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滑轮说课稿

滑轮说课稿

《滑轮》说课稿
泰兴市实验初中韦旅哉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一章第二节简单机械之滑轮一课。

一、教材分析
《简单机械》是力学的应用部分,全章共讲述了三种简单机械。

《滑轮》是杠杆的变形,在全章中间部分,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全节教材安排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使用定滑轮、动滑轮的好处;二是滑轮是杠杆的变形(选学部分);三是使用滑轮组的好处。

根据教学情况,对本节教材做了如下改动:一是在第1个和第2个演示实验后各加一个学生实验。

二是在“滑轮组”处再加一个学生实验,其原因是,学生实验不仅增加了观察的可见度,还加强了学生大脑的积极思维活动,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滑轮的作用。

操作技能目标:(1)会根据滑轮组的绕线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

(2)会根据要求正确组装滑轮组。

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操作态度。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地记录测得数据的好习惯。

2、教学重点、难点
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本节中,既要观察教师做实验,
还要自己动手做实验。

实验中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操作,如实地记录,根据记录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因此,“指导学生做好研究定滑轮和动轮好处的实验”是本节的重点。

“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则是本节的难点。

这是因为,滑轮组是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组合,是滑轮的应用部分,并且与下一章《功》有密切联系。

二、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1、观察、实验:观察实验,观察实物,动手操作,采集数据。

有目的的观察、实验是分析归纳物理规律的核心。

根据本节内容,采取此种方法三次循环、事半功倍。

2、合作达标法:在学生分组实验中,分工合作,互
相帮助,共同达标。

学生学法:讨论归纳法和实验探索法。

三、教学程序
趣导:把插图13-8和图3-15用小黑板制成两幅动态画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疑:瘦子为什么被吊了上去?小女孩为什么能吊起一头牛犊?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索能力
(一)前提测评
投影三种杠杆的示意图,请学生说明各属于哪种杠杆,有什么特点?然后出示剪铁用剪刀和镊子并进行演示。

投影画有这两个杠杆的示意图,要求学生正确画出它们的力臂。

这样保证了全班同学都具有学会新知识的认知前提。

(二)揭示目标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鼓励学生就此问题大胆猜想。

当学生通过讨论得出“问题应在那些轮子和所挂线的段数上”。

教师给予肯定,并认定知识目标。

学生带着成功的喜悦和知识目标转入下一阶段。

(三)导学达标
基础目标:实验研究使用定滑轮、动滑轮的好处。

(1)建立概念、设疑:
同学们!你们知道国旗是怎样被升上高高的旗杆的吗?学生猜想,教师讲述。

升国旗利用的是滑轮,提出问题:什么是滑轮呢?投影滑轮的定义。

学生边了解滑轮定义,边观察滑轮实物。

滑轮包括定滑轮和动滑轮。

什么是定滑轮?什么又是动滑轮?投影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

教师用实验分别演示定滑轮和动滑轮,请学生观察并能分辨出哪个是定滑轮,哪个是动滑轮?再让学生举几个生活中常见的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例。

从而获得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2)使用定滑轮、动滑轮各有什么好处呢?教师叙述并演示图13-10实验。

学生观察理解后动手操作实验。

教师引导,采集、科学处理数据,学生讨论归纳出“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

教师再叙述并演示13-11实验,学生用上述方法得出“使用动滑轮省一半力,但不改变动力的方向”。

由学生亲手操作,既贯彻了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有效发展”。

又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使用
“定滑轮、动滑轮的好处”,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高层目标:(3)滑轮的应用。

为了既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可以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成滑轮组。

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会有两种绕法?”教师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肯定,然后从弹簧秤的示数与物重的关系上进行引导。

学生从实验中得出“绳子起点挂在动滑轮上,拉力是物重的三分之一。

得出定性结论: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去探索新知识,是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教师突破教学难点,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四、巩固练习
1、小结将本节知识点编成一个小故事(附后)放录音及投影在屏幕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