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教案

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教案

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馒头在口腔中的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关,了解唾液的消化作用。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学会设计探究实验,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

2、培养良好的科学实验素质,提高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增进同学友谊,学会与人作合作。

在实验完成后,学会总结失误,分享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实验和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会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

教学难点:
学生实验的设计、操作和相互合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
探究、实验、讨论、合作交流、总结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准备好实验器材,馒头、小刀、大、小烧杯、试管、量筒、
碘液、滴管、温度计、热水、凉水等。

2、按班级人数分好组。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出课题
今天老师要请客了,请同学们吃馒头好吗?(好)。

但是老师有一点小小的要求:同学们在吃的时候,不能狼吞虎咽的吃下去,一定要慢慢的吃,细细的品,看看馒头在口腔中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开始品尝馒头的味道。

吃过后,谈自己吃出什么味?为什么会有甜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二、开始探究
1、学生按照提前分好的小组,先讨论,提出探究问题。

友情提示:
①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没有甜味,遇到碘液变蓝。

②淀粉分解后变成麦芽糖,麦芽糖有甜味,遇到碘液不变蓝。

③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和唾液的分泌都在口腔中进行。

2、制定计划。

明确分工,第一小组,探究唾液的作用;第二小组探究牙齿的作用;第三小组探究舌头的搅拌作用。

制定好计划后在全班交流。

教师指导、总结,形成可行方案。

提示:
①选择实验器材,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模拟口腔内
的环境。

实验中的变量是什么?设实验组和对照组时除了
变量不同以外,其他条件应保持一样。

②淀粉遇到碘液变蓝,麦芽糖遇到碘液不变蓝。

③各取2ml液体
④人口腔中的温度是37℃。

(因为酶在37℃左右活性最强)
3、开始实验。

(老师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巡逻指导。

要求学生填写好实验报告。

)友好提示,注意事项:
①切取的馒头不宜过大,有大豆大小较为合适。

②取唾液和清水的试管、量筒。

③除变量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

④保温:用开水往其中加入适量冷水调温即可,温度保持35—40度,保持时间5---10分钟。

⑤加碘液验证,观察颜色变化。

4、实验结束后,讨论、分析实验结果。

5、交流实验结果,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小组选一个代表在全班交流。

(对于交流实验现象的过程中,实验现象不明显的,老师组织学生分析原因,作出合理的解释。


三、实验小结:
通过对实验现象分析得出:馒头变甜与唾液的分泌、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和温度有关系。

四、巩固练习
下表是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消化作用的实验过程,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⑴实验结果显示_____试管中的浆糊变蓝色(填“A”或“B”)。

⑵一支试管内的物质不变蓝色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畅谈实验收获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常识?
2.讨论:人老了以后,牙齿掉了,对他们的消化有影响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