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初探摘要:随着高校招生的不断扩招及中小学音乐课“新课标”理念的不断深入,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已经阻碍声乐教学的发展。
声乐教学必须进行改革方能适应新形势下音乐教育的发展步伐。
笔者尝试从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借鉴“曲艺精华”、融合“教学资源”四个方面对高校音教专业声乐教学改革提出了几点看法及建议。
关键词:声乐教学;改革;音教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5312(2012)23-0235-01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是以培养合格优秀的中小学音乐师资为目标,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声乐课是音教专业的主干课程,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随着高校扩招及中小学音乐课“新课标”理念的不断深入,高校的声乐教学必须进行改革方能适应新形势下音乐教育的发展。
笔者尝试从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借鉴“曲艺精华”、融合“教学资源”四个方面对高校音教专业声乐教学提出改革意见,以便抛砖引玉,集众之智,切实解决好高校音教专业声乐教学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更新教学观念
近年来,随着中小学“新课标”的出台,为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明确了方向。
“新课标”明确提出了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
念,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又强调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然而多年来的高校音乐教育的声乐专业基本上都是沿袭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体系,过于强调技术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挖掘及培养,与“新课标”的要求相去甚远。
高校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优秀师资。
因此,高校声乐教学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把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贯穿声乐教学的整个过程,让学生在学唱的过程中认识美、感受美、体验美。
让传统的“声乐技能课”转型为新颖的既能传授技术,又能享受艺术的“声乐美育课”。
二、创新教学模式
近年来随着高校艺术类招生的不断扩招,高校的招生门槛相对较低,自然会导致生源质量的大幅下滑。
如音乐类考生,有大部分学生缺乏对音乐的热爱,自身音乐素质和文化修养都不高,只是有幸成为高校扩招的“幸运儿”。
然而,面对这样的培养对象,高校声乐教学必须打破传统的“一对一”声乐教学模式,尝试小组课和集体课交替进行的教学模式来应对当下的声乐教学困境。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生源较多,师资相对缺乏的现象。
“一对一”声乐教学模式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基本上已成为历史,或者是极少数人享受的“特权”。
以湖北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为例,基本上是以“一人课”和“小组课”最为常见。
然而“一人课”肯定是极少数优秀学生的特权,“小组课”不言而喻。
笔者认为,这种模
式的存在,还没有摆脱传统声乐教学的烙印,不能很好地体现以“审美”为核心的声乐教学理念。
然而,小组课和集体课交替进行的教学模式,不仅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而且能最大程度上整合教学内容,扩展专业知识,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之一。
目前湖北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小组课”为最为常见的教学模式。
如果在学期内,任意周次安排二至三个小组课一起上“集体课”,这些学生不仅能得到两三个学时的知识量,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融入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研讨的氛围。
集体课一般会讲授声乐基础理论、声乐教法或技能技巧课学习中的共性问题,同时,还可以在集体课中观摩名师名家的声乐教学录像及全国声乐比赛录像等。
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教学互动,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必然会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动性。
“小组课”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声乐授课的一种模式,一般3-4人最为合适,教学中,教师既可以解决学生在声乐学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也可根据每个学生个性进行个别指导。
“小组课”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词曲的“美”,体验声音的“美”及欣赏肢体语言的“美”。
让“审美”理念贯穿“小组课”声乐教学的整个过程。
笔者认为,“集体课”的优势在于解决声乐学习中的共性问题;“小组课”则更注重学生个性问题的解决与提高。
如二者结合在一起,相得益彰,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优化教学效果,应该是《新课标》背景下高校声乐改革的明智之举。
三、借鉴“曲艺精华”
目前我们师范类高校音教专业的声乐学生普遍存在“重讲台轻舞台”的现象。
不是不愿意登台,而是登舞台缺乏自信。
俗话说“心里没谱,打不得锣鼓”。
舞台表演是一门综合艺术,不仅需要较好的专业基本功,还要有较好的舞台表演功底。
然而我们音教声乐学生平时只注重讲课能力、示范能力、教育教法等,却忽视了舞台表演能力的培养,这也是传统声乐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
因为声乐是一门表演艺术,离开了表演,它变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不同于专业院校声乐表演专业教学,其根本区别在于一个注重“师范性”,一个注重“表演性”。
然而在当下音乐专业总体就业极不乐观的形势下,高校音教专业声乐教学在稳操“师范性”的前提下,更要注重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的培养。
笔者认为普通高校音教专业声乐学生,在提高表演能力方面可以大胆向地方曲艺和戏曲借鉴。
南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已经开启地方曲艺进课堂的先河,而且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成效。
高校作为文化阵地,既传承了民族文化,又汲取了曲艺的精华。
曲艺表演艺术讲究“四功五法”即:“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步、法”。
单就“五法”而言,它是协助“四功”完美演员的肢体语言。
我们说一个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有没有功夫,主要就是用“手、眼、身、法、步”来做出衡量。
而观众是否能获得审美满足,也取决于演员对“五法”尺度的掌握。
所以高校音教专业的声乐教学,要大胆向
校外的“优秀资源”借鉴,利用自身优势,丰富专业特色,增强音乐艺术的审美功效,培养出既能站稳讲台,又能站好舞台的优秀音乐教师。
四、融合“教学资源”
声乐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声乐的审美活动离不开音乐的相关学科及音乐艺术以外的文学、戏剧、舞蹈、曲艺等相关学科的知识积累。
特别是声乐与文学的联系甚为密切。
声乐是文学(歌词)与音乐的结合体,透过对歌词的理解和分析,便能找到其中的情感基调,再与歌中的旋律结合,并能达到词曲合一,相得益彰,达到完美的境地;声乐与舞蹈、戏剧、曲艺的联系也比较直接,上文所讲的声乐教学在表演方面向曲艺“五法”借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过去的声乐教学仅注重歌唱技术技巧的训练,而忽视其他学科的联系,导致学生成为一个“发声机器”,不懂的艺术性的歌唱。
正如著名声乐教育家周小燕先生所讲“歌手不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就不能实现艺术性的歌唱,只能说是发声器官在做广播体操”。
试想,我们的音教声乐学生,如果乐理知识学的比较扎实,其对作品曲式结构的分析也会比较透彻;如果视唱练耳好,其读谱能力肯定不错;如果文学修养好,其对作品主题思想及风格的把握也会很到位;如果学生经常观摩戏剧、曲艺及全国声乐大赛的视频或录像,那么学生在肢体语言表达方面也会游刃有余、自然得体。
笔者认为,高校音教专业声乐教学改革,务必要融合各种“教学资
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声乐教师的积极参与,也需要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在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声乐教学只有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大胆向姊妹艺术借鉴,融合“优秀资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培养出具备较高艺术修养和专业水准的优秀音乐人才,才能促进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为祖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系统研究(第一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2]赵梅伯.歌唱的艺术(第一版)[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3]周小燕.声乐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10.
[4]黄友葵.论歌唱艺术(第一版)[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