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总复习:图形图表题专题【考情分析】一、图形图表题能力要求的考查常见的政治学科图表题是以图、表、文字等材料呈现给考生,要求考生根据图表中的有关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获取信息,整合处理信息或对材料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并利用所学原理剖析问题的根源,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图表型试题一般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表格题,可以通过比较思考的方法,即通过横向比变化,纵向找差距,动态把握表格中数字的变化。
一种是图题,主要分为坐标(曲线)图、柱状图、饼状图三类。
图表型试题具有文字少、信息量大、可比性强、灵活多样等特点,能全面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是近年来高考的常考题型。
图形图表题的材料,往往是以本年度国内重大社会热点为背景来创设,突出体现重大社会热点与经济知识重点的有机契合,在二者的兴奋点、交叉点和最佳结合点上精选材料,巧妙设问,通常是通过图表材料内容的比较,来说明一定的政治学科道理。
一般来说,题目图表材料既要反映我国经济社会变化发展的实际,又要反映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突出困难、矛盾和问题。
而设问则要求调用有关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在复习备考中,我们一定要熟悉当年的重要经济热点,并联系相关的政治学科知识,从不同角度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争取做到烂熟于心,胸有成竹。
二、图形图表题题目结构图形图表主观题和其他类型主观题一样,也是由材料和设问两大部分构成的。
而图表材料一般包括标题、图表、注释三部分,设问通常由二至三个小问题组成。
三、图形图表题的设问方式图形图表题常见的设问方式是:第一问,表1、表2分别(或共同)反映了(或显示)什么经济现象(信息)?第二问,表1、表2有何经济联系?第三问,请你谈谈对图表所反映的问题的认识,或者根据图表材料设置诸如意义、措施或研究探讨类型的设问。
【方法点拨】一、图形图表题一般审题与答题方法【高清课堂:高考总复习:图形图表题专题411579 图形图表题高考能力要求】1. 图形图表题的解答建立在正确把握设问信息的基础上。
图表题往往是一题多问,设问之间或是一种并列关系,各小题围绕中心相对独立;或是递进关系,层层深入,其基本顺序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如对第一问,一般是问图表所反映的经济现象,这实际上是属于“是什么”的问题。
这里尤其要特别注意看清题目问的是“分别反映”,还是“共同反映”什么经济现象。
对图表“是什么”的问题,学生不仅要写出图表所反映的表面现象,更要指出这一经济现象所昭示的深层信息或本质问题。
关于第二问,两个图表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高考试题比较常见的是因果联系和一分为二的关系两种情况,而整体和部分的联系、前后相继的联系较为少见,到底是何种联系,学生一定要结合图表材料具体判断清楚。
至于第三问,一般要求要结合材料谈对所反映问题的认识,通常用“如何看待”、“如何评价”等关键词,学生应注意识别。
答题时必须把图表材料和教材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注意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三个角度进行思考,归纳整理答案。
2.细读图形图表,提取信息(读标题、读数据、读表注);(1)程序很重要。
信息解读的程序:看标题——看图表(横比、纵比、看变化、看趋势、看突变)——看注解——看关键年份。
具体而言:①先审图表标题,明确答题方向。
表格名称,即标题。
它反映着图表的中心和主题。
抓住图表的标题,就从总体上明确了图表材料的主要内容,对答题有着重要而正确的导向作用。
②抓住图表内容,进行对比分析。
图表的项目和数据是图表材料的主体部分,是答案的主要来源之所在。
因此,我们要集中精力审读图表内容,要通过横向和纵向对比,关键是能从对比中发现问题,发现变化,发现差距,纵向对比用来说明变化(如有个较大的增长或减少),横向比较来说明两者的差距,弄清所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弄清事物增长或减少,提高或降低的变化发展的总趋势,明确揭示蕴涵其中的某些经济学观点和道理。
③重视图表注释,完善答案链条。
附注是对图表不能直接罗列或体现的内容所作的文字补充说明,是图表材料的有机组成部分。
附注可以使图表的本意得到更全面、更彻底的表达。
忽略附注,则不能全面把握图表的中心观点,不能揭示图表间的内在联系,容易丢失要点。
④关注特定年份的标志性意义。
有些图表材料中,有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标志性年份,如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年,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底或者2002年初(我国入世)等,它对于图表的中心观点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也是试题答案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忽视,那么我们的答案就会因为不完整、不准确而导致丢分。
(2)不同类型图形图表解读方法略有不同。
不同类型图表解读方法略有不同。
表格一般由时间、项目和各数据构成,可按时间顺序纵向比较变化的趋势,按项目类别横向比较不同项目的地位和比重等。
饼状图主要体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表示什么,部分分别表示什么,结构有无变化,分析现象,揭示原因。
曲线型应把握曲线变化的情况,理解变量间的关系。
如果是柱状型,应分析纵横两轴所代表的变量变化情况,比较异同,而且建议注意较长或较短柱状体所代表的信息。
3.迁移知识,形成答案(依据教材、结合背景、运用术语)。
在答题时要注意将材料和教材原理结合起来,避免材料和原理“两张皮”。
二、柱状图类【高清课堂:高考总复习:图形图表题专题411579 柱状题】【方法提升】柱状图能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直观的反映出对象的变化状况,其最大的优点是能把试题信息非常简洁明了地传递给考生。
柱状图应分析纵横两轴所代表的变量变化情况,比较异同,而且建议注意较长或较短柱状体所代表的信息。
【典型例题】某班以“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为主题,展开探究性学习。
老师给出了一张柱状图,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
甲组同学对图的内容产生了兴趣。
甲同学问:“这张图是什么意思?”乙同学说:“我也不清楚,不过我查过资料,图中社会建设支出的内容包括教育、就业服务、公共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方面。
”请你告诉他们图中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并结合社会建设支出的具体内容,说明这些支出是如何对经济建设起到促进作用的。
(11分)解析:本题是一道简单的柱状图分析题。
从设问来看,该题从是什么和意义层面考查。
关于第一小问,问“图中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第一步,看标题,“国家财政用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支出的变化”,注意关键词,“财政支出、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变化”;第二步,看内容,纵横比较,纵比比变化、横比比差距。
从2000-2006年,财政支出在经济和社会建设方面都有所增加。
横向看差距,两相比较,社会建设支出的增加快于经济建设支出的增加。
最后,从现象到本质,反映了我国财政支出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物质保障,更加重视社会公平,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巨大作用。
注意组织答案必须做到现象和本质,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第二问,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分别阐述材料中支出的对象对经济建设所起到的促进作用,教育、就业、公共医疗、社会保障等。
答案具有开放性。
参考答案:①社会建设支出与经济建设支出的规模逐年增加;社会建设支出的增加快于经济建设支出的增加。
②发展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素质,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提供就业服务能够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促进就业。
增加公共医疗支出,推进卫生事业发展,保障人民健康,有利于经济建设。
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可以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为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更好地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提高劳动者积极性,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饼状图【高清课堂:高考总复习:图形图表题专题411579 饼状图】【方法提升】顾名思义就是利用不同面积的扇形图,用百分比的形式表示出事物的结构状况。
饼状图主要体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表示什么,部分分别表示什么,结构有无变化,分析现象,揭示原因。
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产业结构、投资结构、所有制结构等常用饼状图表示【典型例题】某年我国三大需求对GDP的贡献率情况注:该年,发达国家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80%,世界平均水平为60%。
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解析:通过读图,该图反映的是我国三大需求对GDP的贡献率情况,总的来说,投资、消费、出口都有所贡献。
但占比例最多的是投资,这需要我们同学读出该图背后所隐含的经济信息,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仍然主要依靠投资,再注意标注:“2007年,发达国家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80%,世界平均水平为60%。
”我国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只有37%,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有相当大的差距,这意味着我国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答案:材料反映了投资、消费、出口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中主要靠投资拉动。
(材料直接呈现的信息)与发达国家及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的消费贡献率所占比重严重偏低。
(由此及彼的信息)四、折线图【方法提升】用有起伏的折线变化,能反映出对象的变化趋势。
注意关注变化趋势,尤其是突变部分,在题目中要重点描述和阐述信息。
【典型例题】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实施“走出去”战略成为对外开放阶段的重大举措。
图12 为1985-2010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情况读图12,描述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在各个阶段变化的基本特点,并说明加快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
(12分)解析:首先,审设问:关键词1:“描述各阶段变化特点”:描述、分阶段、分角度(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说变化看趋势;关键词2:“加快直接投资对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加快直接投资——“走出去”战略,利用国际资源国际市场;对经济的战略意义——经济意义一般从对国家、对企业、对个人的意义三个角度回答,此题要求战略意义,应侧重在宏观的国家发展层面,企业与个人角度可以忽略。
其次,回图表。
理解试题意图后,回归图12,看表头,分三阶段观察两条线(外商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的纵向的时间段的变化,同时观察两条线在的同一时期的对比;三阶段的变化节点分别为1992年、2002年。
联系所学,1992年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有了较大发展,2001年底中国入世,我国更深入的参与经济全球化,以跨国公司为载体,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互利共赢,不断发展。
至此,试题答案基本成型。
答案:(1)第一阶段,我国开始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很少。
第二阶段,外商直接投资快速增长,对外直接投资略有增加。
第三阶段,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直接投资均快速增长。
(3分)(2)对外直接投资是“走出去”的重要方式,可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知名品牌。
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