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测试卷(时间:120分钟总分:120分)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座号________第一部分(31分)一、语言积累与运用。
(31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5分)历史星空,人物璀璨。
邓稼先忠诚纯正,是杨振宁敬爱的zhì()友;闻一多口行一致,是臧克家称颂的先生;周树人明朗幽默,是张迺莹惦念的导师。
家国情怀,亘.()古不变。
浩荡的黄河澎湃.()着光未然的爱国壮举,丰ráo()的土地棉延着端木蕻良的赤子之心。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2)文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订正。
应改为。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闻先生也总是头发,他是无暇及此。
②他自己赶快胡乱写完了事,别人看了三遍五遍看不明白,这费了多少,他不管。
③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
A.凌乱功夫震动B.零乱工夫振动C.凌乱工夫震动D.零乱功夫振动3.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扬。
②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③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
④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
⑤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
⑥故乡的土壤是香的。
A.⑥③②①④⑤B.①④⑤③②⑥C.③②④⑤②⑥D.⑥①④⑤③②4.名句默写。
(10分,每空1分)①,弹琴复长啸。
(王维《竹里馆》)②,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③,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逢入京使》)④杨花榆荚无才思,。
(韩愈《晚春》)⑤路曼曼其修远兮,。
(屈原《离骚》)⑥,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⑦皮之不存,。
(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十四年》)⑧,对镜贴花黄。
⑨《木兰诗》中描写北方战场寒冷,环境艰苦的诗句是:,。
5.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3分)A.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B.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值得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
C.当时大家不解其中的意思,都以为鲁迅先生不加以休息不以为然....,后来读了鲁迅先《死》的那篇文章才了然了。
D.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6.综合性学习(7分)“天下国家”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看来,个人与国家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
每个人对自己国家的热爱,都是近乎本能的。
关心国家的命运,为之奋斗为之牺牲;赞美祖国的山河,为之描画为之歌咏;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为之沉醉为之感动这些都是爱国情怀的表现。
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中,爱国主义一直是中华民族得以凝聚、发展和生存的强大动力。
①文中横线上应填上的标点符号是;文中有一处存在语病,修改方法是。
(3分)②班级拟开展一次“浓浓爱国情”主题班会,打算让你策划,你拟写的宣传标语是。
(2分)③在具体环节部分,你设计了爱国人物故事会主题活动,并让大家搜集整理相关事迹。
有同学推荐了“木兰”,请问她是否合乎主题?请说明理由。
(2分)第二部分(47分)二、诗歌鉴赏(6分)7.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6分)暮春清·翁格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
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
不要埋怨大好春光归去匆匆,剩下几朵残花点缀一下花丛。
只要将花的根子留在地里,年年都会有按时吹来的东风。
(1)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花余几点红”的画面。
(2分)(2)“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
”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有什么深刻的内涵(4分)托物说理三、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8~11题。
(12分)(甲) 《卖油翁》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乙)《卖蒜叟》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
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
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
”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 ”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
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
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
”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
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
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2分)①陈康肃公尧咨善.射②卒.不肯告人姓氏9.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
10.①甲文作者详写卖油翁“酌油”情节的原因是什么?(2分)②乙文塑造了两个人物:杨二相公和卖蒜叟,这两个人物各自有怎样的特点? (2分)11.甲乙两文通过讲故事阐明道理,说说你从这两个故事中分别得到的启示。
(2分)四、阅读《傅雷:固而不执》,完成12~15题。
(13分)傅雷:固而不执度公子好友柯灵为他描绘肖像:“身材颀长,神情严肃,仿佛一只昂首天外的仙鹤,从不低头看一眼脚下的泥淖。
过分的认真,在他性格里构成了强烈的色彩。
”可就是这份认真,又让傅雷显出几分可爱来:他家的热水壶,把手一律朝右,顺手可取。
水倒完了,空瓶放到“排尾”,灌开水时,从“排尾”灌起。
家里的日历,必须由保姆来撕,别人都不许动,撕错了,他就唠叨个不停。
甚至家里几点开饭,几点出门散步,都有严格的作息。
最好笑的是,傅雷跟朋友打牌,厌恶所谓“技巧”。
人家“牌不厌诈”,他却拒绝使用心理战术,自己手里的牌被人家一猜一个准儿。
傅雷觉得自己笨蛋一个,气得撂牌就走。
不知他秉性的,就再也不跟他玩儿了;熟悉他的朋友,若是有人被傅雷的直率气到了,大家就开玩笑说:“走!找傅雷打牌!咱们替你报仇去!”傅雷确实清冷孤高,在艺术上有着极为严苛的标准,但对于心中的天才,他又无比谦虚,将他们的才华视为珍宝。
1943年,张爱玲在上海沦陷区文坛异军突起,其文章色彩斑斓,轻畅灵快,读起来像痛痛快快地冲个了澡。
从柯灵那儿得知张爱玲后,傅雷被张的才华折服,因读到《金锁记》而狂喜不已。
随后,傅雷以“迅雨”之名发文,对张爱玲大加赞赏,甚至称《金锁记》“该列为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而待到张的《连环套》发表,他又直率“谏言”,奉劝张不要浪费自己的才华。
张爱玲是何等心高气傲,依然我行我素。
然而30年后,张在自序中表示,对《连环套》的问世“颇感后悔”。
1939年,傅雷在一位女孩家中看到一册山水画,顿时感到心头被一道光照亮,便问是谁画的。
女孩说:“是我的师父黄宾虹”。
傅雷赶忙联系到黄宾虹,从此两人鸿雁往来,成为至交。
对黄宾虹的艺术造诣和精神,傅雷感佩至深。
1943年,他四处奔走,倾尽全力为黄宾虹举办个人画展。
正是这一次展览,将黄宾虹推上中国近代画坛的宗师地位。
杨绛曾回忆说:“人人都说傅雷固执,在我看来他是固而不执,大家只看到他强硬的一面,却没看到他随和的一面。
”()在大才面前,傅雷表现出的那种谦逊、敬佩,使他整个人显得朴素而纯真。
为了让藏于深海的珍珠被世人所知,他从来不吝赞美,不辞辛劳。
这时他的率直刚烈,立马变得柔软起来。
这世上能让傅雷低头的事不多,权势不能,金钱不能,甚至爱情也不见得可以。
唯有才华,能让这只仙鹤为其登高而鸣。
(摘自《经典阅读》2018年第2期)12.作者写了几件关于傅雷先生的事迹概括有误的一项是()(3分)A.傅雷先生家的热水壶,把手一律朝右,顺手可取。
水倒完了,空瓶一定放在末尾。
B.傅雷先生打牌,不用心理战术,厌恶“牌不厌诈”,结果手里的牌大家清清楚楚。
C.傅雷先生折服于张爱玲的才华,对张爱玲的所有作品特别是《金锁记》大加赞赏。
D.傅雷先生感佩于黄宾虹的画艺,为其举办画展,奠定了黄宾虹近代画坛宗师地位。
13.选文第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试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一下。
(4分)(1)开头句段作用:结构方面的作用:1、总领全文2、引起下文3、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内容方面的作用:1、开篇点题.2、提示文章中心3、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原因等4、交代时间发生的环境5、为下文埋下伏笔或者铺垫6、设置悬念,吸引读者(2)结尾句段作用:结构方面的作用:1总结上文2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3照应题目照应开头、前文内容方面的作用:1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点明中心.2深化文章中心,抒发作者什么感悟或者情感3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品质、精神或性格。
4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5引起读者的注意、思考(2)中间句段作用:结构方面的作用: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内容方面的作用:1暗示。
中心;3照应标题/开头;4为下文写。
作铺垫。
14.然而30年后,张在自序中表示,对《连环套》的问世“颇感后悔”。
张爱玲“颇感后悔”的仅仅是《连环套》的问世?(2分)15.杨绛曾回忆说:“人人都说傅雷固执,在我看来他是固而不执,大家只看到他强硬的一面,却没看到他随和的一面。
”结合选文,说说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4分)五、阅读《鞋》,完成16~19题。
(16分)鞋孙如静我七岁之前是没有鞋穿的,我们兄弟三人,只有上学的哥哥有鞋穿。
我和弟弟常年都是赤着脚走路,即使是寒冷的冬天,双脚冻得像两只透明的水晶萝卜一样,也只能在火盆边烤一烤,取取暖。
七岁那年,我终于上学了,母亲没能给我买上一双新鞋,而是把哥哥的旧鞋洗干净了,补了补。
我觉得很委屈,偷偷哭了一个晚上。
为了不让妈妈难过,第二天,我穿着那双旧布鞋走出家门。
一路上,我看到很多同学踏着五颜六色的鞋,背着各式各样的书包欢欢喜喜地走进学校。
我低头看看自己脚上打了好几个补丁的旧布鞋,悄悄把脚上的旧布鞋脱了下来,塞进了书包。
从那天起,我得了一个外号——“赤脚大仙”。
那时候,街上流行白球鞋,家里条件好的同学穿上一双白球鞋特别让人羡慕。
我偷偷去百货商店看过,一双白球鞋要3块8毛。
这个数字对我们家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我只能望“鞋”兴叹了。
接着,一条新的制度出来了,学校要求,每个学生要穿上球鞋上体育课。
那段时间,母亲生病住院已经花了家里一大笔钱,我实在无法再张嘴要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