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句子-教科版【小学学科网解读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句子-教科版【小学学科网解读

专项部分句子《海上日出》1. “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地,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

”与“太阳慢慢向上升”进行比较,体会书上的句子好在哪儿。

(“负着重担”“慢慢地”“一纵一纵”“使劲儿”这些词语很形象,把太阳拟人化了,写出了太阳的一种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2.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

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这句话写太阳升起来了,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火烧云》1.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半紫半黄,...金灿灿的,一会儿..,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

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从加点词“极多”和四个“一会儿”体会到火烧云颜色多、变化快。

2.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

马是跪着的,像是在等着有人骑到它背上,它才站起来似的。

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马腿伸开了,马脖子也长了,一条吗尾巴却不见了。

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匹马就变模糊了。

从“一会儿”、“站起来”、“大起来”、“伸开了”等词语可以体会到火烧云的形状多、变化快。

《狼牙山五壮士》1.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等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

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象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

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圈儿,好使出浑身的力气。

胡德林和胡福这两个小战士才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从五壮士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五壮士对敌人的无比痛恨之情。

“全神贯注”,贯注,精神、精力集中。

全部精力集中在一点,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绷得紧紧的”指小战士的表情凝重而紧张。

“绷得紧紧的”与“全神贯注”表现出了战士歼敌的全力以赴。

2.为了不让敌人发现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

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这两句话表现了五壮士为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不畏牺牲的精神。

一个“走”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体现出班长态度之坚定、决定之果断,饱含着五壮士高昂的斗志和对人民的深切的爱,表现出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

3.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把“石头”比作“雹子”说明石头砸下非常迅猛,非常有力。

这句话充分体现出五壮士英勇杀敌的决心和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血染的实验报告》1.他想:“完了,难道就这么死去吗?不!我应该再做些什么……”这段关于施密特被蛇咬后的心理描写,真实地刻画出了这位老科学家牺牲前的心态。

他知道中毒了,在打不通电话后,他知道没人能救他,结果只有一个,就是“死”。

但是,多年科研实践锻造出的坚毅、奉献的品格使他临危不惧。

他认为自己被蛇咬,正是一次特殊的实验——用自己身体做实验品进行“蛇咬伤生理反应的课题实验”。

于是他果断而坚定地在心中说“不”,要“我应该再做些什么……”这里用省略号,不言而喻,就是记录被蛇咬伤后的生理现象与感受,为后人留下研究资料。

这些心理,是老科学家坚持记录直至牺牲的强大的内驱力,是他高尚人格的反映。

2.在被蛇咬伤5个小时以后,卡尔•施密特博士手中的笔掉落到地上,他停止了呼吸。

“5个小时以后”,足见时间之长。

可以想象,在漫长的时间里,老科学家该忍受了多么大的痛苦,也可猜到老科学家的实验记录该多么艰难。

读者联系上文不难知道,他记下了体温的变化,器官功能的变化,血液的变化,体力的变化等等。

这是在疼痛中的记录,是在知觉逐渐消失中的记录。

卡尔•施密特博士是多么坚强的科研工作者,有多么崇高的令人折服的品格!句子不直接写“死了”,而写“手中的笔掉落到地上”,表明老科学家科研至死,坚持记录到生命最后一刻,也反映了作者不忍用“死”这个字眼去记叙这位可敬的科学家。

《开天辟地》1.随着一声巨响,蛋里轻而清的阳气,逐渐上升,变成了蓝蓝的天;重而浊的阴气逐渐下沉,凝成了大地。

句子中有反义词,大家一眼就能看出天地的变化,形象地写出了天地的不同。

2. 传说世界在最古、最初的时候,天地不分,一片混沌,像个巨大的鸡蛋。

天地的开创者盘古,就孕育在这个大蛋里。

从这个自然段知道了天地的开创者是盘古及天地不分之前的样子。

(板书:大蛋①自由读第1自然段,圈出不理解的词语,如“混沌”“孕育”等。

②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③引导学生想像一下当时天地不分的景象,并说一说。

④指导朗读。

《购买上帝的男孩》1.句子:A:一个小男孩捏着1美元硬币,沿街一家一家..:“请问您这儿有上帝....商店地询问卖吗?”B:一个小男孩捏着1元硬币,沿街询问....:“请问您这儿有上帝卖吗?”学生读句子比较,从加点词语体会到邦迪此时的心情很着急,很急切。

2.邦迪喜出望外..地叫...地回到了医院。

一进病房,他就开心....,将饮料抱在怀里,兴冲冲嚷道:“叔叔,我把上帝买回来了,你很快就会好起来!”从加点的词语“喜出望外”“兴冲冲”“开心”可以体会到邦迪买到上帝后,心里十分高兴。

3.是谁挽救了叔叔的生命呢?(读第8自然段小组讨论,自由发言:是医生,采用最先进的医疗技术,治好了叔叔的伤;是小男孩,不辞劳苦为叔叔购买“上帝”;是老人,受了小邦迪的感染,伸出援手,付了一大笔医药费;所以,我们说不是上帝,是医生,是邦迪,是老人的爱心挽救了叔叔的生命。

《卖火柴的小女孩》1.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

说明小女孩是一位美丽的小姑娘,但是她却贫穷,又冷又饿,根本注意不到自己的美丽。

2.“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是细节描写。

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告诉人们,资本主义是多么不平等,有的人富有,有的人流浪街头。

3.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

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

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有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卖不了火柴会挨打。

她不敢随便取,因为火柴是他们家生活的依靠,但她实在冷得受不了了,终于抽出了一根,进一步说明她冷,渴望温暖,所以会出现大火炉的幻景。

4.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小女孩真的“幸福”吗?怎么理解这两个“幸福”?第一个“幸福”是幻象中的幸福,其实是反衬现实的痛苦,第二个“幸福”是小女孩死了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就彻底幸福了。

只有死去才能得到幸福,小女孩的命运是多么悲惨!《挑山工》1.他们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从台阶左侧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级,到了台阶右侧,就转过身子,反方向斜行,到了左侧再转回来。

挑山工走折尺形路线,不像一般登山的人那样直往上走,是为了东西不碰到台阶;还能省些力气。

2. 你在什么地方饱览壮丽的山色,或者在道边诵读凿在石壁上的古人的题句,或者在喧闹的溪流边洗脸洗脚,他们已经不声不响地从你身旁走过,悄悄地走到前头去了。

“饱览”是什么意思?(充分地看,看个够。

“题句”是什么意思?(就是为留纪念而写的诗句。

“腾云驾雾”是指什么?(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

作者形容挑山工“像仙人”、“腾云驾雾”是指什么?(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

作者形容挑山工“像仙人”、“腾云驾雾”,是感叹挑山工登山之快,对挑山工的领先感到吃惊,觉得不可理解。

3. 我们哪里有近道,还不和你们走的一条道?你们肩膀上没有挑子,是走得快,可是一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嘛!我们跟你们不一样。

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

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

要那样,两天也到不了山顶。

我们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

您看,是不是这个理儿?“我们跟你们不一样”,挑山工和游人有什么不一样呢?(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高兴怎么就怎么。

挑山工: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那么,为什么游人“高兴怎么就怎么”,而挑山工“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呢?(游人是来游览的,哪里好玩就在哪里停,目标散乱;挑山工有任务,要按时把货物送到山顶,目标专一,所以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4.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感到这位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

没等我细细体味,他担起挑子又起程了。

“心悦诚服”是什么意思?(诚心诚意地佩服。

“包蕴”指什么?(包含。

“意味深长”是什么意思?(指含着的意思耐人寻味,值得很好地体会。

什么是“哲理”?(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有深刻意义的话。

山民这几句朴素的话里,包蕴着什么意味深长的哲理?(引导学生紧扣关键词语,比较游人与挑山工的不同之处,然后深入理解“一步踩不实不行”、“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含义,再深入到更深一层的认识:看准目标,坚持不懈,就能达到目的;放松要求,做做停停,任何事情也做不好。

5.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被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

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作者为什么说“我需要它”,而且“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作者需要的仅仅是这幅画吗?(作者一直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是因为作者需要这种精神来激励自己向前。

作者需要的不仅仅是画,而是画中挑山工那种认准目标,不断登攀的精神。

《一夜的工作》1.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设备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理解“设备”、“极其”、“如此而已”,体会“一张”、“不大”,“两把”、“小”、“一盏”。

强调了设备极其简单。

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与极其简单的摆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说明总理的生活极其简朴。

2.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

说:“我今晚上要批这些文件。

你们送来的稿子,我放在最后。

你到隔壁值班室去睡一觉,到时候叫你。

”“一叠”,数量词,一堆的意思。

“一尺来高”,表明文件之多。

短短的一个夜晚,要批阅一尺来高的文件,说明周总理工作十分繁忙、紧张,工作量很大。

3.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

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还问我一两句。

夜很静,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他才审阅完,把稿子交给了我。

这是写周总理审稿的情形。

“浏览”是大略地看。

周总理不是浏览”,而是一句一句地审阅。

说明周总理每句话都认真思考,充分反映了周总理审阅文件的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联系前面,可以想象那“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也是这样审阅完的。

说明总理一夜工作多么辛劳!一夜的时间批阅完了“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也说明总理工作效率很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