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的基本标志
-性质上表现为全民普遍性福利; -根本目的在于提高社会成员的
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整合;
-保障项目走向完备化; -实施过程进一步社会化。
-立法先行 -循序渐进 -不断完善
四、社会保障充分发展时期( 20世纪中叶)
标志:以英国福利国家建成为起点“贝弗里奇报告”的主要特点 1942年,社会保障服务委员会报告:《社会保险和有关服务》 ,即“贝弗里奇报告” ,其主要观点: 继承了新历史学派理论中有关福利国家的思想,从英国现实出 发,指出影响英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五大障 碍:贫困、疾病、愚昧、肮脏和懒惰。 社会保障的七个方面:儿童补助、养老金、残疾津贴、失业救 济、丧葬补助、丧失生活来源的救济、妇女福利。 社会保障的原则:普遍性原则(又称全民保障原则)、保障基 本生活原则、政府统一管理原则、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 社会保障的方式: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自愿保险
五、改革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
改革的背景 (1)经济增长率低 (2)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加剧 (3)自然资源的不规则分配 (4)家庭结构的裂变
存在的问题 (1)消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国家财政负担严重 (3)管理体制僵化、效率低、成本高
改革目的 (1)更适应社会需求 (2)更合理的资金收效关系 (3)进一步扩大个人选择的余地
以社会保险制度的出现作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标志:
--制度化保障,完成了由济贫时代的不确定性、临时性到稳定性、 经常性的转变
--雇员、雇主共同缴费、国家资助,真正确立了社会责任与风险的 共同分担机制
--受保障者无需以牺牲人格尊严和接受惩戒为受益条件,免去了济 贫制度下的经济状况调查和济贫院的奚落
以社会保障在不同时期的具体 实践内容为依据
-社会救助型发展阶段 -社会保险型发展阶段 -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志:
•一定时期内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一定时期内社会成员对社会保 障的需求 •政府介入的程度 •社会保障实践的出发点与基本目标 •一定时期内社会保障实践的具体内容
位两大部门。
二、转型时期的制度变革 ----国家—社会保障制的基本确立
制度转型的时代背景 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所带来的变化动摇了 国家—单位保障制的经济基础与社会基础 国家—单位保障制自身亦存在着缺陷,并在实践中 造成日益严重的负面影响。 庞大的人口数量和人口老龄化影响
新加坡 智利
强制劳资双方缴费并计入 个人账户;基金投入资本 市场,保值增值
雇主、 雇员
雇员
个人
保障丧失劳动能力或失业
前苏联、的工人及其家属;支付标 中国等 准为全额工资;统一办理
企国业家主、政府
保险
为什么社会保险制度首先产生于德国而不是 在老牌资本主义英国?
第一、是德国历史学派主张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生活,调和劳资矛盾 的政策 第二、虽然19世纪的德国工业化的规模等不如英国,但德国具备了 率先实行国家社会保障的社会政治条件。表现在19世纪下半叶,德 国无产阶级力量相当强大;这时出现并流行于德国的新历史学派主张 国家积极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主张法律至高无上,主张实施包括社 会法、工厂法在内的社会政策,主张走调和劳资关系的道路以消除德 国面临的最大的社会问题。为德国“胡萝卜加大棒”政策立论 第三、历史学派更强调阶级调和和社会保障制度对经济的作用。
改革开放后: 国家—社会保障制
一、国家—单位保障制的形成与发展
国家—单位保障制的创建(1949—1956) 这一时期依据《劳动保险条例》全国建立了 统一的企业职工 社会保险体系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执行的是 有别于企业的独 立运行的社会保险体系。
国家—单位保障制的调整(1957—1968) 对国家—单位保障制度进行调整,国家承担 主要责任,但调整 任务未完成。
经验
-尊重本国的国情 -追求长期稳定协调发展 -建设健全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努力追求社会化 -社会保险一体化
教训
-国家包办社会保障事务和福利的高速膨胀,将带来严重 的社会保障财政危机 -社会保障水平过高会助长国民惰性,影响国家竞争力 -社会保障体系的残缺不全会使有关社会问题进一步恶化
可以概括的规律
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代表 1935年《社会保障法》的颁布为标志
美国《社会保障法》特点
(1)由联邦政府举办全国统一性的老年保险; (2)由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共同办理失业保险; (3)由联邦政府资助和州政府举办老年人、
儿童福利及公共卫生措施。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与国家干预思想
1936年凯恩斯在其代表作《就业· 利息与货币通论》一 书中,针应对用以总上量分分析析,方凯法恩,斯提提出出了了有国效家需干求预不思足想理。论即及政府通 相应的过国兴家办经各济种干公预共思事想业。,认发为展资社本会主福义利国,家对经失济业发提展供社会 或萧条及其就业水平是由社会有效需求决定的。他从反 危机的救角济度等研都究可社以会提保高障社问会题的。消认费为倾经向济,危增机加是社由会国有民效需求, 收入没达有到全充部分转就化业为,社缓会解有和效消需除求经,济即危社机会的有目效的需。求不 足引起的,而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又是由“消费倾向”( 供给大西于方需国求家)纷、纷“接对受资了本凯未恩来斯收的益主的张预。期为”罗和斯对福货的币新政提 的 效需“求流出低动了于性理有偏论效好依供”据给等。,三导大致心生理产因投素入造不成足的—。—也导就致是失说业有— —导致贫困——最终加重有效需不足。因此,反危机的根 本点是要采取各种措施刺激社会有效需求。
国家—单位保障制责任中心的转移(1969—1985)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进入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重新启 动与初步改革阶段。失业保险(传统成为”待业保 险“)初步建立。 传统国家-单位社会保障制的实质及其单位为重心 的格局一直未变,但经济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触动了 这一制度经济基础改革势在必行。 国家—单位保障制向国家—社会保障制迈进(1986 年以来)
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规律 -特定社会时期、特定社会结构、特定社会问题、 社会保障目标 -采用经济援助手段,必须有相应的经济基础
刚性发展规律 -需求不断增长 -制度化的保障机制 -保障范围和水平刚性发展 -阶梯式持续发展规律
可以概括的规律
协调发展规律 -各具体项目之间 -各子系统之间
多样化发展规律 -项目体系多样化 -管理体制多样化 -实施方式多样化 -经费来源渠道多元化 -社会保障支出渠道多元化
理论与主张:德国新历史学派 国家除政治职能外,还应有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能 国家的法律至上,决定着经济的发展进程 德国面临的最危险的社会问题是劳工问题 国家必须通过立法实行社会政策措施进行经济与社会改革
德国俾斯麦社会保险特点
德国的历史学派(讲坛社会主义)的社会改良思想
从19世纪2700世年纪代初至,“英一国战费”边前主后义,者新韦历伯史夫学妇派也成设为计当了时“福利 德国境内主导的“意识形态”。其代表人物有:施穆勒 、布伦国坦家诺”等的。蓝他图们,的主“张福通利过国资家产理阶论级为议会俾,斯对麦贫政民府和实失业者 施社会,保包险括奠病定人了、理残论废基人础、。老他年们人非实常行强救济调。伦企理图道通德过因这种渐 素 理在道经德进济 问改生题良活”的中。办的国法地家实位除现和了“作维社用护会社。主会认义秩为”。序劳资和冲国突家是安一定个之伦外 ,还有一同个一“时文期化,和英福国利经的济目学的家”和,改主良张主义国者家霍兴布办森一主些张以“ 公 共共教事育社业、会来改福改善利善卫”国生作民、为的实经生行济活遗研产。究税如的等实中行。心社国问家会题,可保通以险过通,税过发收举展政办公策或国 一些公有共化福措利施事,业使,“间剩接余地价对值收”入归实政行府再所有分,配用,于可“缓社和会福利 、协调。当”时的阶级矛盾。
费用 责任 来源 归属
福利型
英国、 瑞典
全民保障;措施系统完善; 津贴广泛而优厚,与个人收 入及缴费不联系;收支标准 统一;财政负担沉重
国家一
般性税 政府

保险型
强制储 蓄型
国家型
美、德、权利与义务相对应;支付限

期;保障基本生活;强调公 平与效率兼顾
个人、 单位、 政府
三方
集中管理 和运营基 金
私营公司 竞争运营 基金
一、国家——单位保障制框架与特色
框架
国家保障板块
城镇单位保障板块
农村集体保障板块
特色
国家负责 单位包办 板块分割 封闭运行 全面保障
中国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根本特征
1、传统社会保障制度实质是国家型社会保障制度。 2、传统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单位包办的全面保障模式。 3、传统社会保障制度是缺乏效率的封闭运行。 4、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与就业关联的板块结构。 ➢ 从经济结构上看,中国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 ➢ 从所有制结构上看,城镇存在国有经济与集体经济。 ➢ 从就业部门上看,存在着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单
足; 高税收政策打击了人们的工作热情; 高福利制度败坏人们的劳动道德,产生了“吃大锅饭
”的现象,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下降。
3、高福利增加劳动成本,降低国际竞争力; 4、社会保障制度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 5、社会保障规则繁琐,机构臃肿,浪费严重。
改革
•全世界所有国家几乎都在进行改革,那么,不同模式 的改革重点有什么不同? •难点有什么差异? •改革的措施有什么区别?
--质的飞跃:即零星的救灾济贫措施发展成为国家固定的社会政策, 施舍式的社会救助发展成为公民的一种法定权利
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特征
在性质上是权利义务结合型 根本目的是解除社会成员的后顾之忧
保障水平是基本保障型 保障过程是规范化、强制性
三、社会保障形成制度时期(20世纪30年代)
标志: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代表
——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 原则 : 政府有保障公民生存的义务,救济不是消极行动,而是一种积极的福利 举措。 意义: 首次体现了现代社会保障的重要特征——互济性及受益人的权利与义务 的一致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