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动物分类》活动方案一、活动目标1.知道分类是一种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
2.能运用观察、描述、比较、分类等方法。
知道有些动物的外观和行为方式是相似的,有些却大不相同。
3.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
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4.意识到运用分类的方法可以更好地认识动物。
二、活动重难点1.知道有些动物的外观和行为方式是相似的,有些却大不相同。
2.通过分类让学生建立对生物多样性的初步认识。
三、活动资源动物卡片(每组1套)、磁力贴、PPT。
四、注意事项1.建议用动物图片在黑板上呈现分类过程。
学生分组活动也要准备各种动物图片,并且图片下方要留有空白,这样便于统一编号。
2.可以先复习第一单元中学习过的分类方法,再进入新课,这样既有衔接又易于固化分类的方法。
3.本单元已详细认识过蜗牛、鱼。
可以从这两种动物入手进而找一些较为相近的动物进行补充并第一次分类。
在进行第二次分类时,可直接出示十种动物,尽量挑选常见的动物,也可以根据当地实际为准进行相应调换,但种类不宜太多。
4.本课是第二次进行分类教学。
教师可通过板书列序号的形式渗透二歧分类法,不用讲解什么是二歧分类。
五、活动过程(一)回顾蜗牛和鱼的特点1.出示蜗牛和鱼的图片。
提问:同学们,还认识这两种动物吗?2.它们在身体结构、运动、呼吸和反应等方面都有哪些特点?(1)蜗牛身体上有壳、腹足、触角(两对)、眼睛、口等。
蜗牛能对外界的触碰产生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等。
它运动缓慢,能利用腹足在不同的物体表面爬行。
(2)鱼具有鳞片、鳍、鳃、嘴和眼等身体结构。
鱼用鳍运动,用鳃呼吸。
鱼生活在水中,它的身体适应水生环境。
3.这两种动物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的地方吗?相同:(1)有眼、口。
(2)没有腿。
不同:(1)一个生活在陆地或水边,一个生活在水里。
(2)蜗牛用腹足(脚)运动,鱼用鳍运动。
(3)蜗牛有壳,鱼没有。
(二)探索给多种动物分类1.如果增加两种动物(出示图片:)你们能试着给这四种动物进行分类吗?【预设1】按是否用鳃呼吸分类。
【预设2】按是否完全生活在水里分类。
【预设3】按是否用腹足运动分类。
【预设4】按是否有鳍分类。
2.小结:同学们把具有相同特点的动物归为一类,把不具有相同的特点的归为另一类,生物学家也是用这样的方法对已知的自然界数百万种生物进行划分的,其中一种划分方式是把生物分为陆地生物和海洋生物,我们把这种方法就叫做“分类”。
【教学意图】上课伊始,让学生回忆前面观察过的动物,说说它们的特点。
为后续的分类活动分散难点。
本环节的小结是向学生介绍科学家观察研究生物的方法——分类。
【提示】(1)第一次分类时给的动物种类不宜太多。
可以在先说了特点之后,再进行分类。
(2)第一次分类是在全班讨论基础上,请1~2名学生到黑板上以磁力贴形式呈现分类结果。
一定要让学生说清楚分类的标准。
关于分类标准的讲解在后面会有详细指导。
3.刚才进行分类时,我们找到了几种分类方法,分别都时根据什么来分类的?【预设1】四种。
按是否用鳃呼吸来分类。
【预设2】五种。
在预设1的基础增加是否有硬壳。
【预设3】六种。
在预设2的基础上增加是否有鳞。
小结:我们把刚才所说的这些称之为“分类标准”。
为了清楚、准确地分类,我们要保证用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给动物分类。
4.自然界的动物有很多。
老师又邀请来一些动物,看看同学们能否认识并说出这些动物的一些特点,可以从身体外形、运动、呼吸和反应等方面来说。
出示图片:学生交流这些动物的特点。
【预设】鸟用翅膀飞,有毛、脚、嘴、眼等。
蝴蝶长有六条腿,会飞,头上有触角。
狗和老虎都有四条腿,都会走、奔跑,身体表面都有毛。
蛤生活在水里,有硬壳,用斧足运动。
蛞蝓有柔软的身体,没有硬壳。
鸡身体有毛,有两条腿,在陆地生活,头部有眼、嘴、耳朵和鸡冠等。
蚂蚁身体长有六条腿,头上有触角,用触角交流信息,喜欢甜的食物。
引导学生:动物卡片由4个增加到12个。
为了方便分类,我们要给动物进行统一编号:蜗牛1 鱼2 田螺3金鱼4狗5 鸡6 蚂蚁7鸟8 蝴蝶9老虎10蛤11蛞蝓12。
(1)分组发动物卡片,然后编号、分类。
(2)找1~3个小组汇报交流并进行评价。
(分类标准要统一。
教师将学生的分类标准书写在黑板上。
如:无毛1、2、3、4、7、9、11、12有毛5、6 、8 、10【提示】相同的分类不重复汇报。
指导学生注意倾听其他同学发言,避免重复发言。
【教学意图】此环节可用上一环节用过的词汇来描述动物的特点。
告诉学生,这些特点都可以作为对动物进行分类的依据(即分类标准)。
但每次只能选一个词作为分类标准。
教师为学生进行分类示范,便于对学生后续的观察分类和书写记录作铺垫。
让学生也仿照这样的呈现方式来陈述自己的分类结果。
这样做的意义不仅使学生的陈述更有条理,而且更能启发他们认识到“有些动物的外观和它们的行为方式是相似的,有些却大不相同”。
5.小结:在今天这节课上,我们通过多次分类,认识到不同动物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有些动物会在身体外形、运动方式等方面具有相同的特点。
【教学意图】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分类的方法在学习动物时带来的方便之处。
通过分类,一方面,学生对动物具有的形态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一类动物具有的形态特征能够更进一步地观察和了解这类动物中的某一种动物。
教师要启发学生认识到《动物》单元和《植物》单元是有联系的。
动物是有生命的,植物也是有生命的,回顾上学期的《植物》单元,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教师要让学生去寻找动物和植物作为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最后使学生认识到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
所以我们要珍爱生命,保护身边的动植物。
(三)课后拓展1.把科学阅读部分做成PPT,让学生自行阅读。
2.给每位学生发一份单元评价单。
教师读题,学生在纸上作答。
3.如果学生感兴趣,课下可以继续观察动物,如螺狮、田螺、金鱼、小猪、小狗等。
【教学意图】拓展学生对动物的认识。
通过单元评测,学生以划勾或写标号的形式能够迅速地检验对单元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提示】单元评测一定不要给学生太大压力。
教师读题时,告诉学生怎么作答。
不要评分按成绩排名次。
《给动物分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的目标1.了解大自然中生活着不同种类的动物,动物具有多样性。
2.知道动物之间有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3.知道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
科学探究目标1.体会动物的异同,能根据一定的标准给动物分类。
2.能与同学讨论并形成多种分类标准。
3.通过分类活动,不断完善自己对动物的认识,感受动物的多样性。
科学态度目标1.愿意倾听并分享他人的分类标准和结果。
2.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认识到动物具有自身独特的特征,体会动物的多样性。
2.感受动物生存环境的多样性,动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
【教学重难点】重点:比较一些动物异同,确定一个分类标准,把动物分成两类。
难点:按各种不同的标准给动物分类,感受动物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学生:每个小组1套10种动物的彩色卡片、一块KT板、一支记号笔。
每个学生一个动物头套。
教师:课件等。
【教学过程】课前游戏:猜谜语(猜出某种动物名称并模仿)。
一、聚焦新课动物王国要举办一场狂欢节,狮子大王想请小朋友们一起做管理员,你们愿意吗?要求:只有遵守规则、认真倾听、积极思考的小朋友才可以当管理员。
你们能做到吗?(动物狂欢节的卡通场景)二、给动物分类1.回顾分类三只动物进入游戏区。
师:狂欢节马上就要开始了,已经有3只动物到了,他们要去玩游戏,有飞行游戏和跑步游戏,你觉得它们应该去哪一个游戏区?(1)给蝴蝶、狗和麻雀按游戏区分类(飞行游戏和跑步游戏)。
(2)引出:分类和标准(会不会飞)。
2.确立标准六只动物进入表演区。
(1)服装表演前领取鞋子,所有动物都要穿鞋子吗?为什么它不用穿鞋子?给蝴蝶、狗、麻雀、金鱼、蚯蚓和老虎按照(有没有脚)进行分类。
(小组合作)(2)把六只动物分成了两个区域去表演:金鱼一类,蝴蝶、狗、麻雀、蚯蚓、老虎一类。
学生猜测,分类的标准是什么?(会不会游泳、生活的地方不同)(3)利用56教室软件进行汇报交流,小结:刚才我们定了哪几个标准给动物进行分类?(会不会飞、有没有脚、生活的地方不同)3.自定标准十只动物进入交友区。
(1)比较动物:先找找这十只动物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自定更多的标准,把动物们分成两类去交朋友。
(3)小组活动,利用56教室软件进行汇报交流。
(4)小结:在分类过程中,我们找到了很多的分类标准,因为动物们之间还有很多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动物多样性给40只动物按栖息地分类。
大自然里生活着多种多样的动物,有的生活在草原、有的在森林、有的生活在海洋,还有的生活在湖泊……转眼间,动物狂欢节就要接近尾声,你们能把今天到场的这些动物顺利送回自己的家园吗?每位同学负责送一只动物回家。
【板书】给动物分类标准:会不会飞有没有脚生活的地方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