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在中医的观点上多数是气滞血淤型,其治则主要是祛风活血化淤。
散偏汤:川芎30g 白芍15g 白芷15g 郁李仁3g 柴胡15g 白芥子9g 香附6g 甘草3g 水煎服。
祛风活血止痛:川芎30g 白芍30g 白芷12g 细辛6g 葛根40g 柴胡15g 苍术15g 羌活12g 蝉衣6g 地龙30g 水煎服。
活血化淤熄风止痛:桃仁10g 红花9g 川芎30g 白芍15g 生地10g 当归10g 白芷15g 黄芩15g 元胡15g 钩藤15g 生牡蛎30g(先下)生龙骨30g(先下)甘草10g 水煎服.急性发作的治疗 1、镇吐药和止痛药:灭吐灵、阿斯匹林、消炎痛、颅通定等2、麦角胺类药:麦角胺咖啡因(头痛开始服2片,半小时后无效再服2片,每日剂量不超过6片)3、非类固醇抗炎药:萘普生(发作时口服275mg, 根据需要4h后可重复275mg)4、5-HT受体激动剂:英明格(口服或注射)\辨证论治头痛刘忠伟头痛是多种疾病早期出现的症状之一,如颅内疾病。
五官、心血管疾患及各种急性感染病等。
中医认为,不论六腑清阳之气,还是五脏阴经之血,皆朝会于高巅,故称“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
脑为髓海,不任受邪。
不论六淫外侵、七情内伤、脏腑虚损或经络郁塞等,皆可引起头痛。
所以对头痛一症,应详细询问病史,结合四诊,细心辨证,不可粗疏。
尤其对病因不明的头痛,更要辅助各种检查,达到明辨病因,然后依症论治,精选方药。
现就头痛的中医辨证论治简述如下。
l 辨治要点1.1 辨经络脏腑治疗头痛,首先要辨明所属经络脏腑,循经用药十分重要,因为头是人之巅顶,要达到巅顶,必须循经而行。
头为清阳之府,手足三阳经脉均循行头面,厥阴经亦上会于巅顶。
头痛的发生主要是由各种病因导致头部脉络绌急,脉络失养。
外感风、寒、暑、湿、燥、火之邪客于经络,或普浊、气滞、血瘀阻于经络,经气不利,经络绌急;或脏腑功能衰退,气血亏虚,经脉失养,均可出现头痛。
由于受邪经络的不同,头痛的部位亦各异,根据头痛部位,定所属的经络、脏腑。
然后循经用药;一是引经药,二是调理所属脏腑用药。
1.2 辨虚实寒热治病知虚实、明寒热,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温之,热则散之。
补虚泻实是治病的一个要点,治疗头痛尤当注意辨虚实寒热,虚者头部经脉失养,以补养为主。
实者头部经气郁滞,以疏泄为主;寒者头部经脉绌急,以温经为主;热者头部经气不利,以清利为主。
1.3 辨外感内伤头痛有外感与内伤2种。
外感者,其病机为邪壅经脉,气血不畅,经脉绌急。
内伤者,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因于肝者,多为肝气郁结,化火上扰清空;因于脾者,或为痰浊内生,上蒙清窍,或为生化之源不足,气血亏虚,脉络失养;因于肾者,或为肾虚无以生髓,髓海空虚,或为肾水亏虚,水不涵木,肝阳偏亢,上扰清空。
因此,外感与内伤,病因病机各异,施治亦不同。
治疗头痛当辨明外感内伤,外感者病程短,以祛邪为主,内伤者病程久,以调理为主。
肝阳上亢若以疏风清热为主,则更易导致肾阴亏虚,使病情加重;风热头痛若以镇肝潜阳为法,则易引邪人脏,为生他变。
故I艋床上治疗头痛必须辨明外感内伤。
2 辨证论治症见头痛初起、时轻时重、时作时止,或因情志不遂,、或因外感风寒入侵脑户者,以原方用之,一般l剂~2剂即可见效。
若太阳穴有热感、遇热加重、遇凉减轻、或午后加重、甚者痛连面齿、舌质红、脉浮数,证属风热或兼肝经风火上攻,去白芥子,加连翘、菊花、桑叶、黄芩、夏枯草,头痛重者再加防风水煎服。
症见头痛,脑力活动后加重,记忆力差,遇劳加重者多属血虚,加四物汤、鸡血藤、丹参、桔梗、升麻,水煎服,初得者服之效尤显。
症见头痛隐隐,神倦乏力,动辄气短,舌淡红,苔薄白,脉虚无力,多为气虚,加黄芪、党参、升麻、茯苓、白术、炙甘草,水煎服。
症见头晕胀痛,心烦易怒,口苦目涩,小便黄,情志不顺后加重,舌红,脉弦滑者为肝阳上冲,加生地、刺蒺藜、牡蛎、龟板、天麻、蜈蚣,水煎服。
症见头痛而眩,伴不寐多梦,思虑过多者多为肝郁头痛,加天麻、钩藤、石决明、夜交藤、自僵蚕、远志,水煎服。
症见头痛昏重,胸闷,乏力,纳呆,舌胖大,苔白腻,脉缓滑,多为痰浊上逆,加半夏、茯苓、枳实,有热象者加胆星、黄芩、青黛,水煎服。
症见后头痛,项部不舒,于伏案后加重者,多为血滞脉络,加葛根、补骨脂、姜黄、当归、丹参、鸡血藤、乳香、没药,水煎服。
症见痛有定处,固定不移,阴天加重,由外伤引起者,为血瘀头痛,加穿山甲、天花粉、当归、桃仁、红花、大黄,水煎服。
症见面部突发突止的短暂性暴痛,痛止如常人,常伴同侧面肌抽搐,多为肝阳偏亢,化风上扰所致,加牡蛎、石决明、枸杞子、僵蚕、蜈蚣,水煎服。
以上各类头痛方药,在头痛发作期应用,特别是久痛顽痛者痛止后仍需辨证论治,调理阴阳气血以治本。
3 体会头痛多是慢性顽固性疾病,严重者可影响患者·的生活、社交及工作,颇使患者身心受苦,且头痛常因情绪而复发加重。
因此,在辨治同时,注意患者的情绪调理,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对头痛的康复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009—10—23收稿)__头痛是一种常见且又复杂的疾病,导致头痛的原因多种多样。
头痛的类型也很多,国际头痛学会把头痛分成1 3大类、1 28小类。
对于其中的大多数头痛,又可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器质性头痛;一类是原发性头痛。
前者多由器质性疾病引起,需要上医院才能诊断。
后者是最为常见的头痛,主要包括偏头痛、紧张型头痛、丛集性头痛、经期头痛等。
偏头痛偏头痛分无先兆性偏头痛和先兆性偏头痛两种。
前者为原发性、反复性的头痛,持续发作达4~72小时。
典型特点是单侧、搏动样,强度中等或剧烈,日常活动加重,常伴恶心、畏光、畏声。
常见的诱发因素有:精神紧张、劳累、进食和饮酒、月经、气候变化等。
后者也表现为原发性,反复性头痛,伴随的神经系统症状可明确定位于大脑皮质或脑干,一般逐渐发展超过5~20分钟,通常持续时间少于1小时。
一般在神经先兆症状之后马上或间隔少于1小时,出现头痛,恶心和(或)畏光,头痛通常持续4~72小时后完全消失。
先兆症状的一般特点:视觉先兆最常见,约占99%,其次为感觉,失语、运动先兆。
视觉异常为无色.闪烁的”之”字形图案,常位于视觉中心并向周边移动,视觉症状持续多数少于30分钟。
感觉先兆的发生率仅次于视觉先兆,可表现为上肢和口周感觉异常(常表现为麻木感),每次涉及部位可有变化。
门诊I紧张型头痛紧张型头痛并非是一种疾病,而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一组临床症状,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病因包括头、颈,肩部姿势不良引起的大脑后枕部和肩部肌肉收缩,缺乏休息和睡眠不足,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焦虑和抑郁,止痛药物过量和滥用.精神心理紧张导致各种压力反应等。
疼痛的特点通常为钝痛或非搏动性痛.有紧压感、压迫感、紧箍感:也有自诉为束带感或头沉。
多数是轻至中度的疼痛;双侧多同时发作;不伴随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
紧张型头痛曾称为肌收缩性头痛、紧张性头痛、普通头痛、心因性头痛等。
丛集性头痛丛集性头痛以眼眶、眶上、颞区且仅为单侧、严重的头痛发作为特征。
发作持续1 5~1 80分钟.常每天发作一或几次.特别是在晚上。
常伴同侧的流泪、流涕、鼻黏膜充血、眼睑水肿、轻度上眼睑下垂、瞳孔缩小。
男性多见。
经期头痛经期头痛常发生于月经来潮前后,或月经期。
头痛特点是从单侧颞侧开始.很快波及到两侧.呈刺痛或胀痛,有恶心欲呕的感受,每次头痛持续30分钟至两小时不等,情绪不好时头痛还会加重。
伴有经行不畅、量少、色深、有淤血块;小腹及两胁胀痛.时作嗳气.乳房胀痛。
头痛患者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1.“神经性头痛”的说法不规范。
,在日常听到的神经性头痛、精神性头痛神经官能症的头痛均可归为紧张型头痛。
\川芎茶调散治疗外感风寒湿性头痛,只是改为汤剂服用。
除依六经使用引经药外,凡寒性头痛,加苏叶、生姜;湿性头痛,加苍术、藁本;瘀血头痛,加茺蔚子、赤芍;若伴有鼻塞流涕,必加辛夷、苍耳子;因风寒所致的顽固性头痛,要加全蝎、蜈蚣,方能起效。
另据报道,川芎茶调散还可用于治疗颈椎病、八、小结偏头痛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病因有外感和内伤两大类,病机有因肝郁而致肝火、肝风、肝寒、肝瘀、肝虚等病理变化,有因少阳枢机不利所致,有因内外风合而为病,有因脏腑功能失调而为病,有因阴阳失调,气血失衡而为病,有因脉络阻滞,血行不通而为病,有因脉管~络脉系统营卫不和而为病,其病机复杂,但最终是在内外因基础上导致的气血阴阳、脏腑功能失调而致的脉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治疗应审证求因,辩证施治,宜心理开导时用心理疗法,宜针时用针,宜用药时用药,宜针药合治时用针药从肝论治朱建贵【1_认为肝为病位中心,凡肝郁、肝火、肝风、肝寒、肝瘀、肝虚等病理变化均可致偏头痛,分别以疏、清、平、温、化、补之法,和肝而治之,以疏肝解郁、疏肝化痰、清肝泄火、平肝熄风、温肝降逆、化肝活血、补肝养血辩证而治。
①疏肝解郁用逍遥散合甘麦大枣汤化裁。
方药:柴胡10g、当归12g、白芍15g、郁金12g、橘叶lOg、菊花10g、川芎15g、延胡12g、制香附10g、薄荷(后下) 1.5g、炒枳壳10g、甘草6g。
②疏肝化痰用越鞠丸与温胆汤合方化裁。
方药:郁金12g、橘叶10g、制香附12g、川芎15g、法夏10g、炒栀子9 陈皮10g、朱茯苓15g、甘草6g、炒枳壳10g、竹茹12g、生姜9g、大枣5枚。
③清肝泄火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方药:龙胆草9g、黄芩lOg、炒栀子9g、丹皮15g、赤芍15g、夏枯草15g、生地20g、决明子15g、当归12g、川芎15g、元胡15g、菊花12g、酒军9g。
④平肝熄风用天麻钩藤饮加减。
方药:天麻10g、钩藤(后下)15g、决明子15g、牛膝15g、黄芩10g、白芍15g、生地15g、炒栀子9g、川芎12g、菊花12g、酒军9 羚羊角粉3g(分2次冲服)。
⑤温肝降逆用吴茱萸汤与旋覆代赭汤合方化裁。
方药:吴茱萸9 生姜12g、法夏12g、旋覆花10gf包)、干姜10g、大枣5枚、代赭石(先煎)30g、党参12g、细辛3g、川芎15g、元胡12g。
⑥化肝活血用血府逐瘀汤或通窍活血汤加减。
方药:当归12g、川芎15g、丹皮12g、赤芍15g、桃仁9g、红花6g、柴胡12g、姜黄10g、丝瓜络lOg、菊花12g、枳壳9 桔梗9g。
⑦补肝养血用圣愈汤加味调治。
方药:当归15g、白芍15g、川芎15g、熟地15g、党参12g、炙黄芪15g、枸杞10g、女贞子15g、旱莲草12g、菊花10g、沙苑子12g、桑寄生15g。
张沛虬【 1认为偏头痛病机复杂,有肝气郁结,气逆上犯于头,脑脉头络不畅;有郁而不泄,化火动风,扰动脑络;有气机不畅,湿浊中阻,聚而为痰;有气滞血瘀,久病人络,痰瘀互阻,壅滞脑窍脉络致头痛;有气滞火郁,津液暗耗或思虑过度,髓海空虚,肾之精血亏损,水不涵木,肝阳上亢,搏击脑络致偏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