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把握文章的中心【方法指导】文章的中心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目的。
它是通过文章的字、词、段、篇的结构形式表达出来的。
我们要归纳中心思想,首先必须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段意或文章的中心句来概括总结,也可以从审题、文章的开头、结尾、重点段、议论部分或从考题中得到提示入手。
其主要方法有:(1)先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再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然后领会写作目的,即中心思想。
如《穷人》主要描写了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不管自己家境困难依然收养了自己已故邻居的两个孤儿这件事,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呢,从文中可以分析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反映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和穷人宁可自己吃苦,也要互相帮主的高尚品质。
(2)分析课文的重点段。
从文中找出中心思想,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第二段,描写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所产生的美好的幻觉以及幻觉瞬间消逝,重新回到冷酷的现实,再联系第一段和第三段“惨死接头”就不拿找出中心:作者的目的就是要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他对小女孩的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3)从文题找中心,有些文章的题目就直接点明了中心。
如《伟大的友谊》,文章歌颂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的革命友谊。
(4)、从中心句找中心,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最后一句:“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少。
”又如《我的心事》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说话要算话”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
【例题练习】(一)___________________禹强读小学的时候,最怕写文章,费了好大劲,写出来的作文,老师总是说内容枯燥,词汇贫乏,她心里非常着急。
她的爷爷徐特立知道以后,对她说:“禹强,要想写好文章,就要多读多写。
多读,就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这样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增长见识,又可以学习别人写文章的经验。
多写,就是要练习自己的笔头,肯于(克、刻)苦实践。
”于是,禹强就下功夫多读。
不管是报纸、杂志、小说,也不管是短篇、中篇、长篇,()能找到的,()拿来读。
可是,提起笔来写作文,进步却不大。
徐老看到孙女这种学习方法,摇着头对她说:“你读书的方法不对,读书应该慢慢地读,一边读,一边动脑筋想一想:这本书讲了哪些道理,是怎样讲清楚这些道理的;书上有哪些好的语言、好的描写,也要想一想。
严格地说:有些好的段落,光读光想还不够,你们小孩子要能够背诵才行。
另外,还要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可以做摘抄,记提要,也要写心得,记体会,这就是我常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
”从那以后,禹强看书的时候,身边总带着一支笔和一个笔记本,一边想一边记。
而且,又勤练习写作,不久,她的作文成绩(居然、果然)提高了。
1、用简短的几句话概括这篇短文讲了什么?2、用“——”线划出具体说“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语句。
3、细读短文,在()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并画去括号内不恰当的词语。
5、根据徐特立老爷爷的话,我们可以知道,要写好文章必须达到两个条件:()和()6、请结合你自己的写作经验,写写你对徐特立老爷爷的话的理解。
7、给本文加上一个标题,写在文前的“——”上。
(二)飞人——刘翔小时候的刘翔是个顽皮的男孩,“胆子大”是很多人对他的评价。
正是因为看到他比别的孩子更顽皮,家长才把他送到少年体校。
体校的道路走得并不很顺利,他几乎决定放弃,但一件事情改变了年少的刘翔的决定。
他七八岁的时候,他的爷爷已经70岁了,此前老人家是不会骑自行车的,但70岁那年突然就想学,而且学会了,老人说自己学会了去哪儿都方便。
刘翔就想,爷爷70岁都能学会骑自行车,自己为什么要放弃呢?现在回想起来,刘翔还在感叹,如果没有爷爷这个行动的刺激,也许就没有现在的他了。
开始的时候,刘翔练的是跳高,他很自信地说:“如果我的身高能够达到两米,我在跳高项目上将会很有作为。
”他当时已经拿过上海市少年跳高冠军了,的确是一个很不错的跳高人才。
但是就是那一年,他现在的跨栏教练孙海平看上他了。
用孙海平的话说,跨栏选手需要胆量,很多人看到1米多高的栏横在眼前就不敢过,而刘翔有这样的胆量,再就是从他练跳高看,他的速度和爆发力很好。
2000年11月,法国里昂的一次室内田径大奖赛,6名选手进入60米栏的决赛,刘翔站在第五道,其中有3个美国选手,他旁边的第六道也是一名美国选手。
发令枪响过了,没想到第六道的那个美国选手在跨第二个栏的时候就摔倒了,刘翔则是第三个冲过终点,这样的兴奋仅保存了2秒钟,裁判和大屏幕宣布:第五道中国刘翔没有成绩。
怎么会这样呢?刘翔和他的教练感到很气愤,就去找裁判理论。
原来裁判误将那个摔倒的美国选手当成刘翔了,因为在他们看来,中国人是不会在这个项目上跑出好成绩的。
那是一次没有电视转播的比赛,幸好刘翔的教练用自己的微型摄像机将全部过程拍下来,这是孙海平的习惯,刘翔的每一次比赛他都会用摄像机拍下来,而这成了那次证明刘翔没有摔倒的唯一证据,录像十分清楚地显示,中国刘翔第三。
终于还了刘翔一个清白,也给国际田径界的裁判提了个醒:中国人是可以在短距离的项目上有所作为的。
正是这样的一次偶然事故,给了刘翔师徒很大的刺激,也让他们的训练更加有了动力。
真正让世界知道刘翔是2002年7月份瑞士洛桑的一次国际田联大奖赛。
19岁的他跑出了13秒12的个人最好成绩,并打破了美国人保持了24年之久的世界青年纪录和中国人李彤保持了8年的亚洲纪录。
真正让世界瞩目刘翔的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他一举夺得奥运金牌并打破奥运会纪录、平了世界纪录。
刘翔成了中国人的骄傲,更是亚洲人的骄傲。
当鲜花和掌声将刘翔包围的时候,他默默地背起行囊,朝着下一个目标努力着。
阅读练习1.刘翔在少年体校立足并坚持训练,对他触动最大的是谁?为什么?3.文中叙述了刘翔的哪几件事?详写了哪件事?这件事对刘翔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理解“当鲜花和掌声将刘翔包围的时候,他默默地背起行囊,朝着一下个目标努力着”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成功没有终点,鲜花和掌声只代表过去,想获得更大的成功,就应该继续跋涉。
5.请你想象一下刘翔在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决赛中夺冠的情景,用比喻或夸张的修辞手法写一句话。
(三)生之喜悦美国西海岸的边境城市圣迭(dié)戈的一家医院里,长年住着因外伤全身瘫(tān)痪(huàn)的威廉·马修。
当阳光从朝南的窗口射入病房时,马修开始迎接来自身体不同部位的痛楚的袭击——病痛总是早上光临。
在将近一个小时的折磨中,马修不能翻身,不能擦汗,甚至不能流泪,他的泪腺(xiàn)由于药物的副作用而萎缩。
年轻的女护士为马修所经受的痛苦以手掩面,不敢正视。
马修说:“钻心的刺痛难忍,但我还是感激它——痛楚让我感到我还活着。
”马修住院的头几年,身体没有任何感觉,没有舒适感也没有痛楚感。
在医生的精心治疗下,有一部分神经已经再生,每天早上向中枢(shū)神经发出“痛”的信号。
在痛楚中发现喜悦,这在一般人看来简直是荒唐。
但置身马修的处境,就知道这种特定的痛楚不仅给他带来了喜悦,而且带来了希望。
当然一个重要前提在于,马修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过去马修经历过无数没有任何知觉的日夜。
如果说,痛楚感是一处断壁残垣(yuán)的话,无知觉则是死寂的沙漠。
痛楚感使马修体验到了“存在”。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甚至是一种价值体现——医疗价值与康复价值的体现。
当然,马修不是病态的自虐(nuè)狂,他把痛楚作为契(qì)机,进而康复,享受到正常人享有的所有感受。
谁也不能保证可怜的马修能获得这一天,但他和医生一起朝这个方向努力,因而他盼望痛楚会在第二天早晨如期到来。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意思。
以手掩面——契机——2、破折号的主要用法有①表注释,②表语意转换,③表声音延长或中断。
请判断下面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选择序号填在句子后面的()中。
A.当阳光从朝南的窗口射入病房时,马修开始迎接来自身体不同部位痛楚的袭击——病痛总是早上光临。
()B.钻心的刺痛难忍,但我还是感激它——痛楚让我感到我还活着。
()3、写一写,你对“生之喜悦”这个题目的理解。
4、马修为什么要感激使他钻心难忍的痛楚?5、读了短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请用简洁流畅的语言写下来。
(四)不识字的老师那个年代的留美学生,暑假打工是惟一能延续求学的方法。
仗着身强体壮,这年我找了份高薪的伐木工作。
在科罗拉多州,工头替我安排了一个伙伴——一个硕壮的老黑人,大概有60多岁了,大伙叫他“路瑟”。
他从不叫我名字,整个夏天在他那厚唇间,我的名字成了“我的孩子”一开始,我有些害怕他,在无奈下接近了他,却发现在他那黝黑的皮肤之下,有着一颗温柔而包容的心。
我开始欣赏他,继而在那个夏日结束时,他成为我一生中难忘的长者,带领着年轻无知的灵魂,看清了真正的世界。
有一天,一早我的额头被卡车撞了一个大包,中午时,在拇指又被工具砸伤了,然而在午后烈日下,仍要挥汗砍伐树枝。
他走近我身边,我摇头抱怨说;“真是倒楣又痛苦的一天。
”他温柔的指了指太阳说:“别怕,孩子。
再痛苦的一天,那玩意也总有下山一刻。
在回忆里,是不会有倒楣与痛苦的。
”我俩在珍惜中,又开始挥汗工作,不久太阳依约下山了。
一次,两个工人不知为什么争吵,眼看卷起袖子就要挥拳了,他走过去,在每个人耳边喃喃地轻声说了句话,两个人便分开了,不久便握了握手,我问他施了什么“咒语”,他说:“我只是告诉他俩:你们正好都站在地狱的边缘,快退后一步。
午餐后,他总爱夹条长长的面我包走过来叫我掰一段。
有一次我不好意思地向他道谢,他耸耸肩笑说道:“他们把面包做成长长的一条,我想应该是方便与人分享,才好吃吧。
”从此我常常在午餐中,掰一段长长的面包,填饱肚子,也温暖了心坎。
伐木工人没事时总爱满脏话,刻薄地叫骂同事以取乐,然而他说话总是柔顺而甜美。
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如果人们能学会把白天说的话再说一遍,那么他们一定会选择柔软而甜蜜的话说。
”这习惯到今天我仍承袭着。
有一天他拿了一份文件,叫我替他读一读,他咧着嘴对我笑了笑:“我不识字”我仔细地替他读完文件,顺口问他,不识字的他怎么能懂得那么些深奥的道理。
那黝黑粗壮的老人仰望着天空说道:“孩子,上帝知道不是每个人都能识字,除了《圣经》,他也把真理写在天地之中,你能呼吸,就能读它。
”现在,路瑟也许不在了,然而,我记不得世上曾经有多少伟人,却永远忘不了路瑟。
1、第4段“不久,太阳依约下山了”一句中,依约一词怎样解释?这句话在用词上有什么特点?2、第四段“再痛苦的一天,那玩意儿总有下山的一刻”言外之意是什么?3、读完第八段回答,你认为不识字的老人怎么能懂得那么些深奥的道理呢?4、4、通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老人的特点。
5、读完全文,请谈谈为什么老人“不识字”而我还要称他为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