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免疫调节

免疫调节

第二章第4节免疫调节(1)
一.教案背景
本节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3必修稳态与环境》(人民教育出版社)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4节《免疫调节》的第一课时。

在课程标准中对本节内容有如下说明: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新课标教材明确把免疫纳入稳态调节体系(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问题探讨是新教材的特色模块,但作为高三的一轮复习课,学生已经对免疫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一个主要的任务是让学生对稳态的调节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解网络实现构建整体知识体系.所以我通过世界艾滋病日这个主题来引入本节课,符合复习的要求,又落实课程的基本理念,即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二.教材分析:【新教材做了部分改动,教学设计的时候参照《中学生物教学》2008年第四期论文】
(1)教学内容: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三道防线,重点是第三道防线的两种作用方式、三种免疫细胞协同作用机制,艾滋病的死因与免疫系统的受损关系。

(2)培养学生能力: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从艾滋病引入新课,最后再回到艾滋病,提升分析、判断能力;通过介绍病例,让学生理解概念,通过学生分析并解释常见病的致病机理,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在新情境中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通过概念图梳理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对比法梳理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培养学生获得信息和分析、概括、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通过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的小男孩大卫的实例让学生懂得珍爱健康珍惜生命,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三.设计思路:
(1)概念梳理
课件设计和讲解借鉴北京四中陈月艳老师免疫调节公开课中的的做法:通过介绍两个病例,达到让学生理解“特异性”的目的;“化学本质”、“作用部位”则分别由合成场所、分布部位让学生推出结论。

使学生从认知水平和理解上扫除障碍。

/programs/view/Dny1KlcbEtU/
(2)理清脉络,构建出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框架。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通过概念图的形式,由表及里,帮助学生构建出比较完整的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的知识框架,学会运用免疫学的原理解释免疫疾病的致病机理,形成“全面系统”的观念。

(3)关注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学习。

通过艾滋病日主题、艾滋病的症状的图片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艾滋病的致病机理涉及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能统领整堂课的教学内容。

(4)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能力。

通过陕西女孩和青岛园林工人被毒蛇咬伤情境,引发学生质疑:为什么第一个病人能及时获救而第二个病人无法有针对的治疗?学生在疑惑中增强求知欲。

同时对抗体、抗原的概念也有了初步的理解。

在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教学中,学生通过观看Flash动画、识图、表述等活动,既梳理出免疫过程的知识框架,又培养学生文字转化图像的能力、识图析图能力、文字信息处理分析能力和概括表达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简述免疫系统的组成和主要功能。

(2)描述人体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

(3)概述第三道防线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和协同作用。

(4)区分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2、能力目标:
(1)利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的能力。

(2)根据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流程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热点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关注自身健康和预防艾滋病问题,提升分析判断、防范疾病的意识。

(2)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

【难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

六.教学手段:
1、现代多媒体技术:制作Flash动画和教学课件。

2、传统教学手段:引导、图解、讲授、阅读、讨论。

七.教学过程:
第二章第4节免疫调节(1)(导学案)
班级:姓名:学号:使用时间:2011-12-13
【知识点一】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
归纳点拨:
1.体液中的溶菌酶杀菌属于免疫;
2.唾液、泪液的杀菌属于第道防线;
【例1】关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发生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主要是皮肤、粘膜、吞噬细胞等,发生特异性免疫的结构是机体的免疫系统
B.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就有,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后天形成,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C.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D.非特异性免疫是在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变式训练】
1.右图表示人体某种免疫过程,下列根据此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细胞A是效应淋巴细胞
B. 该过程是人体免疫的第三道防线
C. 该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
D. 该防线能防御多种病原体
【知识点二】抗原与抗体
归纳点拨
1、抗原与抗体的比较:
2、与抗体的合成与分泌有关的细胞器:
【例2】关于抗体的产生、特性和作用等的叙述,错误的是:()A.抗毒素是抗体B.抗体都能被蛋白酶分解
C.淋巴细胞都能产生抗体D.抗体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会对自身成分起免疫反应【变式训练】下列关于抗原的叙述,正确的是()A.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
B.抗原能与抗体或效应细胞结合,发生免疫反应
C.抗原一旦突破由皮肤、粘膜以及体液中的杀菌物质组成的防线就会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
D.蛋白质及其水解产物都会引起特异性免疫
【知识点三】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比较
归纳点拨:
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①对外毒素:体液免疫发挥作用;
②对细胞内寄生生物:体液免疫先起作用以阻止寄生生物通过血液循环而传播;当寄生生物进入细胞后细胞免疫作用将抗原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最后清除抗原;
③若细胞免疫不存在时,体液免疫也基本丧失
2.哪些细胞具有识别异物、识别抗原作用?。

3. 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
在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 .
4.讨论:T细胞功能受损,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5.记忆细胞与二次免疫:
①、产生原因:入侵的抗原与第一次入侵的抗原相同,
体内产生记忆细胞
②、特点:反应更快、更强
思考:请看右图分析注射流感疫苗后的人,短期内在流感
再度爆发时为什么不易患流感?
进一步思考:注射流感疫苗的人,为什么有时还是会患上感冒?
【例3】下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据图回答。

(1) ①表示,d是细胞。

(2) 与细胞f的功能相适应的细胞器有。

(3) 图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填字母)。

(4) 人体消灭结核杆菌的主要的免疫方式是图中的(填编号)。

(5) HIV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的细胞是(填字母)。

※思考:(1)图示A、B物质是否都能识别抗原?
(2)人体清除癌变细胞的免疫反应是细胞免疫还是体液免疫?
【检测拓展】
1.下列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异同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体液免疫中抗体和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B.淋巴细胞都来自骨髓造血干细胞,都在骨髓中分化,发育成熟
C.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效应细胞中遗传物质一般未改变,而mRNA种类不同
D.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的攻击目标是已经被抗原入侵了的宿主细胞
2.研究发现两种现象:①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②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

则这两种物质中
A.甲是抗体,乙是抗原B.甲是抗体,乙是淋巴因子
C.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原D.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体
3.【多选】流感是一种流感病毒引起的常见病。

流感病毒有不同的亚型,现有多种流感疫苗,有人注射了一种流感疫苗后,在流感流行期间未患流感,但流感再次流行时,却患了流感。

可能的原因是
A.流感病毒发生了突变B.流行的流感病毒与注射的流感疫苗不是同种类型C.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短 D.流感病毒使人的免疫系统受损
4.
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较为成功之处:
1、本节课通过例题分析,难点逐个击破,重点突出,考点明确,基本达到预期目的。

2、教学中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位置,通过介绍病例,分析并解释常见病的致病机理,概念图、对比法等方面体现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3、精选课堂练习,巩固教学内容。

4、通过课堂上互助学习体现知识、能力和情感的结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本节课的也体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1、教学内容和概念较多,课堂节奏较快,有些问题未能进一步引申。

2、本节课内容抽象,特别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虽有动画演示,但对学生来说还是难理解。

3、本节课教材做了部分改动,虽然通过教学环节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但提出的问题开放程度不够突出,教师的导向作用过于明显,学生的发散思维难以展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