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课文素材集1、《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史铁生,北京市人,“文化大革命”初期响应号召由北京赴陕西务农,因积劳致残下肢瘫痪,后返回北京潜心于文学创作,现为专业作家。
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等。
《我与地坛》(1991)是作者对自我在过去十年写作在内容、思想、形式和写作行为本身进行解剖,为写下去(活下去)寻找理由。
“我从双腿残疾的那天,开始想到写作。
孰料这残疾死心塌地一辈子都不想离开我,这样,它便每时每刻都向我提出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活着?——这可能就是我的写作动机。
就是说,要为活着找到充分的理由。
” ◆史铁生曾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的生着,以便不断的去看它。
不是不断的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心魂,看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
”这段话也是对他作品的最好的诠释。
◆在这个荒芜的园子里,作者化了几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对生命的思考和解读。
这一过程是艰苦的,但也是必要的。
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经历了哪些肉体上的挣扎和心灵上的洗礼。
且看史铁生对生与死的思考,他认为:“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就是说,死是目的,生便是过程,所以,史铁生把孔子的“不知生,焉知死”改成了“不知死,安知生”,所以,他这样告诉别人,“人有时候太看重了我们要回到虚无里去,结果忘了我们本来从虚无里来”。
在他的另一首诗歌里,史铁生这样写到:“午后,如果阳光静寂/ 你是否能听/ 往日已归去哪里?/ 在光的前端,或思之极处时间被忽略在存在中/ 生死同一” “生死同一”,即过程就是目的,死是一种回归。
史铁生眼里的死,有着回家的温馨。
◆史铁生能够领悟生命的内涵,首先,在于他战胜了自己的残疾。
前面说过,史铁生最崇拜的明星是卡尔•刘易斯,但他们见面的时候,史铁生却没有丝毫卑怯的阴影。
因为他意识到每个人都是有局限的,9秒99的卡尔•刘易斯也不例外。
而此后卡尔•刘易斯输给了约翰逊。
在《我的梦想》中,史铁生说,“后来知道,跑进9秒79的约翰逊战胜卡尔•刘易斯是服用了兴奋剂,对此,我们该说什么呢?约翰逊的故乡牙买加的人们这样说,‘约翰逊什么时候愿意回来,我们都会欢迎他,不管他做错了什么事,他都是牙买加的儿子。
’这几句话让我感动至深。
难道我们不该对灵魂有了残疾的人给予更多的同情和爱吗?”在这里,史铁生深刻的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局限,而且还有比肉体残疾更严重的灵魂残疾的人,他们更需要同情和抚慰。
因此,史铁生终于从残疾的阴影里走出来。
记得原野在《人生》一诗中这样写道:人生,从自己的哭声中开始,在别人的泪水中结束。
这中间的时光,就叫做幸福;人活着,当哭则哭,声音不悲不苦,为国为民啼出血路。
人死了,让别人洒下诚实的泪,数一数,那是人生价值的珍珠。
诗人用了朴实的言辞道出了生命的真谛。
人这一辈子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
或长或短,自有论道。
而贯穿其中的生命的意义却是每个人毕生的追求。
史铁生在这里也给提出一个重要的论题,人应该怎样战胜自己的苦难,开始对生命意义的探求。
◆20XX年,史铁生获得了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那段授奖词也许是对他最精当的概括:“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写作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 ◆由史铁生的小说《命若琴弦》的电影《边走边唱》,电影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贯穿始终:“千弦断,天眼开。
”这句话的背景是盲人琴师的师傅说过,弹断的第1000根琴弦能带来光明。
盲人对于光明的渴望,残疾了双腿的人对于行走的渴望,从来不会停止,在史铁生的作品里,我们始终能够读到这样的渴望,他从来没有掩饰过。
2、《米洛斯的维纳斯》(清冈卓行)◆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神,也是象征丰饶多产的女神。
古希腊神话中称为阿佛洛狄忒。
传说她在大海的泡沫中诞生,在三位时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来到奥林匹斯山,众神被其美丽容貌所吸引,纷纷向她求爱。
宙斯在遭其拒绝后,遂把她嫁给了丑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却爱上了战神阿瑞斯,并生下小爱神厄洛斯。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杨玉环因其肥而更显其雍容典雅之态,赵飞燕因其瘦而更添轻盈迷人之姿,西施因其病而更增娇媚婉转之韵;梅艳芳虽天夭其寿却芳华绝代,给人们留下了永远光辉灿烂的艺术形象;曹雪芹留下未竟之《红楼梦》而辞世,却引出了后世无数痴人说红楼论红楼续红楼,万古流芳;维纳斯虽失双臂却从其出土以来就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一直倾倒了全世界的观赏者,漂向了更远更远的国度,超越了更久更久的时代。
以上这些,都说明了这样一个美学命题:缺憾也是一种美。
◆断臂的维纳斯不过美在“她”首先是“维纳斯”。
因为“维纳斯”这个名字首先就是美的概念了。
其次因为“她”是两千多年前的“维纳斯”。
两千多年以前的雕塑工匠,能将女人肌体创造成那么一种艺术的品格,确系不俗了。
而最主要的,“她”美在“她”的断臂。
美在她是一个亘古之迷都是有魅力的,一个亘古之迷才尤使断臂的维纳斯美名著世。
◆生活本身也像那些雕塑品,对任何一个人来说,也都是残缺的,也都必然是残缺的。
断臂的维纳斯似乎告诉我们――爱从不意味着给予什么和接受什么…… 命运三女神似乎告诉我们――对所谓命运而言,头脑是不起作用的…… 胜利之神似乎告诉我们――胜利是要付出代价的,其代价有时有如头颅…… 每每想到这些,我对生活的本质也就理解得更明白了一些。
归根结底,因完美之不可求,才便有残缺之美啊…… ◆维纳斯痛失了两条美丽的臂膊,似乎是残缺而不完整的;但从虚实相生的辨证角度看,她“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
断了胳膊,固然使人们的审美想象受到了现实事物的局限;但“官知止而神欲行”,意外激发的的审美想象,使精神可以摆脱现实事物的羁绊,在广袤无垠的时空中自由驰骋,任心所之,无拘无束,使每个人都获得各自所追求维纳斯雕像的无比神妙的整体美。
在这里,残缺因想象而生成完整,这不仅也是一种美,而且是一种超越的美,是一种虚实相生的美,是一种借助艺术空白而表现出的伟大的美,它涵容了有关维纳斯的一切至善至美的理想形态。
在西方雕塑中,与“米洛斯的维纳斯”同为法国罗浮宫“三宝”之一的“胜利女神”雕像,罗丹的《沉思》和《巴尔扎克像》,布鲁尔的《绝望的手》等等,也都是“缺憾美”的范例。
总之残缺也是一种美,它需要通过审美想象去获得。
◆在清冈卓行的心目中,有思想有灵魂有生命的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这虽为人所求,却非生活所需,如果这也算美的话,最多也只能算含泪的美,血染的美和残忍的美。
或许清冈卓行并非这种原意,可他实在不应该用这样的语言来表达,尤如“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的林黛玉流露出迷死人的病态美,于是艺术的人们都祝愿她永远病入膏肓,这无益于人们的生活,不符合人类生活的要求。
◆严格地讲,我们很难断定有臂的维纳斯和断臂的维纳斯哪一个更美,因为审美标准本来就带有主观性和相对性。
恩格斯曾说,真实的艺术是真善美的结晶,美的创造是人类对于自身生活的美化,并不是可以凭着人们的主观意愿任意为之,无所依傍的。
我想,我们对往昔的依怀是为了更好地珍惜现在,我们对缺陷的珍重是为了不再有缺陷。
如果再有人像清冈卓行那样在维纳斯有思想有灵魂有生命的时候,为了寻求所谓能给人无穷遐思的残缺美而造就残缺的话,那么,这只能表明人类伦理的残缺、道德的残缺和美的残缺!◆“人的残缺证明了神的完美。
当你觉得自己是残缺的,而有一个不残缺的比照着的时候,神就存在了。
(史铁生)◆余秋雨在《废墟》中说,‘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一种事物过于完美,就给人不真实,就脱离了大众的实际,与人们意念中的感觉不切合。
而残缺美是一种幻想美,一种弥补美,一种在心灵里重塑的艺术。
” ◆让人产生同情的事物是否就是美的事物呢?答案是否定的,山之美,美在其高峻;河之美,美在其秀丽;海之美,美在其壮阔……所有这些事物能够引发人类的情感,有崇敬,有仰慕,有依恋……是下位对上位、低位对高位的须仰视之情感,同情则相反,是上位对下位、高位对低位的恻隐和怜悯之情,说得过分一点,同情意味着施舍。
◆孟子曾说“充实而有光辉”谓之美,维纳斯没有身体各部位惊人的协调,没有丰腴、温暖的肌肤,没有优美的曲线,就不可能成为美的典型;更重要的是,她无意识间丢失的双臂,激起了所有观赏者的无穷的遐想,完成了“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这就是“空灵”。
艺术是“充实”与“空灵”的完美结合。
维纳斯之所以成为世界十大雕像,就在于此。
◆美是一种发现,美在心灵,人有悲观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热爱生活,热爱艺术,可怕的不是躯体的残缺,而是灵魂的丑陋。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题都城南庄》(动人之处在于留下的遗憾和悬念)◆清冈卓行并不是残缺美的首创者。
我国古代早就有相关的论述,老子云“大音无声,大象无形”,即是说最大的乐声听来反而无音响,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到形迹。
◆环肥燕瘦西子病,可她们都是历史上有名的美人。
为什么呢?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凄美的爱情故事能够流传至今,成为千古绝唱。
为什么呢?英国王妃戴安娜如流星般逝去曾令多少人为之悲痛惋惜,可是也有人说,王妃的早逝也是一种美。
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
——缺憾也是一种美。
◆美国著名的科幻小说作家曾经创作了一个被称为最短的科幻小说的作品,只有一句话:“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 3、《鸿门宴》(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项羽,身历七十余战,攻无不克;起兵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
然垓下一战他却一败涂地,终酿千古遗恨,何也这是“有取天下之才,而无取天下之虑。
”是因为没有夺取天下的深谋远虑。
至垓下被围,乌江亭长劝项王渡江东称王,以期卷土重来,然项羽却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最终“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
真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史记》作者司马迁说“自衿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指出项羽缺乏政治家的谋略,只依赖武力。
毛泽东则说“不可沽名学霸王”。
而项羽呢?他在惨败的局面下还不能正确反思自己一溃千里的原因,还以炫耀武力为荣事,两次把失败的原因归结到上天。
如此糊涂岂非败情之悲吗?◆项羽这个人物的致命弱点是什么?缺乏政治远见,一味沽名钓誉是项羽的致命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