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一、是非题1、在任意荷载下,仅用静力平衡方程即可确定全部反力和内力的体系是几何不变体系。
()2、在图1-1所示体系中,去掉1—5,3—5,4—5,2—5,四根链杆后,得简支梁12 ,故该体系为具有四个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
()12345图1-1 图1-23、几何瞬变体系产生的运动非常微小并很快就转变成几何不变体系,因而可以用作工程结构。
()4、有多余约束的体系一定是几何不变体系。
()5、图1-2所示体系按三刚片法则分析,三铰共线,故为几何瞬变体系。
()1、几何瞬变体系2、无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图1-3 图1-43、无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4、无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图1-5 图1-65、几何可变体系6、无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A图1-7 图1-8第2章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一、是非题1、静定结构的全部内力及反力,只根据平衡条件求得,且解答是唯一的。
()2、静定结构受外界因素影响均产生内力,内力大小与杆件截面尺寸无关。
()3、静定结构的几何特征是几何不变且无多余约束。
()4、图2-1所示结构||MC=0。
()PPCaaDa aAB C 图2-1 图2-25、荷载作用在静定多跨梁的附属部分时,基本部分一般内力不为零。
()6、图2-2所示静定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AB是基本部分,BC是附属部分。
()7、图2-3所示结构B支座反力等于P/2()↑。
()Pl lA B图2-39、在相同跨度及竖向荷载下,拱脚等高的三铰拱,水平推力随矢高减小而减小。
()10、图2-5所示桁架有9根零杆。
()P P 123P PABCa a a a图2-5 图2-611、图2-6所示桁架有:N1=N2=N3= 0。
()12、图2-7所示对称桁架在对称荷载作用下,其零杆共有三根。
()PPP图2-7 图2-813、图2-8所示桁架共有三根零杆。
( )14、图2-9为一杆段的M 、Q 图,若Q 图是正确的,则M 图一定是错误的。
( )图M Q 图图2-9二、选择题1、对图2-10所示的AB 段,采用叠加法作弯矩图是( ): A. 可以; B.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C. 不可以;D. 在一定条件下不可以。
ABP P PPPP22E I E I E IE I2E IE I llhll图2-10 图2-112、图2-11所示两结构及其受载状态,它们的内力符合( ):A. 弯矩相同,剪力不同;B. 弯矩相同,轴力不同;C. 弯矩不同,剪力相同;D. 弯矩不同,轴力不同。
3、图2-12结构M DC (设下侧受拉为正)为():A. -Pa ;B. Pa ;C. -Pa 2;D. Pa 2。
PA BCaa2Daa a aPaa ac图2-12 图2-134、图2-13桁架C 杆的内力是( ):A. P ; B. -P /2 ; C. P /2 ; D. 0 。
1、在图2-14结构中,无论跨度、高度如何变化,M CB永远等于M BC的倍,使刚架()侧受拉。
qA DB C图2-14四、作图题:作出下列结构的内力图(组合结构要计算链杆轴力)。
2、40kN40kN20kN/m2m2m2m2m4mBC D40120图M()kN.mA408040图2-223、4m 2m 2m=20kN/m=20kN mm q .602040图2-2311、EADB4m4m 20kN/m3m6m40kN/m C图M ()kN .m 16040253.3216.6160图2-3113、qqlll l l l lql20.5ql2ql20.5图MD CBA图2-33第3章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一、是非题1、虚位移原理等价于变形谐调条件,可用于求体系的位移。
()2、按虚力原理所建立的虚功方程等价于几何方程。
()3、在非荷载因素(支座移动、温度变化、材料收缩等)作用下,静定结构不产生内力,但会有位移且位移只与杆件相对刚度有关。
()4、用图乘法可求得各种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位移。
()5、功的互等、位移互等、反力互等和位移反力互等的四个定理仅适用于线性变形体系。
()6、已知Mp 、M k图如图3-1所示,用图乘法求位移的结果为:()/()ωω1122y y EI+。
()MkM p21y1y 2**ωω l12P 12P EI图3-1 图3-27、图3-2所示简支梁,当P 11=,P 20=时,1点的挠度为0.01653lE I/,2点挠度为0.0773lEI/。
当P 10=,P 21=时,则1点的挠度为0.0213lE I/。
( )lqABq l /2图3-49、图3-4梁AB 在所示荷载作用下的M 图面积为ql33。
( )二、选择题1、求图3-7梁铰C 左侧截面的转角时,其虚拟状态应取( ):C A.;;C B.CD.M CC.M M =1=1=1PaaEIEI A2图3-7 图3-82、图3-8结构A 截面转角(设顺时针为正)为( ): A.22P a E I/ ; B.-Pa EI2/ ;C. 542Pa EI /() ;D. -542Pa EI /() 。
3、图3-9刚架l a >>0 , B 点的水平位移是( ): A .不定,方向取决于a 的大小; B .向左; C .等于零; D .向右。
laBPA DP PPBCEI2EI 1EI 1图3-9 图3-10三、计算题2、求图示静定梁D 端的竖向位移∆DV 。
EI = 常数 ,a = 2m 。
(参考答案:∆DVEI =↓140/()())aaa10kN/mD图3-154、求图示刚架B 端的竖向位移。
(参考答案:()()∆BV qlEI =↓5164)q ll/2EI2EIAB图3-175、求图示刚架结点C 的转角和水平位移,EI = 常数 。
(参考答案:ϕCqlE I=324())qll/2ABC图3-18第4章 力法一、是非题1、图4-1结构用力法求解时,可选切断杆件2、4后的体系作为基本结构。
( )l12345a b ab图4-12、力法典型方程的实质是超静定结构的平衡条件。
( )3、图4-2a 结构,取图4-2b 为力法基本结构,则其力法方程为δ111X c =。
()(a)(b)X 1c图4-25、图4-4a 所示梁在温度变化时的M 图形状如图4-4b 所示。
( )(a)(b)C图 -50C +15M图4-46、超静定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反力和内力,只与各杆件刚度的相对数值有关。
( )7、在温度变化、支座移动因素作用下,静定与超静定结构都有内力。
( ) 9、图4-6示对称桁架,各杆E A l ,相同,N P AB =2。
( )B APP图4-6二、选择题1、图4-7a 所示结构 ,EI =常数 ,取图4-7b 为力法基本体系,则下述结果中错误的是:( ) A .δ230= ; B .δ310= ; C .∆20P = ; D .δ120= 。
ll l /2/2Pl/2X 1X 122(a)X X P (b)/2P 3X 3X图4-72、图4-8连续梁用力法求解时, 简便的基本结构是( ): A .拆去B 、C 两支座;B .将A 支座改为固定铰支座,拆去B 支座;C .将A 支座改为滑动支座,拆去B 支座;D .将A 支座改为固定铰支座 ,B 处改为完全铰。
A BCqPllAEI EIEI BH B图4-8 图4-93、图4-9结构H B 为( ): A .P ; B .-P 2 ; C .P 2 ; D .-P 。
4、在力法方程δij j c i X ∑+=∆∆1中():A B.C. D.;;;.∆∆∆i i i =><000前三种答案都有可能。
5、图4-10两刚架的EI 均为常数,并分别为EI = 1和EI = 10,这两刚架的内力关系为( ): A .M 图相同; B .M 图不同;C .图a 刚架各截面弯矩大于图b 刚架各相应截面弯矩;D .图a 刚架各截面弯矩小于图b 刚架各相应截面弯矩。
40kN20kN/2/2/2/2(a)=1l EI l l l 40kN20kN/2/2/2/2(b)=10l EI l l l图4-10四、计算题2、图示力法基本体系,求力法方程中的系数和自由项。
EI 是常数。
X 1/2l /2l /2l X 1qql /82ql /8211M 1图MP 图8、用力法作图示结构的内力图。
BEI 3m4kN A283kN 3mEI/mC图4-2911、利用对称性,用力法计算图示结构并作M 图。
EI =常数。
3m 6mq =10kN/m3m图4-32位移法是非题1、位移法未知量的数目与结构的超静定次数有关。
( )2、位移法的基本结构可以是静定的,也可以是超静定的。
()3、位移法典型方程的物理意义反映了原结构的位移协调条件。
()4、结 构 按 位 移 法 计 算 时 , 其 典 型 方 程 的 数 目 与 结 点 位 移 数 目 相 等 。
( )5、位移法求解结构内力时如果P M 图为零,则自由项1P R 一定为零。
( )6、超 静 定 结 构 中 杆 端 弯 矩 只 取 决 于 杆 端 位 移 。
( )7、位 移 法 可 解 超 静 定 结 构 ,也 可 解 静 定 结 构 。
()二、选择题1、位 移 法 中 ,将 铰 接 端 的 角 位 移 、滑 动 支 承 端 的 线 位 移 作 为 基 本 未 知 量: ( ): A . 绝 对 不 可 ; B . 必 须 ; C. 可 以 ,但 不 必 ; D. 一 定 条 件 下 可 以 。
2、AB 杆 变 形 如 图 5-5中 虚 线 所 示 , 则 A 端 的 杆 端 弯 矩 为 ( ): A .M i i i l AB A B AB =--426ϕϕ∆/ ; B .M i i i l AB A B AB =++426ϕϕ∆/ ; C.M i i i l AB A B AB =-+-426ϕϕ∆/ ; D.M i i i l AB A B AB =--+426ϕϕ∆/。
∆ABϕABϕA BPii i A B CDlll l /2/2图5-5 图5-63、图 5-6 连 续 梁 , 已 知 P , l ,ϕB , ϕC , 则 ( ):A. M i i BC B C =+44ϕϕ ;B. M i i BC B C =+42ϕϕ ;C. M i Pl BC B =+48ϕ/ ;D. M i Pl BC B =-48ϕ/ 。
4、图 5-7所示 刚 架 , 各 杆 线 刚 度 i 相 同 , 则 结 点 A 的 转 角 大 小 为 ( ):A. m o /(9i ) ;B. m o /(8i ) ;C. m o /(11i ) ;D. m o /(4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