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原理复习题

教育学原理复习题

本学期《教育学原理》复习题一、在您看来,当好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条件?为什么?(10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固然重要,但教师的精神结构才是更为上位的概念,具有更为强大的统摄力和包容性。

如果一个教师的精神结构存在缺陷或出现问题的话,即使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相对完整,也很难成为一名真正的好教师。

1. 教育理想是教师职业的内在动力一种没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走得很远。

而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一个理想的事业。

一个教师具有怎样的教育理想,便具有怎样的为人做事的原则、信念和方式。

一个没有理想的教师往往把职业当作谋生的手段,思想上偏于保守,在行动上安于现状。

更可怕的是,一个失去了理想的教师,同时失去的还有超越自我的发展意识以及教书育人的激情和活力。

而一个有理想的教师就会把职业当作事业来做,充满热情,不断创造。

因此要成为一个好教师,便少不了教育理想的支撑。

2. 教育激情是教师职业的精神风貌所谓教育激情,即对于教育的一种热爱、专注、投入、执著。

它是一种活力、一种朝气,也是一种敢于挑战、自强不息的敬业精神。

一个富有激情的教师是一个充满自信,一谈起教育就如数家珍、眉飞色舞的人;是一个一走上讲台就神采飞扬、妙语连珠的人;是一个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生如子、爱校如家的人。

而丧失了激情的教师,陷入了倦怠。

不少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工龄的延长,往往不知不觉地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工作成了例行公事,淡忘甚至放弃了曾经的理想,步入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懒散、平庸状态。

更糟糕的是,有些人长期陷于倦怠、焦虑状态而不能自拔,甚至思想麻木、随波逐流,有意无意地成了“应试教育”的推手或帮凶。

教育激情是一种事业心,也是一种生活追求,在本质上则是个体生命的自觉和自省。

3. 教育智慧是教师职业的创新之本教育是人类智慧的产物,人类又通过教育追求智慧。

智慧是教育的内容,也是教育的手段和目的,教育对智慧具有内在性和必然性要求。

作为传道、授业、一、在您看来,当好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条件?为什么?(10分)解惑者的教师,不能没有智慧,智慧是教师职业的灵魂和魅力。

只有智慧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智慧的人,只有智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智慧的学生。

而且,只有智慧的教师才能创造精彩的教育故事,才能获得教师职业的尊严与幸福。

4. 教育良知是教师职业的道德底线教育良知,即一般教师所应具备的对于教育之真、教育之善、教育之美的正确判断能力。

教育良知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内在要求和前提条件,是教育理想、教育激情、教育智慧的源生之本和可靠保证。

一个有良知的教师,为了维护教师职业的价值和尊严,为了捍卫教育的科学性和人文性,就会自觉接受各种形式的质疑和批评,会随时随地站出来与各种各样的“反教育行为”做斗争。

二.请理论联系实际,简要叙述您对本学期《教育学原理》课上“九大议题”的理解和认识。

(30分)二、请理论联系实际,简要叙述您对本学期《教育学原理》课上“九大议题”的理解和认识。

(30分)教育观1.教育是什么——教育的历史与形态(1)教育起源就教育的起源而言,一般有“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以及由“劳动起源论”而衍生的“需要起源论”之说。

“生物起源论”认为,人类的教育活动根植于人的生物本性,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前,教育现象就存在于动物世界中。

人类出现之后,继承了动物早已形成的教育形式,只不过对这种形式不断改善,使之更加复杂而已。

“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早期和个体幼年时的模仿行为,像孩童出于好奇模仿成年人的行为和活动就是教育。

“劳动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产生需要和人的个体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2)教育的形态教育的形态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这三个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同背景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实体形式。

依照标准的不同,可以划分出不同的教育形态。

其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当代教育最为典型的三种形式。

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其他成年长者在家庭生活中对其下一代和其他家庭成员所进行的教育。

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一个人在一生中接受的来自家庭其他成员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

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之前,由父母或其他家长者对其所施加的有意识的教育。

学校教育,是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说来,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学校教育是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对的概念。

社会教育,广义的社会教育是指有意识地培养人,有益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各种社会活动。

狭义的社会教育是指学校和家庭之外社会文化机构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教育。

现代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

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或政权,实施不同性质的社会教育。

2.教育为什么——教育的目的与功能(1)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

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是一种在理性引导下的目的的追求。

任何一个参与到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大到国家、社会和团体,小到教师、学生和家长,对教育都会有各自的期望。

为实现这种期望,就必须保持教育活动的统一性、连贯性,就必须切实的把握教育活动的方向,而所有这一切的实现,又都依赖于自觉地确定教育活动的目的。

(2)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是指教育活动和系统对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它往往指教育活动已经产生或者将会产生的结果,尤其是指教育活动所引起的变化、产生的作用。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本质决定了教育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又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

教育功能在系统内部表现为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在整个社会系统中表现为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所以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对受教育和社会的影响和作用,不只是正向的促进,也有负向的阻碍。

因此,教育功能不仅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而且还具有方向性和多方面性。

3.教育该如何——教育的质量与公平(1)教育质量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衡量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教育质量有宏观与微观之分。

从宏观层面看,教育质量即整个教育体系的质量,也可称之为“体系质量”。

所谓体系质量实质上是指其与系统规模、结构和效益等之间协调问题。

也就是说,它以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是否协调一致为标准。

什么时候系统各要素之间协调一致,什么时候就表现出较高的体系质量。

微观教育质量“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其“衡量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前者规定受教育者一般的质量要求,亦教育的根本要求;后者规定受培养者的具体质量要求,是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

”(2)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

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教育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

它既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超越,是社会现实与教育理想的统一,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包括它的历史合理性和历史局限性。

教育的理论基础4.人性论——儿童理论与教育一般情况下,人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人的本性。

而人性是一个多元的、复杂性的系统概念,在不同的领域对它的定义也有所不同,它涉及到人格、人的属性、人的特性、人的本质等多个层次。

对于一个人来说,认识自身,了解自己作为人的特征十分重要。

人作为教育的主体,对于人性的不同看法,直接决定着教育做什么和怎么做。

或者说,对于人性的不同理解与认识,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于教育目的与教育功能的不同判断,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原则的不同选择。

简言之,有什么样的人性论,就有什么样的儿童 ( 学生) 观,有什么样的儿童 ( 学生) 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主张与实践。

5.知识论——知识理论与教育知识,,是符合文明方向的,人类对物质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结果总和。

知识也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成果。

它包括事实、信息的描述或在教育和实践中获得的技能。

它可以是关于理论的,也可以是关于实践的。

知识的获取涉及到许多复杂的过程:感觉、交流、推理。

知识也可以看成构成人类智慧的最根本的因素。

知识即美德。

正确的思想必然导致善的行为,错误的思想必然导致恶的结果。

撇开知识与道德,教育便不能称其为教育。

教育如果知识倾情和沉溺于所谓的科学与技能的获得,而忽视人文道德知识的涵养,忽视理想信念,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忽视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整体人格,必然以失败告终。

知识就是力量。

首先,知识是人类控制自然变化、支配社会发展的一种力量,知识作为人类认识活动的结晶,知识具有其天然的认识的驾驭外在世界的工具价值;其次,知识可以作为个体生活的手段和资本,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是知识性劳动的结果。

最后,知识作为一种生活的智慧和态度,即知识为人的充分、全面的自由发展奠定基础。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谁的知识最有价值。

人类历史的实际进程和基本方向直接取决于人类知识增长的整体状况。

如果我们不能够科学、理性地把握人类整体知识增长的未来趋势,就不可能遇见人类文明的必然走向与可能前景。

教育是文化知识传播的重要途径,课程作为教育的心脏,知识是课程的内核。

只要教育存在,就无法回避知识的选择问题。

为了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为了教育活动的便捷、有效,为了教育目标的顺利达成,人们不得不对无限多样的人类知识总体进行精细的选择、组织乃至控制。

6.教学论——学习理论与教育教学是学校工作的重心,“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论的根本问题。

但对于这个根本问题的理解,常常是片面性或绝对化的,在实际教学中又常常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经过十年课改之后,大致形成了一套以“少教多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合一”“教学相长”为主题词的改革话语。

这套话语中的五句四字成语,言简意赅、易记易诵,为我们建构新型的教学关系提供了比较清晰的思路。

“少教多学”作为一种有效教学理念。

其中,“少教”追求的是效率,注重的是“教”的质量而非数量,而“多学”追求的则是效果,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度以及由此所形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先学后教”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模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