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小学校本研修随笔》驼山小学校本研修随笔篇二:《校本研修读书笔记》新世纪教师的教育观教育观念制约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影响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学的评价,涉及到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会等多方面的关系。
新的教育观包括许多方面的内容。
我觉得,作为新世纪的老师必须切实转变或掌握以下几个方面坚持“育人为本”。
传统教育观念注重于知识的传授,即“教书”,是把学生原来不具备的知识,在学校教育中完成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积累构建。
新的教育观应该是以教书为手段,以育人为目的。
人本主义者认为,青少年的成长划由三维世界构成对生活世界的认识、理解、融合,即学会生活;知识世界的认知、构建、积累,即学生学习;心灵世界的唤醒、感悟、完善,即学会做人。
因此,传统的教育观只注意到学生三维世界的一个方面,其偏颇是显而易见的。
学校对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的给予,即通常所说的“育人”,对学生如何走好以后的人生道路起着关键作用。
所以,育人才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
让学生生活在希望之中。
调查显示,在厌学辍学的学生中,有大量的学生不是因为经济困难。
这部分学生存在着的灰心失望、悲观消极的心态,是造成厌学辍学的心理因素。
因此,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应该让学生燃起希望之火,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不畏困难,勇往直前,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成功更是成功之母。
“失败是成功之母”曾激励多少人从失败走向成功。
然而,对于一个心理、生理、价格尚未成熟的孩子来说,走出失败的阴影却是不易的。
如果让孩子老是处于失败的阴影之中,他们永远看不到阳光。
而成功教育能使孩子找回自信,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使他们追求成功的心理动机得到强化,形成不断发展的良性循环。
因此,这就需要新世纪的教师不能给孩子提过高的要求,不要挫伤孩子的积极性,把对孩子的批评、指责改为表扬、鼓励,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甘甜。
没有差的学生,只有差的教育曾经有个说法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它和“没有差的学生,只有差的教育”一样,都是强调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好的。
国家总督学柳斌这样说过“没有一生下来就坏的学生,有的只是你对他的教育的不当,培养的不当。
后来为什么会有很多差异呢?那是环境熏陶促成的。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人们常用“桶”和“碗”的关系来比喻师生关系,即“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的说法。
由此而产生的评价体制也就必然以学生的“碗”接没接到水、接了多少水为标准。
这样只用一个模子去铸造学生,只用一个标准去衡量学生,自然就会把在这一领域不够突出的学生视为“差生”,尽管他在其他领域可能会很优秀或大有可为。
所谓的“差生”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学生。
正如北京市光明小学“我能行”激励式教育中的一句口号“你在这点行,我在那点行”所说的,人人都有自己的长处。
这就是新世纪教师应该具有的学生观。
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平等、民主、合作——师生关系新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为了上述培养目标的实现,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就需要摈弃传统的师道尊严,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师生共奏和谐乐章。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指师生在知识、人格、精神、道德等各层面展开交流,通过师生在知识、情感、道德、灵魂等各层面的广泛、深入的交流与“共鸣”,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型的师生关系还指师生双方在教育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双方都具有完整的个性;在教育活动中,师生双方谁也不能控制、操纵谁,或者强行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对方,而是建立一种平等、自由、宽容、关心、鼓励、合作的关系。
师生双方共同达到理解沟通、和谐一致,这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社会性关系。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新型的师生关系,是需要从多层面来认识的。
它至少应该包含这样几个要点从人际关系来说,应当是平等的、朋友式的,而不是“居高临下”的;从教育过程来说,应当是民主的、互动的、和谐的,而不是“专制”的;从教育方法来说,应当是服务的、全面负责的,而不是只管“教”的;从工作目标来说,应当是着眼于未来的、对学生终身有用的,而不只是看到眼前的。
从工具到顾问——教师地位和作用的变化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个称职的教师首先要明白教师的职责已越来越少地传递知道,越来越多地鼓励思考。
除此之外,教师越来越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位顾问,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学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构建的促进者、学校制度建设的参与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这样的教师,不仅仅只是一部百科全书或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不再只是一个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而应该是一个有创造性的教育者,能帮助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教会学生如何处理大量的信息,从而更多地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顾问。
掌握新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已经成为新世纪教师教育理论的新取向。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主观与客观、相对与绝对、接受与发现、结构与建构以及普遍性和具体性的辩证统一,因此,学习不是由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而且,这种建构是他人无法代替的。
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带来的是一场学习上的革命。
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以学生为中心,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的知识,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教师要做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不能只是一味地讲授,要设计真实的任务,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善于与学生并且善于组织学生与教学媒体之间进行多维互动,设计支持并激发学生思维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把当前的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进行认真的思考。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个人都拥有相对独立的多种智能,即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这种个体智能的发展方向和程度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和制约,但每个人都可能在一、两个智能领域表现得突出,因此,教育的责任就是发现和发展孩子的智能强项,使孩子一开始就处于心理优势的地位。
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上的应用首先要确立这样的几个观念“每一个学生都是好的”学生观;“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智力的晴雨表”的智能观;“为了多元智能而教”的教育观;灵活多样的评价观。
同时还要求老师努力做到注意鉴别并发展学生的优势智能领域,帮助学生将优势智能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其他智能领域,重视发展学生的所有智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鼓励学生经常使用他们所有的智能,并模糊评估和课程之间的界限,把评估当篇三:《华强中心小学校本研修笔记11月》{小学校本研修笔记}.新课程教学环境下,教师角色的定位与转换张冬倩语文教学是一台戏,教师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这台戏的质量,然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或代替作者言论,这不是语文教师应扮演的角色。
下面我谈谈对语文教师应扮演角色的几点认识一、语文教师应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扮演桥的角色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
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教师这座桥就是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我们的任务就是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更好理解教材。
总之,教师要扮演好桥的角色,就是让教师不要越权代替学生思考代替作者言论。
要让学生充分与教材交流。
教师如何能扮演好桥的角色呢?首先,提起学生对教材的兴趣,否则就是桥搭了学生也不愿意通过其次,我们要设计好教材这个诱饵,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是艺术,思想的结晶,要让学生萌发从教材中感受到这些东西的欲望,最后在教学中重点教给学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获取知识。
二、在阅读上教师应做打开学生阅读视野的大门的钥匙教材的知识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也是有限的,然而知识是无限的,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学生光学会教材是不行的,也是不够的,在语文教学上就是要求语文教师要不断发展课外阅读,开拓阅读视野。
语文教师要做好打开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钥匙就是要求我们不能整天围着课本转,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让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走向课外学习。
三、在学生人文精神的渗透上教师要做艺术感染的天使教师要做好艺术感染的天使,要在这如下方面加强修养。
首先是情感上要丰富而真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可以说语文教学是情感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教师,教师与作者及学生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上,通其次在言行上要有风度。
言的风度即指教师的语言要有感染力,这主要包括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上要有艺术性。
最后语文教师要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导学生发现教材、生活中的美,才能引导其感受,创造这些美。
四、在创新精神上做学生的开路先锋现代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传统教育上教师处于学生之上,其思想统治束缚着学生的思想。
我们要勇于担负起打破这种传统教育思想束缚的开路先锋。
其一要培养学生怀疑、批判精神,教师要超越自我,敢让学生向自己挑战,以此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另外,在教学中多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说自己的想法,出题时多出些主观性试题,在评价时不要求统一,尊重个性差异。
随着语文教学的发展,语文教师对自己角色要不断有新的认识,不管自己扮演什么角色,我们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
在教改深入的今天,我们培养好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这才是语文老师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