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甲午战争的起因;熟练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
明确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和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
情感目标
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要实施对外扩张政策而一手挑起的。
左宝贵、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清朝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技能目标
学会通过《甲午战争示意图》掌握甲午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事迹,培养识图能力。
通过分析三国干涉还辽和门户开放的内容理解其实质,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历史史实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
《马关条约》,“门户开放”政策
难点:《马关条约》的影响,对“门户开放”政策的理解
三、教学法指导
讲授法与问题目标教学法、个人自主学习与小组探究向结合。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又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
[讲授新课]
一、甲午中日战争
1、阅读教材第一自然段回答问题: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引发这场战争的因素还有哪些?为什么把这场战争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展示材料: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
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63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包括6个野战师和1个近卫师。
战前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72000吨,超过了北洋海军。
——邢德彦《民国风云史》
学生回答,教师演示: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1)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这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
(2)1894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
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2、阅读教材并结合《甲午战争示意图》,按时间先后顺序说出几次战役的名称、英雄人物。
展示地图,配以说明,演示甲午战争的过程。
(地图依次为丰岛、平壤、黄海大东沟、旅顺、威海卫)
展示抗日英雄左宝贵的英雄事迹、邓世昌的简介
出示反映日军旅顺屠城的照片和材料,揭露日军罪行。
教师讲述: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了。
结合材料探究:甲午中日战争中国为什么会失败?
(1)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根本原因)
(2)由于李鸿章的“避战自保”、妥协退让而贻误战机,导致中国军队的一败再败。
(3)中国军队装备落后,军备不足,实力差距。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要求学生掌握《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人物、内容、影响?
列表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
教师讲述:《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极大的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割台湾和设厂,意味着列强的侵略有了新的要求,使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刺激了列强的侵华野心,由此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三、“瓜分”中国狂潮
1、三国干涉还辽
教师讲述:《马关条约》的签订,损害了俄、德、法三国的在华利益,特别是日本占领辽东半岛构成了对俄国独霸东北的威胁,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了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
这说明了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一条基本准则,就如英国首相丘吉尔说过的一句话,“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实质体现帝国主义(日俄)瓜分中国矛盾的激化。
展示三国干涉还辽的示意图,使学生能准确掌握该知识点。
2、“瓜分”中国狂潮
出示表格,使学生明确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出示“时局图”。
教师设问:为什么美国没有划分势力范围呢?
3、“门户开放”政策
要求学生掌握美国“门户开放”政策提出以下问题:
时间:1899年
原因: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时,美国正忙于和西班牙争夺殖民地,无暇东顾。
内容: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实质:反映出美国与其它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也形成了各国共同瓜分中国的局面。
五、巩固总结
日本称霸野心狼,甲午中日战争响。
民族英雄邓世昌,黄海大战英明扬。
《马关条约》又签订,清朝割地赔款忙。
允许日本开工厂,列强纷纷来效仿。
“瓜分”狂潮又掀起,美国忙于领土争。
无暇东顾不慌张,“门户开放”后来上。
机会均等各国享,中国再遭列强侵。
六、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