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酵食品生产技术》PPT课件

《发酵食品生产技术》PPT课件


我国酱油酿造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的方法采用野 生菌制曲、晒露发酵,生产周期长,原料利用率低,卫 生条件差。
现代酱油生产在继承传统工艺优点的基础上,在原 料、工艺、设备、菌种等方面进行了很多改进,生产能
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品种也日益丰富。
酱油的生产方法主要按发酵工艺的类型来区分。 将成曲加入多量盐水,使呈浓稠的半流动状态的混合物称为酱醪; 将成曲拌加少量盐水,使呈不流动状态的混合物,称为酱醅。
固态低盐发酵法的工艺流程如下:
水 成曲拌盐水
菌种→种曲



原料→润水→蒸煮→冷却→接种→通风制曲→成曲拌盐水
→入池发酵→成熟酱醅浸出淋油→生酱油→加热→调配
二油或三油
9.1.2 固态低盐发酵酱油生产
1.原料及处理
1)原料 酿造酱油所需的原料有蛋白质原料、淀粉质原料、
食盐、水及一些辅料。
大豆
豆粕
3)润水
润水就是向原料内加入一定量的水分,并经过一 定时间均匀而完全的吸收,其目的是利于蛋白质在蒸料 时迅速达到适当变性,使淀粉充分糊化,以便溶出米曲 霉所要的营养成分,使米曲霉生长、繁殖得到必需的水 分。
常用的原料配比为豆饼60%~67%,麸皮 30% ~ 40%,加水量为豆饼重量的80% ~ 100%。 应随气温高低调节用水量,气温高则用水量多, 气温低则用水量少。
原料的种类不同,所采取的处理工艺也有区别。
热榨豆饼在制取过程中,由于经过了一定的热处理, 蒸煮时间可以短一些;而冷榨豆饼和大豆则宜温度高些 或时间长些。
某些水溶性氮指数偏高的豆粕,为防止结块,以利 制曲,可以先干蒸,然后再润水蒸煮。若在一定的压力 下蒸煮时间偏短或在一定时间内温度偏低,则蛋白质不 能达到适度变性,不易被酶分解,产生许多蛋白质的初 级结构,分子量较大,既不同于大豆中的可溶性蛋白质, 也不同于酱油中的可溶性胨和肽,难于再分解,稀释加 热后易产生沉淀。
食盐是酱油生产的重要原料之一,它使酱油具有适当的咸味,并与氨基酸共同 给 予酱油鲜味,起到调味且抑制杂菌的作用。
水 酱油生产用水需符合食用标准,凡可饮用的自来水、深井水、清洁的河水、江水 等均可使用,但必须注意水中不可含有过多的铁,否则会影响酱油的香气和风味。
原料处理的主要目的是使大豆蛋白质适度变性,使原料中的淀粉糊化, 同时把附着在原料上的微生物杀死,以利于米曲霉的生长及原料分解。
2.固稀发酵
固稀发酵,即先固态后稀醪,二者分阶段性结 合起来,而且蛋白质原料与淀粉质原料分开制曲, 高低温分开制醅及制醪发酵。一般固态发酵温度保 持在40 ~ 50℃,然后再加入一定数量的盐水,进 行稀醪发酵,温度保持在30~40℃。
特点是吸取了二种发酵各自的优点,先固可促 使蛋白质及淀粉先充分水解,后稀可使醇类、酸类 及酯类发酵合成风味浓郁、醇厚的产品。但生产工 艺复杂,劳动强度大,周期较长。
第九章 发酵食品生产技术
9.1 酱油生产技术 9.2 食醋生产技术 9.3 啤酒生产技术 9.4 其它发酵酒生产技术
9.1 酱油生产技术
酱油是一种营养价值丰富பைடு நூலகம்以粮食作物为原 料加工制成的发酵调味品。
每l00mL酱油中含可溶性蛋白质、多肽、氨基 酸达7.5~10g,含糖分2g以上,此外,还含有较丰 富的维生素、磷脂、有机酸以及钙、磷、铁等无机 盐,是五味调和、色香味俱佳的调味品。
麸皮
小麦
蛋白质原料
酱油酿造过程中利用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的作用, 将原料中的蛋白质水解成多肽、氨基酸,成为酱油的营 养成分以及鲜味来源。另外,部分氨基酸的进一步反应 与酱油香气的形成、色素的生成有直接的关系。因此, 蛋白质原料对酱油色、香、味、体的形成非常重要,是 酱油生产的主要原料。
酱油酿造一般选择大豆、脱脂大豆作为蛋白质原料, 也可以选用其他蛋白质含量高的代用原料如豌豆、蚕豆。 生产中人们发现大豆里的脂肪对酱油生产作用不大,为 合理利用粮油资源,节约油脂,目前多以豆粕和豆饼作 为主要的蛋白质原料来使用。
根据醪及醅状态的不同可分为稀醪发酵、固稀发酵、固态发酵。 根据加盐多少的不同可分为有盐发酵、无盐发酵。 根据发酵加温状况可分为常温发酵及保温发酵。
9.1.1 酱油生产方法
稀醪发酵 固稀发酵 固态发酵
1.稀醪发酵
稀醪发酵是指原料制曲后,在成曲内一次性 加入相当成品重量约250%的盐水,使之成为流动状态 的酱醪而进行发酵的方法。
2)破碎
豆饼颗粒过大,不容易吸足水分,因而不能蒸熟, 影响制曲时菌丝繁殖,减少了曲霉繁殖的总面积和酶的 分泌量。
如果粗细颗粒相差悬殊,会使吸水及蒸煮程度不一 致,影响蛋白质的变性程度和原料利用率,因此需将豆 饼轧碎,并通过筛孔直径为9mm的筛子。
原料细度要适当,如果原料过细,辅料比例又少, 润水时易结块,制曲时通风不畅,发酵时酱醅发粘,淋 油困难,影响酱油的质量和原料利用率。
一般有常温发酵和保温发酵两种。常温发酵生产 周期长,一般长达半年以上;保温发酵的酱醪温度保 持在42~45℃,2个月左右可完成发酵。
稀醪发酵的特点是酱醪稀薄,便于保温、搅拌和 输送,适合于机械化生产,而且酱油滋味鲜美,酱香 和酯香醇厚,色泽较淡。但生产周期长,设备利用率 低,压榨工序繁杂,劳动强度高。
3.固态发酵
固态发酵可分为固态无盐发酵和固态低盐发酵。
固态低盐发酵是在成曲中拌入一定的盐水而进行保 温发酵。其特点是操作方便,不需要特殊设备,生产周 期大约15d。成品色泽浓润、滋味鲜美、后味浓厚。
固态无盐发酵排除了食盐对酶活力的抑制作用,生 产周期较短,仅56h,设备利用率较高;而且用浸出法 代替压榨,节省压榨设备。但由于是采用高温发酵,成 品酱油风味较差,缺乏酱香气,生产过程中的温度和卫 生条件要求较高。
淀粉质原料
生产酱油用的淀粉质原料,传统是以面粉和小麦为 主,现在多改用麸皮。
麸皮质地疏松、体轻、表面积大,富含淀粉、蛋白 质、维生素和钙、铁等营养成分,能促进米曲霉生长。 麸皮中多缩戊糖含量高达20%~30%,与蛋白质的水解物 氨基酸相结合而产生酱油色素。麸皮资源丰富,价格低 廉,使用方便。
生产中也有选用地瓜、玉米、碎米、大麦等作为淀 粉质原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