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后备母猪管理

后备母猪管理

2.1 后备种猪替代原则农场决定是否替换种猪或向种猪公司购买父母代由许多因素决定。

其中就有后备母猪同淘汰母猪的价格差异,现代的母猪体重可达320公斤,平均重也为200公斤,尽管其每公斤的单价比肉猪低,但一头淘汰母猪的价格也会相当高,然而,对购买父母代后备母猪的费用/利润的考虑就取决于超出淘汰猪价格后所额外支付的费用。

在许多国家,淘汰母猪的价格都按低于肉猪的价格计算,当育种公司所生产的后备母猪按双倍于肉猪的价格销售时,购买后备母猪所带来的利润就表明了这是一桩好买卖。

对100~500头母猪的小猪场来说,购买父母代母猪的其他好处也是明显的。

首先是方便,后备母猪可按所需要的数量和条件及时提供,大型猪场也常常将其猪群的一部分作为扩繁群来生产自己所需要的后备母猪。

对有些生产者来说,健康控制是另外的考虑,因此,他们自繁自养后备母猪,以便尽可能少的引入后备母猪。

所以,繁育后备母猪的决策取决于猪场的规模、管理经验和健康考虑,然而,所有的后备母猪都应是质量最好的产品。

选择种猪要以遗传品质和健康状况为基础。

购买时,来源应单一,只有在征求兽医意见后方可改变。

现代的父母代母猪应该是母系专门品系间的杂交并适合于特定的使用环境,父系公猪应该是父系专门品系间的杂交,以确保其后代的屠体适合于当地的肉猪市场。

品系间的杂交确保了母猪的最大生产力及其后代的快速生长。

进入这些专门品系后就只有通过从有声望的育种公司购买来获得后备种猪,同母猪的额外生产价值,以及所改良的育肥性能和屠体品质相比较,支付给育种公司的费用是很少的。

2.2 更新率猪场最佳的利润要通过保持生产母猪对猪场设施的满负荷运转来实现。

更新率=淘汰率+死亡率一般地,商品猪场的更新率为45%,然而,母猪的死亡率高或青年母猪的浪费会使更新率更高。

表2.1中的分析表明:淘汰更新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青年母猪的返情,另外,猪群中有高达30%的母猪在第二胎前就被淘汰。

当后备母猪占猪群20%时,十分重要的管理措施就是要安全地引进后备母猪、后备母猪的性能理想并确保多数后备母猪达到高生产水平的3~5胎。

表2.1 按胎次来分析母猪的淘汰原因1-2 3-7 8-15 合计Pigtales USA95流产 3.9 3.7 1.1 2.8 5.5不发情 5.2 5.2 3.2 4.5 6.0返情32.8 24.8 7.6 20.1 14.5跛脚 6.8 8.9 4.6 7.0 15.4产仔数15.3 13.7 4.8 11.2 11.5哺乳能力 5.8 11.7 3.1 7.2 4.8健康状况 4.2 6.0 2.6 4.5 2.5年龄0 4.4 61.3 23.9 22.8其它的原因 7.8 12.7 6.1 9.5 12.0死亡18.2 8.9 5.6 9.4 4.9总百分率17.8 46.4 35.82.3 种猪引入在基础群中,有效合理地引入优秀的后备母猪是很关键的。

自从发现猪生殖与呼吸综合症后这点就变得更加重要。

在混群时采取正确的管理方式对种猪第一窝及终生生产性能将产生深远影响。

混群的目标是:保护原猪群健康状况。

使引进猪适应新猪场的病原体。

制定引进计划以保持有效的群体规模和生产量。

2.3.1 隔离尽管在许多种猪场都做全面的健康预防,但还是不可能确保种猪没有疾病。

为此,在确定最合适的猪源后,引进母猪应该隔离在远离基础群至少两公里的单独的隔离舍内。

推荐隔离八个星期以便每天都可观察引进的母猪感染疾病的症状。

在此期间,还应观察原猪群的健康状况及传染病症状。

不幸的是,实际上很少有商品猪场能够提供健康安全的隔离设施,鉴于这种情况,新引进的猪应尽可能地远离基础猪群,远离其它猪舍并有独立空间。

2.3.2 适应尽管猪场几乎不可能通过对引进猪群的隔离来防止原有猪群感染新的疾病,但生产者可以对引进种猪实施适应性管理,以便防止新猪群发生临床疾病、老猪群爆发疾病。

适应的目的是控制接触感染的比例和数量。

适应管理应在隔离房进行,并在隔离两周后开始。

引进猪出现临床症状新引进的种猪在运输后至少隔离两周。

在此期间新进的猪有机会从运输和环境的双重应激中恢复并当接触有控制的病菌刺激时,建立起完全的免疫能力。

在第二周后就可以用粪便和垫料了,然而对发生过痢疾的猪群不适用。

不要用产房的碎屑,因为有传染钩端螺旋体的可能。

在第四周,开始选择原有种猪进行鼻对鼻接触,这种接触取决于猪场类型。

在全程饲养猪场,可选择淘汰母猪和商品猪来进行适应管理,理想的引进种猪和原有种猪的比例是3:1。

而育种场为5:1。

图2.1显示了引进猪群接触感染大量病原体后产生的临床症状。

这种现象的起因是: 时间不足,致使免疫系统没有产生足够高的抗体水平对机体提供保护。

一开始就接触大量的病原体---典型的是与几百头商品猪混养。

如果隔离适应设施不采用“全进全出”,前一批引进种猪所带的致病菌即可对刚引进的、正经受运输应激、免疫力低的种猪形成威胁,其潜伏的临床疾病常常容易在原猪群中爆发。

图2.1 不正确的程序:突然暴露于病原体图2.2为正常混群的程序,引进种猪同原有猪群健康状况相似时容易混群。

隔离控制接触病原体可以确保引进猪产生免疫力,按照这一程序方可确保原猪群和引进猪的健康。

图2.2正确程序:控制混群---增强免疫力病原 隔离突然遭遇大量病原 星期目前建议隔离适应期为60天。

不提倡连续循环使用隔离设施,在采用早期断奶的猪场,风险最小的隔离适应系统应该是在1栋隔离舍隔离适应一批猪,这对大型猪场来说是可行的,而小型猪场至少应以房间为基础实行全进全出。

2.3.2免疫 引进种猪的防疫程序应和现有的猪群一样。

所有PIC 的后备母猪都注射过猪丹毒疫苗。

另外,在安排混群计划时应采纳兽医的建议。

在隔离适应期,建议所有新猪应和老猪群采纳一致的免疫程序。

2.3.3 小后备母猪购进30—35公斤的小后备母猪的最大好处就是离配种的时间很长,隔离适应期可延长。

主动免疫可得到发展,而且生产者可控制生长速度和性成熟,同时可以分群管理。

增加不同批次的淘汰猪接触亚临床症状和免疫反应免疫力 隔离 粪便接触 有控制地与淘汰猪接触 星期 0 2 3 82.4 现代种母猪PIC经过几个世代的选育测试后,其母猪具有如下特征:生长速度快,饲料报酬高,成年体重大脂肪沉积少,背膘薄、瘦肉率高母猪繁殖力提高、母猪年产断奶仔猪头数上升这些改良使种猪出现如下述变化:开始配种时,后备母猪背膘薄怀孕期胎儿更多产奶量增加母猪终生生长更快,屠宰价值更高为了使母猪一生保持良好的生产性能,在制定后备母猪管理程序前就应考虑以上变化。

2.4.1 后备母猪的初配目标后备母猪常在以下情况时运输:100公斤体重160-170日龄背膘厚10-15毫米后备母猪的初配受以下因素影响:体重和体型初配日龄初情期体况(背膘厚)性成熟(发情次数)2.4.2 体重和体型研究表明将配种推迟至体重为130公斤时会提高第一窝产仔数。

同时也会增加以后各胎次的产仔数和产活仔数。

2.4.3 初配年龄假如必要的适应已经完成,并且后备母猪的背膘厚和体重生长良好,初配日龄应为210-230天。

表2.2表明PIC康贝尔母猪在8个猪场的产仔性能与初配日龄的关系。

表2.2 初配日龄与产仔数的关系初配日龄(天)后备母猪数第一窝产活仔数1-3窝产活仔数低于200 93 10.6 11.2201-210 126 10.8 12.2221-230 152 10.7 11.1231以上93 11.1 11.7777 11.0 11.6 (Pigtales 1991)初配日龄和产仔的关系并不完全一致,但有充分证据显示初配日龄为210-220天时最好。

2.4.4 初情期环境对初情有显著影响,所以初期期是可变的,而诱发初情是后备母猪管理的重要措施,使其在165日龄时可达初情。

2.4.5 背膘厚体况特别是背膘厚是显示初配时后备母猪发育情况的一个因素。

PIC建议应在背膘厚为18-22毫米时配种,而不能低于16毫米。

2.4.6 性成熟性成熟通常取决于后备母猪的发情次数,认真观察和详细记录是鉴别性成熟的关键。

PIC推荐在完成8周的适应期、发情3-4次后配种。

表2.3 总结了所推荐的后备母猪的初配目标最少目标隔离和适应期(星期) 6 8配种日龄(天数)200-210 210-230体重(公斤)120 135-145背膘厚(毫米)12 16-18发情次数1-2 3催情补饲天数日喂妊娠料310 14公斤2.5 后备母猪饲养计划严格的遗传选种使得后备母猪生长速度快、瘦肉含量高、背膘薄。

这些因素对母体生长发育、繁殖能力都有显著影响,同时使得母猪在整个繁殖过程中保持良好长势。

作为种猪需要营养来维持母体生长和胎儿发育,如果饲料采食不能满足营养需求,母猪就会消耗体组织来满足需要,这就意味着会消耗瘦肉、脂肪和骨组织。

整个繁殖过程都是相互关联的,不能单独考虑其中的某一部分。

体况和饲料采食变化会对哺乳期产生显著影响。

同样的,初产母猪的饲养会对母猪的终生繁殖力产生重要影响。

为了达到初配目标,后备母猪在100公斤运输时至少每天需要饲喂3公斤含13-13.5MJ DE/kg和0.55-0.65%赖氨酸的妊娠母猪料,使其在适应期的增重为5-6公斤/周,背膘会增加4mm。

PIC正在修订65公斤甚至更小的后备母猪的饲喂计划。

2.5.1 催情补饲在配种前14天增加能量摄入能增加排卵量,在发情周期的前7天减料至2.75公斤/天,配种前14天自由采食或增加至3.5—3.75公斤/天。

但注意不同的环境条件可以改变食欲和采食量。

2.5.2 妊娠饲养配种后,每天饲喂2.0-2.25公斤怀孕料即可满足母猪要求,但应按5分制体况评定的3分标准来调节饲喂量,在怀孕90天后将饲喂量增加至2.75公斤/天,以防止过早消耗代谢体储备。

2.6 圈舍猪群的周转计划包括淘汰更新,以便为适应生长及配种前期准备足够的圈舍,后备母猪饲喂在拥挤的圈舍就很难查情,到达时最少需1平方米,配种时需要1.4平方米,此外还需再有1平方米的运动、躺卧、粪便场地。

2.6.1 温度温度是环境气候的组成部分,对生产力有很大影响,温度需求取决于猪体重、采食量、猪群密度、地板类型和空气流速。

后备母猪饲喂在水泥地面时的最低临界温度是14摄氏度,最适温度为18摄氏度。

2.6.2 通风后备母猪在集约化条件下所需的通风为最低16立方米/小时,最高为100立方米/小时。

2.6.3 饲喂设备后备母猪经常群养,把饲料撒在地面上,以尽量减少打斗,而饲喂方式因猪舍类型而异,由于猪只个体差异,有的需要采用单独饲喂,以保持种用体况,具有隔栏的料槽使每头后备母猪能有0.4米的采食空间。

2.6.4 饮水器随时保证供应清洁新鲜的饮水,饮水器应定位于活动和排粪区域,以保证睡卧区域的干燥。

相关主题