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医学课程心得体会

现代医学课程心得体会

学习现代医学课程的心得体会姓名:刘萧班级:2016级博士班学号:356529216012现代医学发展迅速,各分支学科的技术日新月异。

作为当代医学研究生,了解现代医学,从而在医学道路上不断发展、创新,为现代医学进展的发展共同努力是不可推脱的责任。

该课程不仅使我对课堂内容相关的各学科领域的进展有了根深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使我对现代医学包括现在的发展和将来的发展趋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迫切的想要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也使我对自己将要进行的科研活动有了更高的定义和认识。

一、现代医学是多学科整合之路首先关于现代医学的相关历史我有了一定的了解,现代医学基本上是在近一二百年形成的,如果溯源求本,应该说它脱胎于古代医术。

医术重在实践,它的分科反映技艺的分工,不同专业人员承袭不同的专业技艺。

今日的内外科之分就是本着这种精神,熟悉使用药物的和精通手术操作的人分别处理不同的医学问题。

在医学科学化的过程中,学科倾向于按研究对象来划分,内科下再分为心血管、呼吸和胃肠等科。

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又呈现重新组合的趋势,出现如性医学和肿瘤医学这样跨学科的研究领域。

物理学家、量子论的创始人M.普朗克曾说过:“科学是内在的整体,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

”科学史表明,科学经历了综合、分化、再综合的过程。

医学科学同样也遵循这样的一个规律。

医学科学包括西方医学和传统医学,我国传统医学有三千余年的历史,一直秉承了医学整体观的治疗理念,强调人体内在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

西方医学是近百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医学,其迅速发展是从15世纪人体解剖学的兴起对人体结构了解开始,最初人们对人体的认识是综合性的,但仅仅是对所见解剖结构的描述和治病经验的总结,有时还有思辨性和猜测性,因而并不能深刻揭示机体不同器官、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

在近代,人们对人体按照不同的器官、系统,不同的解剖部位,不同的功能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和反复的实验,不同的器官系统都建立起各自的理论体系,由此形成了相当精细的专门学科。

当今医学学科多以发病器官、人体系统、诊疗手段甚至诊疗的对象等来划分专科。

这种专业分割和专业化确实对医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这种分化也脱离了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的事实,虽然构建了清晰的学科知识体系,但难免使学科的界限过于明显,使学科孤立,不利于医生对患者整体状态的把握和综合处理能力的培养。

过细的专业分工导致一个专科的医生对其他专科的疾病非常陌生,同一个学科内亚专科的分化导致一个医生只能看好一个系统内的一个疾病。

作为医生,治疗的是病人,而不是一个疾病,更不是一个局部的病变。

医生如果不了解机体全部的内在联系,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这种医学模式满足了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但是在医学已经达到一个发展平台期的今天,临床医学中不段出现新问题、新需求,机体的各器官存在着纷繁复杂的内在联系,这种专科化不可能认识疾病的本质,也就不可能把疾病从源头切断,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医学的进一步发展。

现代医学强调从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三个方面来综合认识人类的健康和疾病。

而现代医学模式又要求医务工作者在预防和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不仅注重患者躯体的症状,还要对患者的心理、家庭、社会背景、自然环境、工作环境等因素作进一步的了解,以便对患者做综合治疗。

现代医学发展是一个由宏观到微观的过程,其特点是由形态、表型的描述逐步分解、细化到各种分子及其功能的研究。

对人体微观结构和功能研究分析的不断深入,成为建立医学专科的基础。

专科疾病的诊治水平也越来越高这是单个学科的长处。

但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系统,不是简单的几个系统和器官的集合。

疾病作为涉及系统、器官、细胞结构和功能异常的病理现象,其复杂程度更是难以想象。

越来越多的疾病也被发现并不单涉及一个专科,而是多个学科。

因此,只有将综合与分解、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才有可能完全了解疾病。

而医学专科由于立足于单个的器官,存在先天的劣势,显然难以完成这样的任务。

现代医学模式是对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特点和本质的哲学概括,是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时期和医学科学发展阶段,认识和解决医学遇见看问题的思考。

古代主要是神明模式和自然哲学模式。

而现代医学起源于生物医学模式,从纯生物学角度研究宿主、环境和病因三大因素的动态平衡。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和疾病谱的变化,人们逐渐认识到原有医学模式的不足,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为现代医学开拓了广阔的空间,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拓展了医学的境界。

强调关心病人,关注社会,注重技术与服务的共同提高。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传统医学有趋于一致之处。

提示了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

“救死扶伤, 治病救人”是医生的职责,但这种职责的本质不是我们为患者做了什么,而是患者最需要我们做什么?如何为每一患者提供个体化优化诊治方案是我们每一位医生都应该思考的事情。

学科整合有利于体现以人为本,保护公众健康与患者利益;有利于推动和促进学科发展;有利于理解医学科学的本质与内涵多学科整合、学科重构、探索整体医学的教育服务模式,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现代医学需要人文和科学精神(1)医学科学精神。

所谓医学的科学精神,是以求真、求实和推崇理性为特点,强调医学知识和技术在医疗过程中的作用,强调尊重临床客观事实、尊重医学规律、依循实证方法、遵循规范的程序,强调临床发现的客观性、准确性和效用性,强调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作用。

医学科学精神的焦点是科学理性所揭示的客观规律。

在医学科学的视野中,人是客观存在的生物有机体,是一切机制都可以用科学的理性去加以剖析的。

在探索人类的健康与疾病的工作中,医学工作者总是带着科学问题,不断地解决科学问题,并为人类健康创造新的知识与技术。

医学工作不断的推陈出新,拓展人类认识疾病的深度、广度和真度。

它借助于实践的、实验的、逻辑的种种手段去证伪或证实医学知识的真实性、合理性、科学性。

医学科学通过确凿事实得出正确的理论对一些错误、愚昧、落后的伪医学思想进行揭露和批判。

医学科学精神使人类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走出了蒙昧的状态,促使生物医学得以蓬勃发展现已深入到分子水平。

(2)医学人文精神。

医学的人文精神,是以求善、求美、关注人性和关注人的情感为特点,强调尊重患者的情感世界、尊重患者意愿、依循整体观念、遵照仁术的信条,强调临床的客观感受,追求医学的人性化,重视情感因素的注入,在整个医学过程中,生命的价值和人的感受被置于一个重要地位现代医学不断的向微观渗透已经达到了分子水平,诊疗仪器和诊疗手段日新月异,医学工作者的受教育程度也有了大幅提高,可是,疾病并没有被消除,人的健康水平也没有得到与之相对应的改观。

目前,随着疾病谱、死亡谱、病因谱、健康谱的改变,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换势在必行。

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强调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肯定医学人文精神对健康的意义。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为医疗活动中人的回归和人的价值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医学从来都不是与社会、文化无关的纯自然科学,它的研究内容首先应该是对人的关怀,我国历代医家也都奉行“医乃仁术”的思想。

“医乃仁术”更是“人学”,就医学科学而言,从根本上来说,医学科学精神应从属于医学人文精神,二者之间并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科学本身并不是目的,其目的是实现对人的关怀,而医学和医疗技术作为与人类生命息息相关的一门科学更应该是人道主义的体现。

无论是心理、精神、行为习惯还是社会环境的良性发展,单纯的科技手段都是远远不够的,人文关怀必不可少。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在医学发展的不同阶段,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二者地位不同,凸现程度不同,但从来就不是截然对立的。

当瘟疫流行、传染病肆虐之时,施展医术,挽救生命,维系健康,既是医学科学精神的张扬,也是医学人文精神的体现。

临床实践证明,在医疗活动中,如果只重视医学的科学精神,忽略医学的人文本质特点,只注重对躯体疾病的诊治,忽略患者的心理需求与感受,其结果要么是直接影响临床疗效,甚或加重病情,加速死亡,要么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因此,作为医务工作者,一定要记住古希腊圣贤的一句格言:“知道是谁生了病比知道他生了什么病更重要。

”医学科学和医学人文的任何一方面都不可能单独完成现代医学的完整建构。

医疗科学技术为患者的疾患痊愈提供物质保证,医学人文精神为患者的心身康复提供精神支持;医学技术手段解决的是患者的生理痛苦,医学人文关怀安抚的是患者的心理冲突和社会调适;医学技术将患者从病魔的阴影下挽救出来,将活着的希望带给患者,使患者获得有限的具体的满足;医学人文关怀将患者从心灵的煎熬中解放出来,将生命的价值赋予患者,使患者获得无限的永恒的生活激情。

医学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医学人文中交织着医学科学技术的维度,医学科学中蕴涵着医学人文的精髓,二者形成张力,弥合分歧,互补共进,在“观念层次上相互启发,方法层次上相互借用,学科层次上共同整合,精神层次上相互交融”。

医学工作者在追医学真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将人文精神渗透到其当中去。

牢牢把握医学的“人文”属性的医学科学精神才能实现其自身的发展与突破,只有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化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医学科学才能更好的造福人类。

三、现代医学对我们现代生活的启示本学期的课程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师做的大量生动的课件,其中最令人感到好奇的是那些奇怪的医疗仪器。

人们去医院,除了医生和护士,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医生为病人检查或治疗时使用的各种仪器了。

医生和工程师,在一般人眼里属于两个不同领域。

现在医生要利用工程师的观念和技术来医治病人,工程师在设计各种医疗辅助器材时,也需要医生的参与。

医学工程,就是结合医学与工程的一门学问。

例如人工假肢的设计师必须了解人体骨骼的构造及功用,对于假肢材并的选择和力学分析等,都要紧密的配合,才可使设计出来的假肢,让一些不幸失去四肢的人,仍能获得较好的生活质童。

各种诊断仪器的发明更是医生最得力的助手。

医生从享病情诊断时,除了视、触、叩、听、闻的传统程序以外,就得靠这些高科技的仪器了。

如超声波扫描仪、CT、MRI、肝动脉造影仪、B超、核磁共振扫描等等。

这些仅器可以帮助医生对病人的疾病提出精确的诊断,进而施以早期治疗,教助更多宝贵的生命。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更高的生活质量是人们一致的期望。

然而各项医学科技的进步,对延长人的寿命,解除疾病功不可没。

在学习该课程后是我对于国家社会的健康问题有了初步的了解。

比如高血压疾病,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我国每年增加高血压患者100万,80年代到90年代每年增加300万,90年代到现在每年增加约700万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