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11 工艺&沁色
5、战国
使用金属薄壁管钻穿孔。
出廓雕法
多出现在玉璧上, 盛行于战国和汉代, 后世不多见,仅出 现在宋、清仿古玉。
玉龙凤饰壁 汉
镂雕
战国发展到极致,从红山文化沿用到 清代。
镂空龙凤纹璧 战国
汉
镂空蟠蠇玉饰
镂空龙凤纹饰 战国
6、汉代
继承战国技法,加以发展,但风格 不同,如汉八刀、游丝毛雕。广泛 使用锯、镂锯、铊、管钻等。
1、新石器时代
平面打漥(wa)
将玉器表面中心稍凹磨; 板片边沿呈斜坡薄刃状, 为红山文化玉器特有。
特征:器物多素面, 纹饰都为单线阴刻, 线条粗、刻度浅、 磨工差; 钻孔:单面和双面; 晚期出现减地浮雕 法。
象鼻穿
从两面钻孔接通, 红山文化~明清。
台痕
从两面对钻出现错位的现象, 常见于良渚文化玉璧中。
• (6)黄香沁、土沁 • 黄香沁的沁色非常漂亮,受沁源于松香、铁或 土多种。 • 土沁后的特征是浅黄色,带有小孔也称“土 咬” 。
黄香沁
土沁
• (7)蚀斑 • 是古玉入土后出现的斑斑点点, 由水土侵蚀而成。
玉獬 汉
• (8)包浆、开窗 • 指古玉的外表好像附了一层宝光。 • 开窗即“开窗见地”之意,古玉受沁有满沁,有 的则在受沁中间部位,为了解其本来面貌,开窗 古玉一般较受欢迎。
第三节、工艺
白玉镂雕蟠龙纹带环 明 玉 人 春 秋
复习思考题
1、古玉(器)的鉴别方法。 2、各代雕琢古玉的特征工艺及纹饰。 3、古玉(器)的主要沁色类型。 4、作古的鉴别依据及方法。
几千年来,中国治玉工艺和技法都是师徒传承, 鲜见于文字。 最早古玉作工典籍是《周礼· 考工记》,涉及治 玉技法不多。 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粗略描绘古人治玉 的轮廓。 清代李澄福《古玉图说》全面记载了治玉的全 过程:即 捣沙、研沙、开玉、扎玉、冲埚、磨埚、捣膛、 上花、打钻、透花、打眼、木埚和皮埚。后期陆 续出现铊子、拉条等。 现代,电动工具、激光技术、数控技术等。
出土古玉沁色与入土的时间、地点、受沁深浅 程度不同有关,主要沁色有: 紫、红沁:包括铁沁和血沁,颜色种类有宝石红 、鸡血红、朱砂红、樱桃红、洒金红、枣皮红、膏 药红、孩儿面等。 一般铁沁呈褐红,血沁为赤红(枣皮红),色深 称“酱瓣紫”,及茄皮紫、棕毛紫。 绿沁:主要为铜沁,受沁后色如翡翠,是因铜器 产生的铜绿接触玉器后渗入其中,出土后色泽比翡 翠更加娇嫩滋润。主要有鹦哥绿、葱绿、松花绿、 白果绿等色。
喇叭孔
钻孔一面大,一面 小,呈喇叭状,多 见于战国以前。
玉璜
春秋
管钻
对良 渚 玉琮规 整 的 圆 由何钻成? “竹 管”还是金属?
2、商代
主要是勾撒法和浅浮雕法, 纹饰运用减地、压地手法, 产生立体感。
将外层与内层间的 “地子”琢低,使 内层显示突出感, 始于商而盛行于西 周。
压地雕法
减地雕法
4、春秋
特征:细垂直阴线在器身磨光表面勾琢; 磨光表面斜琢宽纹饰图案,形成外浅内深、 内棱陡直斜面; 在减地、压地手法雕琢浅浮雕纹饰器物中,表现多 层次、线雕的强装饰效果。
减地雕法
“地”上布满 繁密细阴纹。
精细雕琢法
纹饰繁密而“满”, 但繁缛不乱,雕琢 精细,一丝不苟, 异常精美。
云纹玉璧 春秋
传统的古玉作伪方法有: 1、伪造黄土锈法 2、伪造血沁法 3、叩锈法
仿汉镂空龙凤纹套环
4、伪造鸡骨白法 5、伪造黑斑法 6、伪造牛毛纹法 7、油提法 8、梅玉
镂空龙凤纹套环 汉
常见古玉作伪手法一览表
名称 老提油 杂色 罐子玉 新提油 方法
产于西北大山中的似茜草的虹光草,捣成汁后,再加上 少许硇沙,把玉罨入,再用新鲜竹枝燃火烧之,使红色 深透玉之纹理,如同鸡血色。 用苍黄色、杂色、淡墨色玉或葱玉、玉之边皮来仿冒古 玉。 在罐子内加入物料,烧成雪白料器,与白玉相似。 用劣质玉石做色,红色以红木屑煨火,黑色以乌木屑煨 火。如需保留玉之本质,可将石膏粉贴于玉上,贴处则 色不侵及,露出质地。或用麒麟竭液(紫铆树之脂)涂 于玉上,以火煨之即红。如再涂以油腊,火煨之即黑。 色之深浅可由煨之迟速、火之强弱来控制。
中期出现分层镂雕,装饰效果强,似 繁实简,适宜大批量制造。苏作喜雕阳 9、明代 文,地子浅、平如镜,无强烈凹凸变化, 追求文静秀雅,并持续到清末。
北大明
精粗不一,玉雕粗枝大 叶、求形不求工,只注 表面,不重底部,多见 北方器件。
南 细 工
与北大明粗犷风格相反,雕 工细腻,地浅光平如镜。
集历代之大成,达颠峰状态,地子平滑、 磨光讲究,直线挺拔、弧线圆滑,广 10、清代 见圆雕作品,多层镂空达到出神入化境 界。落款已用金刚石钻刀。
出土古玉除沁色外,在玉质上的差异取决于: 地质环境,分地气干寒、酸化弱与温湿,酸化强 干湿程度,干坑则多蛀孔,水坑玉多霉菌。
• (1)鸡骨白
• 玉在土中受土质、温度的 影响,产生钙化的现象, 似煮熟的鸡骨而称之。 • 真鸡骨白玉器表面有一层 钙化的包浆,肉眼可见大 小不一的圆形斑点,在强 光照射下,偶见透光。 • 作伪者由火烧而成,会出 现裂纹,称“火劫纹” ; 若化学品作伪,则表面呈 白色,不入玉内,强光下 通体透光或呈不透光的死 白。
“包浆”和“牛毛纹”是鉴别传世古玉的 要素。
2、沁色作假
作假(古):包括出土古玉的沁色和传世古玉的 包浆和牛毛纹。 一般作假的沁色颜色不自然,较醒目,有裂处颜 色显得深,而致密处颜色进不去。 另外,受沁的古玉多为子玉,而作假的古玉多为 山料。 放大观察牛毛纹,作假的牛毛纹无凹陷现象,并 沿裂隙分布,而真正传世古玉的牛毛纹除伴有包浆 外,一般有沿一定方向排列、纤细的纹理,如同牛 毛,并有凹陷。
水银沁斑大者连成片,小则成块或细如线,与玉 质和所处环境所致,共性均为黝黑光亮。
花沁:指受沁物质共同作用而产生,一般古玉沁 色不止一种,常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如蛤蟆皮、 洒珠点、碎瓷纹、唐烂斑、金带围等。 花沁常以吉祥寓意或形象比喻: 天玄地黄(两种色沁)、 三元及第(三种色沁)、 福禄寿喜(四种色沁)、 五福呈祥(五种色沁)等。
玉器的制作工序大致相似,差异主要体现在各时 代雕琢技法的不同。 古玉的雕琢技法分为: 阴刻 凹线条 阳刻 凸线条 浮雕 浮在器物表面 圆雕 立体雕琢 镂空 将器物掏空 镶嵌 拼接其它材质等 细分:单线阴刻、双线阴刻、减地阳纹、浅浮雕、 高浮雕、单层镂空和多层镂空等。 玉器断代的科学依据:雕琢技法、制造工艺。
清代
清代民国 清代民国
清初始创
乾隆始创
常见古玉作伪手法一览表(续)
名称 叩锈 伪石灰古 羊玉 狗玉 梅玉 风玉 角头古玉 方法
将毛坯玉器拌入铁屑中,再淬以热醋,放置湿地十余日, 埋之通衢。数月后取出,玉被铁屑所蚀,遍体呈橘皮纹 状,纹中铁锈做深红色,并有土斑 用炭火煨玉,趁灰未冷时用水泼之,取出后玉色变白, 犹若鸡骨色,以仿冒出土古玉中的鸡骨白 将一活羊腿皮割开,把玉器纳入其中,用线缝固。数年 后取出,则玉上带有血纹,仿冒传世古玉。 杀一狗(以纯黑色为佳),不使出血,趁热将玉器置于 其腹内,缝固后埋于通衢大道。数年后取出,则玉上已 有土花血斑,仿冒出土古玉。 用质地酥松之玉材制成古器,然后以浓重乌梅水煮上一 昼夜,玉质松处被滚水搜空,宛若水激之痕,再以提油 法染色,仿冒古玉受水浸蚀者。 将玉器放入浓灰水(稍加乌梅)中煮之竟日,趁热提出, 然后在风雪中置一夜,玉之纹理受到冻裂,坚者纹细如 发,再以提油法上色,来仿冒牛毛纹。 用古代遗留下来的玉角琢成器物,属旧卉表面加细阴线表现细 部。
青玉人物山子
宋
8、宋元代
特点:刀法细腻、认真, 深层立体镂雕是其创新, 并影响辽、金、元,至明 代后很少见。
深层立体镂雕
强立体感,如花瓣、 花叶等。
深琢立体透雕
元代技法,善用天然皮色, 器物抛光不足,表面多见 砣痕、钻痕等。
元 海东青啄雁 辽
包浆
开窗
除出土古玉有沁色之外,传世古玉也有沁 色特征,习惯把传世古玉的沁色称为“包 浆”和“牛毛纹”。 传世古玉由于人的长期把玩,久而久之, 人体有机质会对玉产生作用,使玉表面包 有一层温润光泽的油脂,俗称“包浆”; 人的气血(有机质)也因时间的推移深入 玉中,使玉的表面布满血丝,状如牛毛, 若隐若现,俗称“牛毛纹”。
• (4)铁锈斑 • 古玉,尤其是新 石器时代出土, 面上出现星点状 分布的“铁锈”。 刚开始并不明显, 过段时间便显现 出,甚至用开水 浸泡,稍盘玩, “铁锈” 全出来 了。
玉壁 良渚文化
• (5)黑漆古 • 系古墓中殓尸的 水银沁成,也叫 纯漆黑。凡黑漆 古之玉,年代皆 较久远,鉴别时 注意玉上有无根 须状凹陷沁痕, 一般黑中还透出 赭红色,迎光观 察,可见银星闪 闪。
主要流行时期 宋代 明代 明代 清代民国
备注
苏州始创 北方始创
苏州始创, 北京、上海、 广东皆有制 作
琥珀烫
油提法 油炸桧
用车轮旋转之法,使玉和琥珀相揉擦,至火热时琥珀之 液即流入玉理。
将油热至半沸时,以绳系玉,把部分玉浸入油中煎之, 数日后待其有色,再煎他处,掌握时间的长短和所煎部 位的大小,使色有深浅变化。 将玉放入油炸,使体表产生众多裂纹,仿牛毛纹或水纹。
把“地子”均匀磨低, 留出阳纹线,是商代 最常用的雕琢手法。
勾撒法(一面坡)
将纹饰琢成大斜坡状,不仅富立体感,还增添美与 力,出现于商代晚期而盛行于周,汉代后不常见。
3、周代
勾 撒 法
由平行的一粗一细两条 阴线构成,一刚一柔节 奏感强。
沿袭商代技法,阴刻线变为 一侧壁垂直,另侧呈斜坡, 断面为三角形; 阳刻线发展为一侧垂直阴线, 另侧压地。 中期后出现一侧直沟,一侧 压地斜沟中夹阳线。
汉八刀
通过廖廖数刀 将对象雕刻得 栩栩如生,雕 琢器物多为蝉、 猪等陪藏用品。
汉 玉猪
游丝毛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