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容忍与自由》有感
在文中,胡适提到了“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接下来举出了年轻时在报纸上发表的与容忍背道而驰的文章进行自我反思。
能够反躬自省就是一种容忍,对自己过失的容忍。
对于任何事物都应该在充分的认识后才能发表评论。
这样的评论才具有时代意义和尊重原创的精神。
“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
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的,总不喜欢和自己不同的信仰、思想、行为。
这就是不容忍的根源。
”(《容忍与自由》)这里将不容忍的根源讲出来了。
“喜同而恶异”是人性中的普遍现象。
所有的争吵也都是因为与己所持意见相左而产生的。
然而中国自古就有“宰相肚里能撑船”,试想,人的肚子里怎么可能装下一条船呢?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了。
但是的确可以看出中国人对于容忍的思考。
在封建制度的统治下,上层阶级是极不愿意听到正直的柬言的。
所谓“忠言逆耳”,太多的大臣就是因为直言上书为自身乃至家族招致祸端。
《赵氏孤儿》中的赵循就是不懂得向皇帝献媚、说好话,不懂得和那些小人勾搭成奸,使得被奸臣“恶异”,最后被诬陷,放恶犬咬死,满门抄斩。
这是权臣奸臣的“不容忍”。
而后来赵氏孤儿对杀父仇人的报复绝不能说是不容忍。
这是原则问题,当了18年的义父又如何?一个人连道德都沦丧了,和他谈容忍又有什么意义?相比之下,轰动一时的马加爵杀人案,却能够得到更多的谅解。
他的道德被室友逼到了极限,毫无自尊可言。
穷是他的错吗?那些人凭什么耀武扬威,对他人格侮辱呢?他们太过自由的行为将马加爵的容忍极限打破了。
这里如果说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那就是马对于他们的言行太过容忍了。
他的案例值得我们永远思考和反思。
一个王朝的兴衰与否,很大一部分是取决于帝王是否愿意察纳雅言。
但是,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尚且不易,何况帝王乎?中国人一向注视面子工程,比如,晚辈不能忤逆长辈的意思。
那九五至尊的皇帝就更加不可能那么容易的接纳不同的意见了。
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便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
唐太宗虽然有时对于魏征太过耿直的性子气得牙痒痒,但是对于魏征正确的且对国家有益的建议还是会欣然接受。
唐太宗还是非常大度的,至少对于帝王来说。
因此更可以看是容忍是自由的前提。
如果唐太宗也听不得逆耳之忠言,那大臣的自由进谏之风遍不可能开启,那对于国家的治理一定不是一件好事。
容忍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的。
容忍不等于纵容。
容忍是建立在每个人不同的价值取向上的,每个人心里都有个度。
在这个度之内可以自由的驰骋。
要学习容忍,首先可以从广泛阅读经典开始。
学会容忍不同的思想,这才是真正的容忍,这样才可以活得真正的自由。
音教1031班周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