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供应链风险及防范对策分析

供应链风险及防范对策分析

论文题目:供应链风险及防范对策分析作者:学号:班级:专业:指导教师:年月评阅教师:日论文中文摘要论文外文摘要目录1 绪论 (1)2 供应链风险概述 (1)2.1 供应链风险的研究发展 (1)2.2 供应链风险的含义 (2)3 供应链风险的形成因素 (2)3.1 供应链风险内部因素 (2)3.2 供应链风险外部因素 (4)4 供应链风险的特点及其识别 (5)4.1 供应链风险的特点 (5)4.2 供应链风险的识别 (6)5 供应链风险的类型 (7)6 供应链风险防范的对策 (7)6.1 供应链风险防范的微观对策 (7)6.2 供应链风险防范的宏观对策 (9)结论 (11)参考文献 (11)1 绪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国际化、信息网络化,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趋向于基于供应链的竞争,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研究的重点。

特别是由于供应链上的企业联系紧密,供应链越来越朝向全球供应链发展,风险对供应链的破坏程度比对单个企业的要严重得多,一个微小的风险很可能带给供应链巨大的打击,甚至完全破坏一条供应链,使之不复存在。

供应链风险日益成为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重要障碍,对企业产生了相当大的危害,严重制约供应链的稳定和发展,因此,供应链风险成为供应链管理的一个关键问题。

同时,研究供应链风险可降低供应链价值分配的变动程度,增加供应链价值,具体地,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减弱和克服供应链中的风险,进而从降低供应链系统内的交易成本、降低供应链中断预期成本、留住顾客等方面增进供应链的价值,对构建高效快速的供应链将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2 供应链风险概述2.1 供应链风险的研究发展供应链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风险是很难界定的,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

国外学者对供应链风险的研究是从研究供应风险开始的,Mithchell (1995)认为供应市场的特征(如市场结构的稳定性、市场利率的变化等)影响供应而带来风险;Zsidisin(1999)将供应风险定义为“供应的不及时而导致货物和服务质量的降低”;Harland(2001)认为供应风险是指“供应对资源的流入产生负的影响以致公司不能运作,也称投入风险”;另有一部分文献通过对实际发生的意外事件带给供应链的影响,对供应链风险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并指出人们应该重视供应链的风险管理,如Mark David和JAYASHANKARM.SWAMINATHAN对2002年我国的非典事件进行了讨论,并指出由于不可预料的意外事件,世界上任何一种技术和预测方法都不能阻止供应中断的发生,因此惊醒我们要构建一个合理的供应链;Zsidisin,G.A(2003)对供应链风险概念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对供应链的供应风险进行了分析。

他们认为供应风险存在于任何制造企业中,并提出了下列关键的供应风险:供应商经营风险、供应商的生产力约束风险、质量风险、生产技术变化风险、产品设计变化风险、以及各种灾害风险;Roshan Gaonkar & N.Viswanadham(2004)把供应链的风险视为不确定性,并且指出了三种外在的表现形式,偏离、中断和灾难。

国内对供应链风险的研究始于21世纪初,赵红、吕芳(2001)从合作的角度出发,将供应链的风险分为关系风险和绩效风险,他们认为,关系风险主要指供应链企业间缺乏必要的沟通造成相互信任的缺乏而产生的风险,绩效风险则指与合作情况无关的所有能够导致供应链整体失败或损失增加的危险;马士华(2002)将供应链风险分为内生风险和外生风险两大类,他认为内生风险产生于道德风险、信息扭曲和个体理性,而外生风险主要来源于政治、经济、法律和技术等方面;丁伟东(2003)认为供应链风险是种潜在的威胁,“它会利用供应链系统的脆弱性对供应链系统造成破坏,给上下游企业以及整个供应链带来损害和损失”;张向阳(2004)指出了供应链中存在市场、合作、技术、信息、财务、解散风险;胡金环等(2005)指出供应链存在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林朝阳把供应链的风险归为四个方面,市场需求风险、合作风险、经济波动和利润波动风险、信息资源风险。

2.2供应链风险的含义供应链风险的概念,许多文献都没有明确说明,而是直接给出了供应链风险的类型和影响因素,从侧面表述了供应链风险的相关含义,其中只有少数几位给出明确的定义。

借鉴一些专家的定义,本文将“供应链风险”定义为:供应链在其运作过程中由于系统内外部不确定性因素,使其正常运作受到影响、偏离预定目标,从而受损的可能性。

3 供应链风险的形成因素由于供应链中的风险因素是风险形成的必要条件,是供应链风险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所以我们有必要对供应链中的风险因素进行认识讨论,以便于从根本上防范供应链风险的发生。

供应链中的风险因素可以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角度来划分。

3.1 供应链风险内部因素(1)道德风险因素。

供应链伙伴关系一个重要的合作基础就是“信任”,即相信方在某些情况下不会采取所谓的机会主义行为,不会通过损害共同利益来获得暂时的个体利益。

但伙伴企业不同于纵向一体化企业,不同企业具有独立的利益,没有更高一级的权威来监督企业是否进行了机会主义行为,而依靠市场契约也无法对所有可能行为作出规定。

可以依靠的只有相互的信任。

这种合作特点很容易诱发企业的道德风险,使的供应链中各合作企业都存在着逃避责任的倾向,每个企业都有借口在不确定因素条件下,指责对方的行为,推卸责任。

导致成员企业存在“偷懒”、违背承诺和虚报信息等败德行为的出现。

道德风险问题可以导致供应链上各企业缺乏信任,造成供应链运行困难。

(2)信息传递风险因素。

供应链各主体在获取信息及传递信息过程中所发生的信息错误、失真、滞后、不对称及泄露的可能性,从而影响整个供应链的运作。

信息对整个供应链运作起着很大的作用,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可以减少供应链的运作成本,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同时也可以使各个企业之间很好的沟通,避免冲突,使得整条“链”更加牢固。

(3)合作伙伴能力风险因素,指供应链运营中由于某一个或一些合作伙伴的能力问题所导致的供应链运作受影响的可能性。

能力风险涉及到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选择问题,指被选择的合作企业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来完成供应链分配的任务,是否具备高效率的内部资源整合能力,快速反应市场的能力等。

供应链中各企业之间生产能力并不是完全对等的,实力有高有低,在生产能力、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人员素质、企业文化、职业道德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影响着供应链的整体竞争能力和获利能力,并决定着供应链的稳定与否。

供应链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各节点企业之间通过业务外包的形式组成一个网链群体,根据“木桶理论”,该网链的整体效率与能力取决于供应链上效率最低的那个企业,能力最薄弱的节点企业会限制供应链整体能力的发挥,成为整条链的瓶颈。

供应链整体能力风险又可细分为四个更具体的方面:供应能力、制造能力、分销能力及物流运作能力,各环节能力越大风险就小,相反能力越小风险就越大。

(4)物流运作风险因素。

物流活动是供应链管理的纽带。

供应链要加快资金流转速度,实现即时化生产和柔性化制造,离不开高效运作的物流系统。

这就需要供应链各成员之间采取联合计划,实现信息共享与存货统一管理。

但在实际运行中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导致在原料供应、原料运输、原料缓存、产品生产、产品缓存和产品销售等过程中可能出现衔接失误,这些衔接失误都可能导致供应链物流不畅通而产生风险。

例如,运输障碍使原材料和产品不能及时供应,造成上游企业在承诺的提前期内无法交货,致使下游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受到不利影响。

(5)企业文化差异风险因素。

供应链一般由多家成员企业构成,这些不同的企业在经营理念、文化制度、员工职业素养和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从而导致对相同问题的不同看法,采取不一致的工作方法,最后输出不同的结果,造成供应链的混乱。

(6)利润分配风险因素。

供应链中的企业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在供应链整体利润一定的条件下,某些企业利润的提高会导致其他企业利润的降低,某些企业获利水平过低将导致消极合作甚至退出供应链,使供应链崩溃。

(7)成本分担风险因素。

供应链上任何一级的节点企业都是独立的经济主体,从自己的利益或目标考虑,都希望把自己的成本降下来,都会在批量-库存、库存-运输、提前期-运输、产品多样性-库存、库存-顾客服务等一系列成本问题上权衡考虑。

当链条上的节点企业只考虑自己的成本,而不考虑其他企业的成本时,在成本上产生了相互挤压,引起供应链的不稳定。

另外,链上的价格波动也会使成本分摊因素变得更突出,诱发更大的冲突。

3.2 供应链风险外部因素(1)市场风险因素。

当今市场竞争激烈,瞬息万变,技术日新月异,这既给企业提供了参与市场竞争的机遇,同时也增加了企业投资的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是由上游市场供应关系变动、市场需求变动及竞争对手变化等引起的风险。

影响市场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旦出现不可预料的需求不利因素就可能导致销售下滑,市场出现逆转,货物积压;或者供应市场原材料价格上涨,货源紧缺等。

(2)经济周期风险因素。

市场经济的运行轨迹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繁荣和衰退交替出现,这种宏观经济的周期性变化,使供应链的经营风险加大。

在经济繁荣时期,供应链在市场需求不断升温的刺激下,会增加固定资产投资,进行扩大再生产,增加存货、补充人力,相应地增加了现金流出量。

而在经济衰退时期,供应链销售额下降,现金流入量减少,而未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仍需大量资金的继续投入。

此时市场筹资环境不理想,筹资成本加大。

这种资金流动性差的状况就增大了供应链的经营风险。

(3)政策风险因素。

当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时,往往会对供应链的资金筹集、投资及其他经营管理活动产生极大影响,使供应链的经营风险增加。

例如,当产业结构调整时,国家往往会出台一系列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和措施,对一些产业的鼓励,给供应链投资指明了方向;对另一些产业的限制,使供应链原有的投资面临着遭受损失的风险,供应链需要筹集大量的资金进行产业调整。

(4)法律风险因素。

供应链面临的法律环境的变化也会诱发供应链经营风险。

每个国家的法律都有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法律法规的调整、修订等等不确定性,有可能对供应链运转产生负面效应。

(5)环境风险因素。

环境风险主要是由供应链外部环境因素所产生的风险,这些外部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风险,如水灾、火灾、地震、雷击、风暴、冰雪损害、山体滑坡,以及其他各种不可抗拒因素;社会环境风险,如伊拉克战争、英国口蹄疫、2001年美国9.11恐怖袭击、2003年初的SARS及2004年末的印度洋海啸等都给许多跨国公司的供应链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许多企业因其供应链的瓦解而破产。

都会引起非常规性的破坏,影响到供应链的某个节点企业,从而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稳定,使供应链中企业资金运动过程受阻或中断,使生产经营过程遭受损失,既定的经营目标、财务目标无法实现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