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国家地理》宁夏专辑相关新闻报道

《中国国家地理》宁夏专辑相关新闻报道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新年首推宁夏专辑( 2010-01-08 09:03:41)稿件来源:宁夏日报报业集团1月7日,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们在贺兰山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文化遗址实地拍摄。

据悉,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为做好两本宁夏专辑,先后派遣20多人次,用两个多月时间对我区的自然地理、人文进行了实地采访、拍摄。

韩胜利/摄记者1月7日获悉,即将发行的2010年的第一、二期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将隆重推出宁夏专题,用近400页的篇幅介绍宁夏,据悉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外重要媒体对宁夏最大力度的宣传和介绍。

“原本计划做一期宁夏,来了以后发现一期内容远远不能概括宁夏,最终决定用两期加厚版,全方位展示‘袖珍宁夏’的无限乾坤!”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视觉总监王彤如是说。

记者有幸看到第一期宁夏专题的样刊,198页的杂志以“宁夏袖珍省区乾坤大”为题,分别对西夏历史、回族史、宁夏黄河灌溉历史、贺兰山岩画、须弥山石窟、沙坡头治沙成果、沙漠边缘人家的生存现状等内容作了深度介绍。

在卷首语部分,该刊执行总编单之蔷对宁夏区域划分面积过小提出思考,认为“宁夏小中有大,小而多样,更重要的是宁夏的小是行政区划之小,是人为之小,其实宁夏可以在沙漠和瀚海中发挥一个中心的巨大作用。

”并大胆设想重新划分全国行政区划,让宁夏“实至名归”,观点新锐超前。

而整期杂志对宁夏的介绍也视角新颖,宁夏读者看到的将是一个不一样的宁夏,对全国读者来说则是一次阅读盛宴。

据悉,下一期将主要偏重宁夏自然地理方面的内容,重点为宁夏的两座名山——贺兰山和六盘山。

对宁夏的“重磅”介绍,缘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与宁夏的两次不解之缘。

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全国最美地方,在宁夏与本报独家合作,推选宁夏最美的地方,沙坡头最终夺得“中国最美沙漠”的称号;2008年,十大新天府评选,银川平原再次入围。

两次活动让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对宁夏有了新的认识,对宁夏资源和地理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2009年中期,对宁夏的专题策划提上日程,该杂志邀请全国知名专家进行先期座谈,获得翔实的一手资料。

进入宁夏后,原定一期的内容迅速扩充为两期,宁夏本地专家学者、摄影家热情配合,编辑采访工作顺利进行。

据悉,首期杂志封面航拍图采用宁夏摄影家张春容的作品,从空中展示“新天府”的壮观景象。

本报记者唐荣尧参与组织策划撰写主打稿件《中国国家地理》连推两期宁夏专辑2010-01-08 00:00 银川新闻网“宁夏,袖珍省区乾坤大,长城围着,贺兰山护着,黄河爱着的地方。

”写在封面上的这句话告诉我们,2010年第一期《中国国家地理》,是宁夏专辑(上)!作为我国人文类权威杂志,《中国国家地理》拥有近百万册的发行量。

2008年,该杂志第一期评选中国十大“新天府”,宁夏平原成功入选。

同年,水洞沟、贺兰山等宁夏人文资源也在该杂志上相继亮相,吸引了杂志社为宁夏做专题的兴趣。

《中国国家地理》将今年第一、二期制作为宁夏专辑,对外界深入了解宁夏人文地理,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而宁夏也成为继青海、河南、福建之后,该杂志第四个做两期专辑的省区。

1月6日,《中国国家地理》图片总监王彤为了更好地为宁夏专辑(下)配图,第三次来到宁夏。

他说,此前他们只准备做一期内容。

但是来到宁夏,他和同事们才发现,宁夏山河蕴含的人文特质不容轻视。

因此,杂志社决定将分上、下两辑介绍宁夏人文地理美景。

此次来宁,王彤带来了还未在市面上发行的宁夏专辑(上)。

他介绍,本月10日后,全国的读者们就能够看到该专辑的精彩内容。

记者翻开杂志先睹为快——封面照片很惹眼,那是银川平原上黄河与良田组成的塞上江南美景,文章内容则以“袖珍乾坤大”来讲述宁夏深厚的文化内涵、浓郁的回族风情以及独特风光。

《宁夏——冲出长城天地宽》《黄河为什么富宁夏?——专家眼中的黄河与宁夏》《沙坡头,建在麦草方格上的绿洲》《这里的水利能和都江堰媲美》等多篇文章,从不同角度详细介绍了宁夏人文地理特点。

随后,记者连线《中国国家地理》执行总编单之蔷,他说,为了做宁夏专辑,他亲率杂志社的编辑、总监先后6次来到宁夏,选题选点,讨论,向当地作者约稿。

才有了这两期精彩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本报记者唐荣尧作为《中国国家地理》的特约记者参与策划,并邀请专家座谈组织选题,撰写了本期主打文章《岩画:贺兰山的文身》。

宁夏水利简报第17期宁夏水利厅编 2010年2月22日《中国国家地理》(宁夏专辑)深度展示宁夏水利2010年的第一、二期《中国国家地理》杂志隆重推出宁夏专辑,用近400页的篇幅全方位展示了‘袖珍宁夏’的无限乾坤。

宁夏依黄河而生、靠黄河而发展、凭黄河而兴,自秦汉以来,宁夏平原的水利灌溉与宁夏的移民开发始终紧密联系,宁夏经济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流淌的水利发展史。

《中国国家地理》(宁夏专辑)把水利作为重要的内容,分别以宽广的视界、精美的效果、严谨的文风和贴近生活的观察对黄河与宁夏、引黄灌溉历史、历代引黄水利工程、湖城银川、清水河、青铜峡水利枢纽等内容作了深度介绍,使广大读者品味到了一个与都江堰媲美的宁夏水利。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是全国发行量最大、知名度最高,具有很强独家性和权威性的地理杂志,这是迄今为止国内重要媒体对宁夏水利悠久历史、辉煌成就最全方位、最大力度的宣传和介绍。

《中国国家地理》刊载“银川中国湖城”2010-03-02湿地中国2010年第二期《中国国家地理》中,专文刊载了《银川中国湖城》。

文章采访了宁夏水利厅、宁夏气象局、宁夏地矿局、宁夏大学、宁夏文史馆、宁夏林业调查规划院以及银川市湿地办、银川市农牧局的有关专家,采访了银川阅海、鸣翠湖、宝湖等单位管理者,还采访了一些老银川市民,他们对银川湖泊湿地的历史、现状,以及规划、恢复与保护建设等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

专文通过“湖泊是古黄河和渠道留下的”、“移民让湖城变得更宜居”、“那时在湿地里能随手抓到螃蟹和鱼”、“湖泊怀抱里的城市”等章节及多幅地图和照片,充分表现了银川是一座湖泊湿地怀抱里的城市,新的银川更接近碧波荡漾、烟波浩渺、鱼鸥天鹅齐飞、苇花飘荡的西北“湖城”。

认识王彤是他为做《中国国家地理》宁夏专辑带领摄影师来宁夏拍摄期间,他身材中等,留着中规中矩的发型,和时下很多留着飘逸长发、穿着奇特衣装的摄影师大为不同,他的眼神温和且充满智慧,谈话速度很快,给人一种很注重提高工作效率的感觉。

他总是在谈话中突出团队的概念,尊重那些和他合作的同事、摄影师。

我们如何展示大美中国——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图片总监王彤专访唐荣尧近日的银川报刊亭上卖的最火的杂志该属《中国国家地理》,该杂志新年伊始就推出了宁夏专辑(上),而该期杂志在全国同步上市后,引起外界的一片惊呼:“原来宁夏这样美!”如果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一如既往地向全球展读大美中国,那么,宁夏专辑则展读这种大美中的“小美宁夏”。

读者首先通过那些精美的图片来观赏中国之美、宁夏之美的,他们多抱有这样的问题“这些图片是怎么来的?他们的图片编辑流程如何?他们的工作状态时怎样的?总揽这些图片的图片总监处于一个怎样的位置?他的工作状态和生活状态是怎样的?近日,在宁夏带领摄影师工作的《中国国家地理》图片总监王彤分别在1月8日和1月13日两次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我们更像联络员,我们做的是减法本报记者唐荣尧(以下简称唐):据我了解,包括您在内的5名专职图片编辑和数十名全国一流的签约摄影师构成了这张杂志高效而庞大的视觉中心,图片编辑专职服务于杂志的摄影记者,其中包括选题的策划、采访的安排、图片的制作、文字的撰写、版面的设计,而您同时还有一个显赫的位置----图片总监,除了这些工作外,还包括与其他图片编辑、摄影师个人之间的关系互动。

纵览杂志这些年,可以看出说在中国各省区都有摄影师或你们活动的踪迹,能谈谈这些工作的流程以及你们和其他摄影师的联系与互动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图片总监王彤(以下简称王):首先得说明,图片编辑是充满活力、艰辛和工作热情的职业或岗位,其实编辑和摄影师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同事,编辑更像是一个联络员,联络读者和作者。

我们仅仅是比读者多了解作者一些。

我举个例子,美国国家地理摄影师史蒂夫·麦凯瑞(Steve McCurry)于1984年拍摄的《阿富汗少女》(又称《绿眼睛姑娘》)一经刊出,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轰动,已经成为世界受苦难的社会底层妇女以及儿童的标志,历经多年依然享誉全球,并由此而成立了《国家地理》阿富汗妇女基金。

其实当时他都不知道自己拍到了些什么,把胶卷交给编辑后,是编辑发现了这位叫古拉的女孩不一样的眼神,就说“这就是我们这期的封面了”,随后刊发了这张珍贵的照片。

唐:你们选择图片的概率是多少?比如这次为做宁夏专辑,你看了是多少照片?王:我们的图片,没有明确的比例,一定是很多张张选一张的。

通常同一个选题,我们可能会选择几组摄影师分头去拍,最终把每个人的作品汇集在一起,然后再选择最合适的。

有时候可能几百张出一张,有时候可能几千张出一张。

我们选片子通常不是按张数计算,而是以G为单位,比如我自己一般出门要带两张卡,一张16G,一张8G,很多时候一天就拍完了。

编辑就是要从摄影师初选过的多少G照片中选出自己需要的。

好的图片编辑,一对照片扫一眼就知道那张是出彩的,有时候和一个摄影师聊一会儿就知道是否有必要看他的片子。

这次做宁夏专辑看过的片子,数量之多真的不知道多少了。

作为一个图片总监,我是做减法的,只能从大量的图片中大量的减,再减,减到合适的片子出现为止。

唐:编辑图片的过程中,有没有让你最震撼的画面,选片子是否带个人色彩?王:没有过太震撼的。

我个人对人文地理比较感兴趣,热爱当代艺术。

但是媒体有自己的定位,有自己的立场,不会将个人色彩带入工作。

我已经被训练到一到拍摄点,首先就会想到我们的杂志要什么的地步。

fcjit2@连续2个月每天只睡2个小时的图片编辑生活唐:在中国摄影界的评判中,《中国地理杂志》图片总监的岗位是一个高峰,您到杂志社之前是做什么的?什么时候进入杂志社的?王:我从小学习国画,艺术专业毕业,进《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以前在河南电力系统下属的一家广告公司做副总经理兼艺术总监。

从80年代末期起开始业余拍摄,在圈内小有名气。

但我的个性比较不安于现状,一次从楼上看到小区看到下面一些老人家在打门球,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将来,很害怕国企这样养老般安逸的生活,最终得到一次机会,2002年离开国企,经人介绍到《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能走到这个岗位,我个人认为做艺术,既要有天份又要勤奋。

唐:这种经历对你现在的岗位有帮助么?王:学习绘画对摄影的构图和选片都有帮助,最主要的是能够掌握一种意境。

我喜欢当代艺术,休闲的时候喜欢去798,去草场地,看电影,看车展,到自己的工作室坐坐。

对摄影的热爱已经从工作中延伸的生活中,人生除了死亡,其他所有的都是有意义的,都可以延展到工作中,对自己有帮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