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中国文化中的和平因素
中国具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是和平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中国的和平文化源远流长,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普遍尊重。
英国哲学家罗素作为有先见之明的西方学者,早就指出:‚(中国人)统治别人的欲望明显要比白人弱得多,如果世界上有‘骄傲到不肯打仗’的民族,那么这个民族就是中国。
中国人天生的态度就是宽容和友好,以礼待人并希望得到回报。
尽管中国发生过很多次战争,中国人天生的面貌仍是非常平和的‛
中国传统文化有丰富的和平文化资源。
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三大派的和平论:秩序的和平论——儒家,行动的和平论——墨家,取法自然的和平论——道家。
他们的思想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一直延续着中国的和平文化。
也就是说,和平文化深入于中国文化的骨髓。
中国文化的内容是讲求和平,反对冲突和战争的。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有巨大影响。
儒家强调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不强求别人,不干涉别人的事情。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当别人不赞同自己的观点时,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当自己不赞成他人的做法时,‚忠告而善导之,不可则止‛,提出劝告,对方不理睬,也不以武力去强行制止。
当双方之间出现分歧时,应当礼让,避免冲突,‚君子无所争‛。
当对方损害了自己的利益时,也要冷静对待,不要以怨报怨,而要宽容大度。
儒家反对流血冲突,‚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对于不赞成自己观点的其他民族,只能通过道德去感化他们,而不应当动用军队去征讨。
如果冲突已经发生了,必须和平解决冲突。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和解是解决冲突最好的办法。
无论是大的战争还是小的冲突,都应当通过‚和‛来解决。
孟子进一步发挥了孔子的和平思想。
认为大国地位不能靠武力来确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望只能靠自己的道义感召力来获得,孟子反对以武力征服小国。
孟子反对强国试图凭借武力统一天下的做法,他严厉谴责通过征伐扩张强权,认为依靠武力征服别国,是为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而草菅人命,这是罪大恶极的行为。
但是,儒家也强调必须有必要的自卫.如果别人发动武力攻击,就必须以武力去应对。
不组织军队,不进行军事训练,是对人民的不负责任;一旦别国侵略,百姓只能束手待毙。
所以儒家思想中的发展军备是防御性的,是为制止和对付敌国的侵略。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仅次于儒家。
与儒家相比,道家的和平反战思想更为彻底。
道家首先从意识上反对争斗,倡导‚不争之德‛。
老子说:‚水利万物而不
争‛,要象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与事无争。
认为在意识上‚不争‛,就不会和他人或他国发生冲突。
道家还强调要消除争斗的能力,倡导‚柔弱之道‛,认为力量强大了会带来灾祸,‚兵强则灭,木强则折‛,‚不以兵强天下‛。
道家明确反对战争,认为军队是凶害之物,没有任何好处,残害人民,荒芜田地,‚兵者,不祥之器‛。
墨家兼爱非攻,不主张打仗,可以说是爱好和平的思想。
中国独特地理环境中孕育出的中国文化的和平反战思想,影响了中国历史上的对外战争和对外交往。
中国的对外战争基本都是迫不得已的、防御性的,近代以前是为抵御游牧民族入侵中原,战争大都是在自己的国土上进行的。
和亲、修长城、守边关是中国古代对外防御战略的主要特点。
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上,中国也很少以强凌弱,凭借武力压迫和吞并弱小民族,而往往如孟子所说,‚以大事小‛。
历代统治者对来华访问的外国使节都给予尊贵待遇;明朝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并未象西方殖民者那样进行掠夺,而是为展示自己的天朝大国形象,给沿途各国带去了珍贵的珠宝、锦缎、瓷器等,虽然主观上有自大的一面,但客观上是通过软实力,以和平方式显示自己的影响,促进了与其他国家的物质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近代以来,中国更是只有遭受列强侵略、欺凌的经历,而从来没有对外扩张的历史。
一次次的战败、求和、割地、赔款,使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屈辱。
历史文化和历史遭遇影响着今天中国的对外政策。
中国倡导和平共处,与一切国家友好往来;但同时又有原则,有自己的立场,不同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结盟,不参加任何军事集团。
主张通过协商,和平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分歧和争端,反映了‚君子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和为贵‛的传统思想。
而既不干涉他国,同时反对他国干涉,反对战争,反对使用武力,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侵略扩张行为的政策,也是结合自己文化传统和历史教训而制定的。
这既是儒家反对‚以力服人‛和道家主张‚不争‛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又是基于自己近代的遭遇而表现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近代中国人民遭受的苦难,不应该在中国重演,也不应该在世界其它地方重演。
‚了解中国文化的特点,对于预测中国外交是必不可少的。
‛根据中国文化中的和平因素,历史地看待中国的现实政策、预测中国的发展趋向,可以消除误解,使世界绝大多数人了解和认识中国本质上是爱好和平和不嗜扩张的,‚中国
威胁论‛是和中国的文化传统、历史遭遇和现实政策相矛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