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锡常镇二模
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 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
革故鼎新:去掉旧的,建立新的。《周易·杂卦》: “革,去故也;鼎,取新也。” 革:除去。鼎新: 更新。
2.D 3.B。 彩线轻缠红玉臂:“以五彩丝系臂”,它辟邪驱鬼,与用五色
花线缠粽子投江以吊屈原之魂有同等意义; 小符斜挂绿云鬟:以“赤灵符著心前”,它能通神明,与小孩
6.A。张居正高度赞赏,誉之为“三元会”,错,张居正不是 高度赞赏。
8.简要概括顾宪成“治学”的特点。(4分)
【解析】要求很明确:一是指向,概括顾宪成“治学”的特点; 二是概括,不能简单照搬照抄。
示例: ①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 ②讲求实用; ③维护儒学正统。 (意思准确即可,答对一点得1分、两点得3分、三点得4分)
比主体并非“兔丝”, 等对比,不理解“樵
如“樵童”和“翳荟” 童斫将去,柔蔓与之
并”的含义,看不出
对比、“百鸟”和
兔丝自身前后命运的
“狐兔”对比、“桂 变化,内容杂乱,不
树、珊瑚”和“俊鹘、 分析或分析不能自圆
应龙”对比等。
其说。
忽略题干要求,由 “兔丝”联想到人, 联想到“生与死”, 无限拓展到手法、 形象及赋予的情感。
10.这首诗寄托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5分)
第一点1分,后两点每点2分。补充:答“对独立明达的‘灵物’赞美”也给2分。但如果 答“对不受约束、自由自在的渴望”不得分。
①人生要独立、 正行。
②以兔丝隐喻攀附 者,表达了对他们 的批判与警告。
③以围绕荆榛形成的 生态圈隐喻奸邪、污 浊的官场,表达警惕、 鄙视之意。
切中肯綮:qiè zhòng kěn qìng,指解决问题的方法对, 方向准,比喻切中要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高屋建瓴:在高屋的顶上把瓶子中的水倒下来。比喻居高 临下、不可阻挡的有利形势。《史记·高祖本纪》:“地势 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建: 倾倒。瓴(líng):盛水的东西。
01
02
03
试批
试批
试批
贯穿全文的线索,推 画像中的诗人被当铺 卖画像,体现了我的 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的人认为是窑子时对 生活穷困。对塑造我 暗示了我知识分子的 我造成了心理上的伤 的形象起了线索作用, 形象,侧面体现了社 害。再一次听到窑子 通过写画像依次写出 会对知识分子的淡漠。 使我变得愤怒。对我 了我的形象。贯穿全
5.C。辇毂,代指京城。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顾宪成和魏允中、刘延兰上书谈论时政得失,张居正高度赞赏,誉之为“三元 会”。 B.顾宪成听到同僚替他署名为病中的张居正祈福,就快速前去删除自己的名字。 C.顾宪成被革职后创办的东林书院,在读书人中产生很大影响,使朝廷大为忌惮。 D.顾宪成和钱启新认为王阳明无善无恶之说于世有害,作者认为他们错解了该说 之意。
9.这首诗围绕“兔丝”主要设置了两方面的对比,请简要分析。(6分)
①把兔丝自身 前后命运进行 对比,依附荆 榛时茂密繁盛, 荆榛被砍,兔 丝也受牵连;
1
2
②把兔丝和桂树、 珊瑚等“灵物” 进行对比,兔丝 因依附而死,不 明不白、不值一 提,灵物独立明 达。
(每点3分。对比内容正确2分,分析正确1 分)
穿老虎腰肚,门上挂蒲剑以辟邪护身有同等意义。 ACD三项都是写旧历春节,A除尘拜神,C守岁,D桃符。
4.对下面一段文字中“一座粲然”原因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祇园上人招余辈小聚,或问座中何人最惧内,众未及答。祇园曰: “惟老僧最惧内。”众讶之,笑曰:“惟惧内,故不敢娶耳。”一 座粲然。
补充细则
补充细则
补充细则
补充细则
补充细则
14.探究小说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6分)
表达了对知识分子的同情, 反映了这会环境的黑暗,表 现了个人在反抗生活上的无 奈与弱小,对不尊重知识分 子的社会的批判
0分
2分
“沙沙地响”使用叠词,富 有音韵;烘托“我”内心的 绝望;渲染了寒冷悲凉的环 境特点,暗示当时知识分子 所处环境的黑暗,深化主旨
祇园:qí,“祇树给孤独园”的简称,后用作佛寺的简称。 上人:上人是对持戒严格并精于佛学的僧侣之尊称。 4.B
端文顾泾阳先生宪成
黄宗羲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刺及执政
刺:指责
B.扁所居曰愧轩
扁:题字
C.尝言官辇毂
辇毂:乘车
D.以此为大节目
节目:关键
一鳞半爪:也说东鳞西爪。原指龙(传说中的一种动物) 在云中,东露一鳞,西露半爪,不见全身。见清赵执信 《谈龙录》。比喻只是事物的一部分,不是全部。也比喻 事物的零星片断,不完整。
雪泥鸿爪:鸿雁在雪地上留下的爪迹。比喻往事的痕迹。 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 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9.这首诗围绕“兔丝”主要设置了两方面的对比,请简要分析。(6分)
①
诗歌没有 读懂
②
审题意识 薄弱
③
对比理解 错误
④
套路意识 太强
认为“兔丝”即 “兔子”,也有 学生认为本首诗 在赞扬“兔丝”。
题干要求回答围绕
认为“兔丝”和“榛
“兔丝”设置的两方 荆”、“翳荟”、
面对比,部分同学对 “狐兔穴”、“柔蔓”
【试评】10.这首诗寄托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5分)
①表达作者不愿倚 仗他人,独立自主 的心愿与崇高志向。 ②对依附他人之人 的厌恶和弃绝。③ 对独立自主,如灵 物一般明达之人的 肯定与赞美。
①不能倚仗他人, 要独立自强。② 对像兔丝一样依 附他人的小人的 蔑视。③对像俊 鹘、应龙等君子 的批判和轻蔑。
2020届 苏锡常镇二模讲评
目录
语言文字运用
文言文阅 读
诗歌鉴赏
文学类阅 读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 是(3分)
古人论诗、论词或论文,往往只是写出自己凭直觉领悟到 的东西,虽能以寥寥数语 ▲ ,但难免缺乏思辨性和系统 性,给后人留下 ▲ 、语焉不详的遗憾。今天,我们需要用 新的文艺观,重新审视和整理这些古文论宝藏,以期古为今 用, ▲ 。
①要自立自强, 不可依靠他人的 自立精神。②万 物都有自己的灵 性,自己的特点, 不会相互缠绕。 ③对俊鹘、应龙 等君子的赞美。
5分
3分
1分
10.这首诗寄托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5分)【存在误区】
对诗句本身不理解是主要问题,
①
乱贴标签的情况比较多。
答案不分要点的情
况依然存在。
③
能看出作者批判“兔
丝”,赞扬“俊鹘”等, ② 但对“兔丝”、“俊鹘”
4分
试批
①放大诗人画像并镶进 木框体现了我尊敬爱戴 诗人,热爱文学,对诗 意的追求。②卖画像突 出我生活贫困,也表现 了我精神理想与残酷现 实的差距。③爱画像却 无法让商人尊敬它,表 现我面对生活的无奈, 内心痛苦。
6分
13.简要分析小说中的“画像”对塑造“我”的形象的作用。(6分)
存在 问题
①审题不清,误认为是分析画像在文中的作用。 答题从小说三要素入手。
②不知到如何入手,大谈特谈,只讲 画像的作用。
③陈述对象没有突出,没有紧扣“画像” 与“我”的关系。
④不紧扣文本,空谈套话。
14.探究小说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6分)
01 02 03
①暗示北风一直在吹,照应标题和开头,使小说形成完 整的结构;
②用环境描写暗示“我”的生活状况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衬托“我”内心的悲凉;
③以景物描写作结,强化了寒冷、压抑的氛围。
14.探究小说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6分)
①暗示北 风一直在 吹;
②照应标 题或开头, 使小说形 成完整的 结构;
③用环境描写 暗示“我”的 生活状况没有 发生任何变化, (或衬托“我” 内心的悲凉)
④渲染 (强化) 了寒冷、 压抑的氛 围;
⑤以景物 描写作结, 含义隽永, 意味深长。
等意象的特点没有揭示
点明。
13.简要分析小说中的“画像”对塑造“我”的形象的作用。(6分)
①
挂画像并装裱,体现“我”的文学理想和热情;
②
卖画像,显示“我”生活贫困;
③
与掌柜争执并带回画像,表现“我”敏感自尊。
④
最终画像与我的镜中像形成反差,凸显了“我”对理想 的幻灭感。
13.简要分析小说中的“画像”对塑造“我”的形象的作用。(6分)
14.探究小说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6分)
①审题不清。对小说“表达效果”题理解有偏差,将之简单等 同于“意蕴”题、“赏析”题,导致解题重点偏移;
存在 问题
②堆砌术语,不结合文本作具体分析; ③答题思路混乱,没有分点作答的意识;
④角度不全,此题从内容角度回答:“暗示了北风一直在 吹”,几乎没有考生答到。
①环境描写,突出环境 的寒冷,渲染了一种凄 凉的氛围;②暗示“我” 内心寂寞和寒冷;③暗
示社会的冰冷、漠然 4分
试批
6分
①篇末点题,与开头呼应,使小说 结构更加完整;②景物描写作结, 给予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③写出 了“我”住所的破旧和寒冷,环境 描写暗示“我”生活窘迫;④写房 子即写内心,表达“我”内心的凄 凉;⑤通过景物描写,含蓄地深化 了文章的主题,知识分子的困境, 更加含而不漏,意味深长。
的身份的质疑却只能 文,使我的形象更丰 同这污浊的世界低头。 富,使文章浑然一体。
0分
0分
2分
13.简要分析小说中的“画像”对塑造“我”的形象的作用。(6分)
①画像的珍贵与我的贫穷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 了我对知识的崇敬。②画 像象征我的理想,不得已 卖画像,体现了我的贫穷 和无奈。③与掌柜的因画 像争吵体现了我对市侩的 鄙视对理想和美好的追求。 ④画像在我眼中的变化体 现了我的理想在现实冲击 下支离破碎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