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音乐设计文献综述于紫薇()一、电影的产生及早期电影音乐1,产生①第一部电影:是实景拍摄的《工厂大门》《火车进站》《水浇园丁》等,1895年12月28日,在法国巴黎首映,作为诞生的标志。
作者是路易卢米埃尔、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兄弟②第一部故事片:法国梅里爱拍摄的《月球旅行记》。
早期电影音乐:①钢琴即兴伴奏(使用的是过去作曲家创作的作品,常常曲不达意)②配乐单(千篇一律)③谱例音乐(出现了40人乐队伴奏的《一个国家的诞生》)④维太风系统(同期录制唱片作为伴音,但对白与音乐会互相干扰。
因此,这一时期出品了大量音乐与对白分开的音乐歌舞剧。
)电影的发展①1908年,法国百代公司创办“作家与文学家电影协会”,开创了电影与戏剧、与音乐的联合,使得电影题材的高尚性、情节丰富性与戏剧性人物形象完整性等方面得到很大发展。
②1915年美国导演格里菲斯拍摄的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向世人证明,电影不但能讲故事,而且可以激发强烈的感情,阐释人的价值和社会现实。
这也是美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标志。
③好莱坞:在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成为世界电影的中心,大制片厂制度,工业流水线的制作模式,规模巨大,设施齐全,人才济济,明星制度应运而生,类型影片层出不穷。
工业生产模式支撑了美国电影的长久繁荣和发展。
到60年代,制片厂制度和各种类型影片逐步成熟,被称作旧好莱坞时代;随着电视发行网的发展美国ABC、NBC、CBS等的发展美国电影业从卖旧影片给电视台,到为电视网络生产节目影片,使自己的生命力在一种新的形态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④现代电影的发展及流派:印象主义、抽象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昙花一现;独树一帜的前苏联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以清新淡雅见长的法国新浪潮。
⑤1927年,电影《爵士歌王》是第一部有声片。
二、电影音乐的发展过程默片时代:(1895——1927)2、黄金时期:(30——50、60年代)①交响化配乐,具有完整的结构。
序曲—幕间曲—终曲②借鉴交响乐的“主导动机”创作手法:重要的人物、事件等都有对应的主题音乐。
③继承了瓦格纳“乐剧”的创作模式。
第一部代表作:《金刚》。
④这样一种电影音乐形式完善、具体化了交响音乐所具有的戏剧性、史诗性的特征,使音乐更为具体,有指代性;音乐加强了电影表达的情绪、意蕴。
⑤这一时期作品的缺点是:创作者个人特性不明显。
3、多维发展时期:背离交响化配乐的模式,配乐减少,有时无主题。
如:《邦尼与克莱德》;或是采用拼贴式。
4、回归:75年斯皮尔伯格导演《大白鲨》,再次成功使用交响化配乐。
1977年《星球大战》成为新时期交响化配乐的经典创作。
作曲:约翰威廉姆斯第二节配乐一、主题音乐:1、定义:运用旋律对影视剧的内容进行高度概括,它可将观众带入特定的历史情景、文化氛围或某种情感范畴之中。
它可反复出现,运用变形、变奏、延伸、紧缩等手法,推进情节发展,体现人物性格等。
2、主题音乐的分类:①与人物情感、性格、命运相关的主题音乐②具有哲学情怀的主题音乐③具有某种象征符合作用的主题音乐二、场景音乐1、定义:场景音乐是指在某一个单一场景中使用的,只对具体场景发挥作用、能够推动情节发展,和戏剧高潮出现的音乐。
场景音乐也可创造各种氛围的意境。
2、分类:①专为某一场景设计的音乐。
②由主题歌或主题曲素材产生的场景音乐。
3、功能:①能创造某种情境或氛围。
②能推动情节发展和戏剧高潮的出现。
三、背景音乐1、定义:背景音乐是影视剧中表识环境、场合、地域等的一种音乐。
多为画内音乐音乐与画面配合一、音乐与画面的关系1.画内音乐:声源来自画面之内,观众可以看到演唱、演奏者。
2.画外音乐:声源不在画面中出现,影片中多为画外音乐。
3.画内音乐与画外音乐的转换4.画外音乐与画面的配合(情绪的吻合):①共时性配合:音乐所表现的情绪是针对画面中正在演绎的情节,处于同一个表现层面。
有“引人入胜”的作用。
②历时性配合;A.画外音乐具有特定含义,在不同时段出现,起着贯穿全剧的作用。
B.画外音乐超越画面具体情节,在相关场景中出现,具有某种哲理作用。
C.画外音乐以明显的主题意识对全剧进行总体关照。
二、音画的配置方式1、音画同步:音乐与画面中演绎的内容处于同一种运动节奏,或是同一种情调、情绪。
2、音画对位:音乐与画面中演绎的内容是一种对比的关系。
3、音画平行:音乐与画面中演绎的内容各自有相对的独立性,二者呈平行的发展关系。
三、音乐与音响的交融音乐音响:以特殊的音响效果出现的音乐。
这时,声音元素虽然处于音乐的形态但其发挥的是音响的作用。
2、音响音乐:音响的运用具有音乐的表现效果和意义。
就是说,尽管出现的是音响,但实际上它却具有音乐的某些作用。
四、音乐对画面意义的拓展——音乐蒙太奇“蒙太奇”是对电影中镜头组接的一种称谓。
1、顺时空音乐蒙太奇2、逆时空音乐蒙太奇3、超时空音乐蒙太奇4、交叉时空音乐蒙太奇中国最早的电影及中国电影的几个历史阶段产生——1949年(一)产生①上海徐园第一次播放电影。
②1905年拍摄《定军山》(二)中国电影的拓荒者:第一代导演代表人物:张石川(1889—1953)、郑正秋(1888—1935)①1913年拍了最早的短故事片《难夫难妻》②20年代,中国电影起步期:《少奶奶的扇子》《火烧红莲寺》等。
(三)第二代导演--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创造者①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五、六十年,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其中成就最大的是蔡楚生、郑君里、费穆、吴永刚、桑弧、汤晓丹②30年代左翼电影运动:《渔光曲》《十字街头》等。
③1937——1949年反映抗战的《八百壮士》,还有战后一批优秀影片《小城之春》《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乌鸦与麻雀》等。
④中国最早的有声片《歌女红牡丹》(摄于1931年)(一)第三代导演活跃的1949——1966年——春华秋实两辉煌:建国初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电影创作活跃。
重要导演:崔嵬、凌子风、谢晋、谢铁骊、水华等。
例如:《咱们村里的年轻人》(50年代)《红色娘子军》(61年,获62年百花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女演员等多项大奖)中国电影音乐的民族化倾向。
如:雷振邦担任音乐创作的《五朵金花》、《刘三姐》、《冰山上的来客》其音乐分别来自广西壮族、云南白族和新疆塔吉克族民族音乐重要的电影歌曲摄于1935年的影片《渔光曲》主题歌:《渔光曲》作曲:任光摄于1937年的影片《马路天使》插曲《四季歌》、《天涯歌女》编曲:贺绿汀摄于1956年的影片《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作词:乔羽作曲:刘炽摄于50、60年代的歌舞片影片《刘三姐》《五朵金花》《冰山上的来客》作曲:雷振邦摄于70年代的影片《闪闪的红星》主题歌:《红心闪闪》,插曲《映山红》《红星照我去战斗》摄于1981年的影片《小街》主题歌《妈妈留给我一首歌》作曲:徐景新80年代的台湾电影《欢颜》主题歌《橄榄树》,插曲《欢颜》都广为流传。
90年代,陈凯歌执导的《霸王别姬》获四十六届法国嘎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影片改编自香港女作家李碧华的同名小说。
90年,台湾影片《滚滚红尘》获八项金马奖主题歌《滚滚红尘》三毛作词,罗大佑作曲被称作“乐坛鬼才”的黄霑一生创作多部电影歌曲:1《流光飞舞》词/黄霑曲/黄霑电影《青蛇》主题歌2《沧海一声笑》词/黄霑曲/黄霑电影《笑傲江湖》主题歌3 《男儿当自强》词/黄霑电影《黄飞鸿》主题歌4《当年情》词/黄霑曲/顾家辉电影《英雄本色》主题歌5《焚心以火》词/黄霑曲/顾家辉/黄霑电影《秦俑》主题歌补充内容:1、《黑客帝国》因迟到,受上司训斥,伴随才玻璃的“吱吱”声。
(令人烦躁的声音,参与到情节中的音响音乐)尼欧被审讯,无调性的弦乐演奏的音乐,纷乱而嘈杂。
(画外音乐,色彩性配乐)第一次与墨菲斯碰面,营造威严、神秘气氛的音乐(兼具连接功能的色彩性配乐),伴随着雷声(参与情节)。
尼欧通过“镜子”离开“MATRIX”回到真实世界,音乐功能和风格多样。
(有电声音乐形成的色彩性配乐;有圣咏式的合唱参与情节)介绍船上的人物,音乐与剧情有一定参与性,每个人物不同的色彩,描绘了船上一个个人物形象:有的坚定、有的温柔,有的阴暗。
墨菲斯被捕到营救:几分钟的情节,不同的音乐体现了不同的作用。
色彩性点描(纯粹)的片段:尼欧学习功夫色彩性点描兼具情节性点描的片段:尼欧与崔尼蒂在舞厅碰面色彩性点描兼具连接性点描的片段:出发去见祭师。
交响化的音乐伴随直升飞机的镜头(连接作用的场景音乐)。
由船上连接到电脑人控制的世界。
审讯莫菲斯:冷冰冰的电子音乐与金属碰撞、摩擦声相互交融色彩性配乐,起营造氛围的作用。
船上,为了保住锡安的主机密码,幸存的人必须舍弃墨菲斯的生命,尼欧作了决定,以他的生命去换回墨菲斯。
具有情节参与性的交响化配乐,不断的变幻着色彩,配合着剧情的发展。
电脑人世界与船上的情节交替出现,形成了交叉蒙太奇。
2、《霸王别姬》主题音乐:昆曲《霸王别姬》唱段:“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每当人物命运发生转折时都会以唱段或只有旋律出现。
京剧《霸王别姬》唱段:“恨只恨无道秦,将生灵涂炭…”第一次出现:对应画面张太监;第二次出现:对应画面:戏霸,袁世卿(袁四爷);京剧《霸王别姬》唱段:“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君王义气尽,贱妾何聊生?”第一次出现:七七卢沟桥事变,远处传来轰隆隆的炮声。
第二次出现:文革中,小四陶醉在虞姬的角色中时,红卫兵创入了练功房。
影片的片尾歌曲与影片音乐关联不大,仿佛一个旁观者,在影片结尾处对人物命运的评说。
目前中国对影视作品中配乐心理影响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不够成熟,从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检索后发现自1999年以来,共有关于音乐心理的研究共有839条文献记录,而其中关于影视作品音乐心理的的研究只有5条记录,最早的是2000年1月发表于《中国青年研究》的《港台青少年的“恋日情结”值得警惕》,作者是刘艳军;最近的是2004年4月发表于《中国音乐》2004年04期的《锦衣夜行——电视剧《青衣》的音乐分析》,作者是北京广播学院影视艺术学院的教授何晓兵。
在中国知网中,关于影视作品中音乐的研究共有86篇,其中2010年共发表文献2篇,2009年3篇,2008年7篇,2007年11篇,2006年5篇,2005年3篇,2004年1篇,2003年1篇,2002年2篇,2001年1篇,而真正意义上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影视作品中配乐对观众心理影响的文献数量则为零。
1.4 其他已有研究1.4.1 浅谈电影音乐的表现形式和作用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蔡世林在《电影评介》2007年22期中研究了影视作品中配乐的表现形式和功能,以及对观众的作用,他采用对个别案例剖析的方法对影视作品中配乐的功能和作用进行深入研究,最后,总结出影视作品中配乐的几种基本表现形式,配乐的基本功能和对观众的影响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