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章 文学接受主体

第十章 文学接受主体

声称远离现行政治制度的‚非意识形态化‛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主 张将诗人逐出他的理想国。

孔子极为重视文艺的教化 作用,认为诗可以为‚事 父‛、‚事君‛ 。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现代资产阶 级通过高度商品化的现代艺术消费, 消蚀了消费者对现行制度的历史性 的思考,瓦解了消费者变革现实、 改造世界的要求。
文学消费作为意识形态消费的特殊性
艺术想象力
批评家的想象力既用于他对艺术对象的感受和体验,也用于 理论和概念的创造之中。 一种新颖的,有生命力的批评绝不是拾人牙慧,而是批评家 依靠自己的想象力,把自己直觉到的东西条理化、概念化、 理论化。 蒂博代指出,我们所能给予一位大批评家的最高赞誉是说, 批评在他手中真正成为一种创造。‚一个伟大的批评家和 一个平庸的批评家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能够给这些重要 的概念以生命,能够用呼吸托起它们,并时而通过雄辩, 时而通过风格,给它们注入一种活力,而对后者来说,这 些概念始终是没有生气的技术概念,总之,不过是概念而 已。‛
第三,受教者。
优秀的作品总是以它蕴含在艺术形象体系中的 富有哲理性的历史感、生命意识和宇宙意识感染 人,让人们在反观自身的体验和思考中获取积极 的力量。
影响一代人的书
二、读者和批评家
接受主体大致可分为两类,即读者和批评家 。 1、作为文学接受主体的读者应具有的条件 (1)接受主体由日常态度进入审美态度。
莎士比亚
第二,审美者。
审美属性是文学的根本属性。
在文学接受过程中,主体可以充分调动自己的感知、 情感、想象和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进人一种无拘 无束、无所挂碍的自由审美境界。
文学的审美价值属性的表现
内容上:文学作品渗透了作家本人对社会生活的 情感态度,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形式上:文学作品艺术形式本身具有审美价值, 如叙述角度的独特、故事情节安排的机智、悬念 设置的奇妙、文学结构的精巧以及谴词造句的形 式美等等。
由瑞士美学家布洛提出来的,指读者在欣赏文学 作品时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包括两个方面,即 与现实生活拉开一定的距离,同时与文本也要保 持一定的距离。 忘掉那危险性与实际的忧闷,把注意力转向‘客 观地’形成周围景色的种种风物 ― 围绕着你的 是那仿佛半透明的乳汁做成的看不透的帷幕,它 使周围的一切轮廓模糊而变了形,形成一些奇形 怪状的形象。
(二)文学消费、文学接受和文学欣赏的关系
文学消费 文学接受 文学欣赏
(初始阶段)
文学阅读
(高级阶段)
文学创作与接受、消费之间的复杂关系
村上春树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传入中国的。 他的作品在中国创下了非常之高的销量。其 作品的发行量早已超过了 1500 万册这样的可 谓出版界的天文数字。在我国大陆,其译本 也在没有炒作的情况下向四十万册逼近,这 还是几年前的统计结果,现在恐怕已不止这 个数目。仅《挪威的森林》,不到半年便重 印了四次,但仍不时脱销。
批评家应该有责任心和道德感,对社会负责,对 读者负责,维护科学的尊严及批评的客观公允。
批评家的批判精神
在批评活动中,批判家应该敢于揭出艺术的痈 疽,敢于抨击文坛上的不良现象,而不应做好好 先生。批评家身上应该有一种锐气和锋芒,敢于 对批评对象说“不”! 狄德罗则把批评家说成是“对过路人喷射毒汁” 的人.。但批评家批判的应该是确实值得批判的, 而不能良莠不分,是非颠倒,把好的作品贬得一 无是处,从而丧失了批评的效度。
文学的审美价值属性的最根本的来源是文学作品 内容与形式辨证统一所造成的即源于现实又不同 于现实的艺术世界。
文学接受审美价值属性的三层次
悦耳悦目
悦心悦意
悦神悦志
民间故事书的使命是使一个 农民在作完艰苦的日间劳动,在 晚上拖着疲乏的身子回来的时候, 得到快乐、振奋和慰藉,使他忘 却自己的劳累,把他的硗瘠田地 变成馥郁的花园……使一个手工 业者的作坊和一个疲惫不堪的学 徒的寒伧的楼顶小屋变成一个诗 的世界和黄金的宫殿,而把他的 矫健情人形容成美丽的公主。 —— 恩格斯:《德国的民 间故事书》
第十章 文学接受主体
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
(一)文学生产的内涵
广义的文学生产包括文学作品的创作、出版、发 行和阅读等要素。
狭义的文学生产即指以作家内在心理意象形式存 在的观念形态的文本创造和出版家通过一定的物 质载体将作家观念形态的文学文本变为文学读物 的物态化生产,如文学书籍、电影拷贝、录象带、 录音带、电子光盘等等的制作。
艺术理解力
批评家的理解力是其逻辑力和思辨力的体现。 别林斯基之于果戈理,胡风之于田间。 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
其三,丰富的知识积累。
知识包括着人文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 常识等。
精湛的专业知识
蒂博代曾把文学批评划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自发的批 评,第二种是职业的批评,第三种是大师的批评。 时至今日,这三种批评仍然并存,但职业批评越来 越引人注目,这是由批评本身的发展而决定的。
其二,敏锐的艺术感受力。
艺术感受力具体表现在对批评对象的精细感悟和对 文学批评规律的把握。
要具有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必须做到:
(1)扎实的文学功底
(2)大量的鉴赏经验的积累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刘勰《 文心雕龙 · 程器 》
艺术感受力
批评家首先是一个读者,他在面对文学作品时,首 先要对文学作品进行具体的感受和体验。法国文 艺理论家丹纳指出:‚批评家的才能首先在于感 受。‛感受是理解的前提,是批评的基础。 英国美学家休谟在《论趣味的标准》中,曾引用了 《唐•吉诃德》中的一个故事,说明艺术家所应具 有的敏锐的艺术感受力。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
提供文学消费的对象
文学生产
规定文学消费的方式
文学消费
规定着文学消费的需要
文学消费制约着文学生产
决定着文学生产的最后完成
文学生产 文学生产
制约着文学生产的方式和规模
文学消费
体现为文学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文学消费的二重性
(一)文学消费作为一般的商品消费
优秀的文学产品具有超时代性 文学产品的消费具有再创造的性 质,需要消费者的积极参与
音乐剧悲惨世界
新版电影悲惨世界
文学消费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文学生产者通过文学作品传达的意识形态性, 在文学的阅读过程中,影响消费者
文学消费对于意识形态的三种反应模式:
直接服务于现行体制与社会结构
直接批判现行制度的不合理性
接受主体的角色:求知者、审美者、接受者。
第一,求知者。
接受主体可从文学作品中认识历史、认识社会、同 时也认识自己。 ‚无论其镜子是梳妆台式的刻板或是娱乐园中歪曲 的形象,文学不可避免地告诉我们有关社会环境 的既重要又真实的事情‛ 。
认识社会现实 认识人类自我
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 麦克白等形象具有深刻的 人性内涵
黑夜给我黑色的眼睛,我去用它寻找光明。
为什么说接受主体是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的最终实现 者呢? (1)文学作品具有多方面的价值,接受主体的参 与使这些价值得以实现。 (2)不同的接受主体从中获得审美价值不同。 ‚但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 见 《 易 》 ,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 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闹秘事‛ 。—— 鲁迅
第一节 接受主体界说
一、作品价值的实现者
活动:生活——创作主体——作品——接受主体的 完整的系统。
‚一个只存在于运动中的特殊尖峰,要使它显现出 来,就需要一个叫作阅读的具体行为,超过这些, 存在的只是白纸上的黑色符号而已。‛(萨特 )
在阅读之始,接受主体首先应该是一个语言符号 解码者。 例如:《一代人》(顾城)
文化工业的出现和文化流通市场的形成,文学生 产者与文学消费者发生分离 文学作品进入商品流通领域,遵循价值规律
文学作为物态化的劳动产品,会有物质耗损
文化生产受社会消费心理影响
文学消费的二重性
(二)文学消费作为特殊精神产品的消费
文学产品主要满足人们的精神生 活需要
文学产品中作家的创造性劳动难 以作定量评估
不是以概念形式的意识形态观 念直接灌输给消费者,而是寓 思想观念于艺术形式的结构和 艺术娱乐的效果之中 。
丁玲
赵树理
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
(一)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
文学消费 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二重性 既包括阅读行为,也包括未含 阅读活动的消费行为 文学接受 精神文化属性 一种阅读或欣赏的精神活动
主客观条件不同 综合的多视角 偏于审美经验或艺术心理这一 独特视角
其二,读者应具备一定的艺术感受能力。
‚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 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 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惯例‛说
艺术‚惯例‛,即‚每一门类系统为了使该门类 所属的艺术作品能够作为艺术作品来呈现的一种 框架结构‛ 。
文学惯例是指人们对文学的各种规则、表述特征、 因素和传统的总称。
兰色姆提议成立 ‚批评公司‛或‚批评股份有限公 司‛,他倡导的就是专业批评。
关于文学批评的方法,批评家对四要素的关 注点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批评:
从文学和‚世界‛的关系看,产生了道德批评、社会批评、 女权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等,它强调作品与社会现 实之间的关系;
从文学和‚作品‛的关系看,产生了俄国形式主义、英美 新批评、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批评等,它注重文本自身构 成上的特点;
从文学和‚作者‛的关系看,产生了传记批评、心理批评、 原型批评等,它强调作品与作者本人的联系; 从文学和‚读者‛的关系看,产生了阐释学、接受美学、 读者反应批评等,它强调的是作品与读者之间的关系。
先进的学术思想
批评家不仅应该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还应该注意 汲取时代先进的学术思想,这是批评避免僵化、保 守、因循守旧的最好方式。 20世纪的文学批评便体现出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特点, 当代哲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 发展和创新,都为批评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它充 满生机与活力。 我国新时期的文学批评也摆脱了单一的社会学批评方 法,不断涌现新的方法。这不仅是一种理论的自觉, 也是对象本身复杂化所带来的必然。在这种况下, 批评家如果才疏学浅,孤陋寡闻,就会限制其批评 视域,在批评对象面前显得无能和尴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