得本派艺术风格得以丰富,并使之发扬光大,传承于世。

1.3.3 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性,就一个民族来说是指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和活动的地域,该地域的自然环境对民族有很大的影响,进而会在此基础上形成该民族的文化特征。

1.3.4 脆弱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脆弱性是指在全球化、现代化及经济一体化的挤压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危险境地,如果不加以重视和保护就有失传的可能。

1.3.5 文化艺术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性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表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它们都可归属于艺术或艺术表达形式。

第2章城市旅游发展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2.1 城市旅游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2.1.1 城市旅游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促进作用(1)弘扬传统文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传统文化意识变得淡薄,对中国古老且深厚的传统文化了解得越来越少。

尤其是在如今宣扬个性的社会氛围下,一些人更多的追求个体价值的实现以及个体利益与欲望的满足,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某些人唯利是图,不讲诚信道德,败坏了社会风气破坏了社会稳定。

另外,大多数年轻人对经济发达国家的文化甚至生活方式趋之若鹜,这对宝贵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是不利的。

但是,通过在城市旅游发展中对于既有的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有效开发及利用,一方面可以使旅游目的地居民了解其生活城市的珍贵遗产,激发其保护传承遗产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广泛的旅游宣传可以使得当地的文化得到传播和弘扬。

(2)旅游发展扩充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空间近年来物流企业发展蒸蒸日上,占据广阔市场,从一定层面上可以说这是导致现如今许多非物质问遗产逐渐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